天天看點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戰争往往都是男人的遊戲,因為男性與生俱來的征服欲和改造世界的意願更強烈,男性的身體素質相較于女性也更加的強壯與好鬥。但是女性身上所具備的某些素質也是男性無法企及的,比如她們的堅韌與執着,往往能夠在困境之中,扭轉乾坤,創造奇迹。

在牡丹江市江畔江濱公園裡,有一座舉行的"八女群雕",顧名思義,這座雕像紀念的是八位傑出女性,也是東北抗聯的八位女英烈。你也許沒有去過牡丹江,沒有親眼見過"八女群雕",但你一定聽說過"八女投江"的故事吧。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冷雲的熱望

"八女投江"中最有名的當屬冷雲,冷雲原名鄭香芝,1915年出生在黑龍江的一個小鎮。1931年,她受進步思想的影響,一心報國救民,從此改名鄭志民。1934年,鄭志民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開始從事我黨地下活動。1936年春,她加入了抗聯第二路軍第5軍,為了保護家人,她從自己喜歡的唐詩中取了"冷雲"二字作為化名。

1938年初,日軍剛剛對我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争。在黑龍江三江地區,日僞軍集結了大批兵力,對抗聯第二路軍實施包圍,戰局不容樂觀。

吉東省委與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同志作出決議,為了粉碎日軍對我東北抗日軍民的扼殺陰謀,迎接全中國抗日戰争新高潮的到來,進行西征。

沖出日僞軍的軍事包圍,到外線去開展更加猛烈的敵後遊擊戰,以期與東北抗聯第1、3路軍會合,建立新的根據地,牽制日僞軍,支援關内,開創抗日戰争新局面。

1938年5月,抗聯主力第4、5軍從寶清等地迅速集結于牡丹江下遊的刁翎一帶。經過動員,抗聯各軍将士紛紛響應,其中冷雲剛剛生完孩子才兩個月,也率幾十人随部隊出發,許多女戰士也随軍遠征。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7月初,西征部隊開始向五常、舒蘭一帶挺進。8月初,日僞反動政府從長春、哈爾濱增調3000多名僞軍和空中偵察力量,對西征部隊展開圍追堵截。

面對敵軍壓倒性的兵力與裝備優勢,西征部隊隻能盡量隐蔽行蹤,不能生火做飯,隻能食用生玉米和洋芋充饑。因為吃不了這種苦,臨陣脫逃、叛變投敵者亦不在少數,部隊減員非常嚴重。8月中旬,西征軍不得不退到五常縣境内苦守待援,可是敵人随後趕到,将縣城團團包圍,還不停派兵各處襲擾。

坐困孤城,彈盡糧絕,還要時常面對突如其來的戰鬥,西征軍眼看就要撐不下去了。為了儲存剩下的有生力量,西征軍不得不選擇分散突圍。8月末,第5軍1師師長關書範帶領1師僅存的100多人突圍,這其中就包括由冷雲率領的婦女團,準備傳回刁翎根據地。

2月大女兒被迫送人 冷雲毅然踏上西征之路

冷雲此時23歲,西征前,她在軍部秘書處做文化教育工作,和丈夫吉乃臣育有一女。西征之前吉乃臣已經犧牲,她隻能把剛剛出生2個月的孩子,送到一位北韓族老鄉家照顧,之後毅然與楊貴珍、安順福等人一起加入了西征隊伍。一路的颠沛流離,到了被迫突圍的時候,冷雲帶領的婦女團大多失散犧牲,僅剩8人。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在師長關書範的帶領下,冷雲等8人随大部隊一起,在村屯邊繞行,在崇山峻嶺中潛行,小心翼翼隐藏行蹤。經過連續不斷的作戰和行軍,大多數男人都已經吃不消了,但是冷雲等人依然咬緊牙關,沒有拖部隊的後腿。不僅如此,她們還用女性的特質,不時激勵鼓舞士兵們的鬥志。

10月19日,曆經了重重險阻的第1師,到達了林口縣刁翎柞木崗山的老道溝。這裡地處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的西岸,隻要能渡過烏斯渾河,到達北邊依蘭縣的克斯克山區,就能與抗聯二路軍總部取得聯系。不過眼下橫在眼前的這條河,卻成為了第1師不可逾越的一道鴻溝。

百密一疏 行蹤暴露

烏斯渾河平日的水流不急,水位也不高,人車馬匹都可以輕易通過。不過眼下正是深秋時節,又趕上連日大雨,水流湍急不說,水位也漲了不少。加上此時已經入夜,視線不好,如果強行過河,很有可能被水流沖散。于是師部決定先在附近紮營,等待明日天亮條件允許時再渡河。

深秋的日夜溫差極大,東北的山區尤為明顯,更何況是在河邊紮營,又濕又冷,寒風直往人的骨頭縫裡鑽,非常難熬。衆人身上穿的還都是夏天出發時的輕薄衣服,行軍路上也有破損,面對這般處境隻能點起火堆,抱團取暖。冷雲把13歲的王惠民摟在懷裡,兩人又困又累,不多時便進入了夢鄉。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這一路上,第1師都在想方設法隐藏蹤迹,僞軍兵力雖多,也難覓目标,無從下嘴。可是他們還是百密一疏,一不小心露了破綻。清冷夜空下的一團火苗,迅速引起了駐刁翎日僞軍守備隊的注意,他們連夜集結千餘人,朝着火光之處開進。

八女舍命牽制 大部隊逃出生天

10月20日拂曉,烏斯渾河水位稍淺,視線良好,具備渡河條件。第5軍1師的金世鋒參謀帶着冷雲等8名女戰士先行渡過河去,他們剛到對岸,就聽到身後傳來槍聲。原來日僞軍此時對1師尚未渡河的部隊發起了進攻,1師指戰員迅速分散隐蔽,邊打邊退,向西邊的柞木崗子密林撤退,敵人則在後方緊追不放。

班長胡秀芝從敵人的槍聲和閃耀着點點火星,卻沒有固定方向的流彈判斷,此時敵人完全沒有注意到冷雲等人的存在,正集中兵力攻擊由師長關書範率領的大隊主力。

為了轉移敵人注意力,給大部隊争取撤退的時間,在冷雲的指揮下,女戰士們在河對岸朝着敵人的後背開了槍,八條槍噴射出仇恨的火焰,幾個僞軍應聲倒地。

日僞軍見情況突變,一時有些驚慌失措,他們還以為是河岸對面的抗日聯軍支援過來了。于是他們不再追擊關書範,而是調轉槍口朝冷雲等人瘋狂射擊。師部本想回救,可是冷雲等8人邊打邊喊:"趕緊撤退!趕緊撤退!"為了儲存抗日力量,關書範隻好指令戰士們繼續撤退,很快就退到了密林深處的安全地帶。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冷雲她們拖住了敵人的主力,儲存了師部的有生力量,但是卻把自己置于險地。她們三面被圍,唯一的退路就是烏斯渾河,無奈之下,隻能改變戰鬥方式,分成兩組,一組負責掩護,一組負責往外沖。可是敵衆我寡之下,還是被敵人密集的子彈封住了去路。

這個結果其實早在冷雲的預料之中,但是她在做出開槍決定之前卻沒有任何的猶豫。自從丈夫戰死沙場的那天,她就打定了主意也要為抗日救國獻出生命,如果自己的死能夠拯救更多的同伴,為抗日最終勝利保留火種,那就值了。

當敵人的大部隊氣勢洶洶将冷雲等人包圍的時候,他們才終于發現,原來在背後放冷槍的居然就是這麼幾個女兵,一時有些哭笑不得。開始,他們還打算活捉冷雲等人,朝她們喊話勸降,不過回答他們的隻有無情的子彈。敵人終于惱羞成怒,開始朝着冷雲等人的掩體瘋狂掃射,包圍圈也不斷縮小。

黃桂清和郭桂琴被敵人的流彈擊中,血流不止,其他人的子彈也打得差不多了。冷雲堅定地對所有人說:"抗聯戰士,甯死不做俘虜。我們過河,過得去繼續抗日,過不去就一起死在河裡!"她們互相攙扶着朝河邊走去,把最後的三枚手榴彈統統留給了敵人,咚咚幾聲,卷起了漫天的塵土。

這時,幾發冷彈射來,13歲的王惠民身子一軟,胸口噴出了鮮血,冷雲本想伸手去拉,自己肩膀也中了一槍,往後就倒。胡秀芝伸手扶住了冷雲,安順福拉起了王惠民。8人自知已無生路,手挽手朝着河中心走去,邊走邊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冷雲等八人昂首挺胸,唱着悲壯的《國際歌》,一步一步朝河水最湍急的地方走去。而敵人毫無憐憫之心,依然對着毫無還手之力的8個女子後背射擊,冷雲等人一個又一個地倒下,河水也被她們的鮮血染成了紅色。

被救師長吓破了膽 鼓吹投降私通敵國

8個偉大女性犧牲自我,保全了第5軍1師的師長關書範和其他戰友。按理說,更應該堅定他們的抗日決心和戰鬥欲望,誰知事情竟然會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師長關書範大戰之後,居然變成了鼓吹日本不可戰勝的"投降派",對抗戰勝利完全失去了信心。

關書範,1912年出生在吉林甯安,17歲加入共青團。1934年,22歲的關書範曾經被日本人抓到,下了大獄,飽受折磨和拷打,卻始終沒有屈服。

逃脫之後,他加入抗日聯軍,迅速成為一名馳騁疆場、戰無不勝的勇将,不僅膽識過人,還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和戰場指揮能力。他兩次負傷,戰功赫赫,很快就完成了從普通士兵到将軍的蛻變。抗日聯軍的上司人周保中非常欣賞關書範的品德和才能,是以他年紀輕輕,25歲就做了師長。

但是這一仗真的吓破了關書範的膽,一夜之間,他就從堅決抗日的"鷹派"變成了唯唯諾諾的"鴿派"。突圍成功後的關書範,常在部隊中散播消極情緒,鼓吹投降的好處,他的觀點是:"必須靈活運用馬列主義的原則,可以同敵人暫時妥協,實行'假投降'以儲存實力"。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氣憤,8個女人為了救你關書範,被日僞軍殘忍殺害。你不說重整部隊,為她們報仇,反而要投降日本,為虎作伥。如果八女地下有知,一定輪流深夜來訪,把你關書範一起帶走,到了地府也要痛罵你一頓,簡直毫無底線,不知廉恥!

關書範不但毫無悔意,反而變本加厲,竟然背着黨委和軍長柴世榮,秘密前往敵人據點會見日本特務頭子,同日寇達成了第5軍投降的協定,談判時,我軍的不少軍事機密都被他做了交易籌碼。

1939年1月15日,關書範跟日本人"和談"的事情,很快傳到了總指揮周保中的耳中。他起初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複确認之後,他雷霆震怒,立即召開了吉東省委緊急會議,決定開除關書範的黨籍,撤銷其黨内外的一切職務。同時,周保中下令立即抓捕關書範,号召抗日軍民,随處捕捉,就地槍決。

次日,對自己前途還一無所知的關書範,居然明目張膽穿着日本軍官的衣服,跟着兩個日本特務一同乘車,回到了第5軍所在的刁翎區域,企圖"收編"第5軍。

我大膽猜測,關書範在上次戰鬥中一定傷到了腦子,導緻精神或者智力出現了問題,因為正常人很難做出這種"缺心眼"的事情。我們知道"叛敵投降"這種事情肯定是要秘密進行的,知道的人越多風險越大,隻有低調行事,突然變節,才有可能把"投降"的利益最大化。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關書範偏偏反其道行之,生怕天下人不知道自己是個背叛國家、背離人民的投降派;生怕長官同僚不在背後戳他的脊梁骨,說他忘恩負義,豬狗不如;生怕自己成為抗日英雄,而是想被釘在恥辱柱上遺臭萬年。如果不是他傷到了腦子,這種做法實在讓人難以了解。

周保中見昔日最得力的幹将變成了這副模樣,既心痛又憤怒,他立即下令逮捕關書範,并出示了死刑判決書。關書範這才意識到自己玩大了,第5軍的大上司還沒答應投降,自己一個師長有什麼權利決定全軍的命運呢?

他當即跪倒在地,向周保中哭訴自己隻是一時糊塗,希望上司寬恕,能讓他戴罪立功,并且供出了自己和敵人的交易内幕。關書範說自己向日軍透露了抗聯的多處秘密營地的位置,以此換取自己投降後的高官厚祿。

看來關書範的腦子還是不好使,這時候不為自己辯解,反而火上澆油。本來周保中興許還能念在往日交情的份上饒他一死,聽了這話,當即下令,推出去槍斃。好在關書範的招供及時,周保中立刻指令所有秘密營地緊急轉移,進而避免了我軍更大的損失。

八女英烈 萬古流芳

曆史無法假設,也無法重來,"八女投江"換來了"師長叛徒"的确諷刺,但這也無法掩蓋這八位偉大女性的光榮偉大。她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刻诠釋了什麼叫做"巾帼不讓須眉",什麼是"女人能頂半邊天"。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八女投江英雄中除了政治指導員冷雲外,其餘7人也絕不是配角,她們的名字同樣值得被後人銘記。

胡秀芝,1918年12月出生,第5軍婦女班班長。

楊貴珍,1920年12月出生,第5軍管理者、被服員、班長。

郭桂琴,1920年或1921年12月出生,婦女團戰士。

黃桂清,1918年9月出生,婦女團戰士。

李鳳善,1918年出生,婦女團戰士。

王惠民,1925年4月出生,抗聯戰士的後裔,犧牲時年僅13歲。

安順福,1915年11月出生,父親和弟弟死于日本人之手,被服廠廠長。

八名女戰士多數出身貧寒的農民家庭,她們在 "把女人當牛馬"的封建思想長期束縛下,敢于與綱常禮教抗争,解放自我,走上革命道路。面對封建主義和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雙重壓迫,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她們沖破世俗枷鎖與牢籠,踏上争取民族獨立和婦女解放的光明之路。

"八女英烈"在如火如荼的東北抗日遊擊戰争烽火中鍛煉成長, 她們敢于接受新思想,将個人命運融于國家命運中。"八女"是中國廣大愛國女性的一個縮影,她們是一群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革命女戰士。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八名女戰士甯死不屈的壯舉,不僅捍衛了自身的人格尊嚴,更鼓舞了抗聯戰士的士氣。她們猶如河沙中的真金,經過極其艱苦的東北抗日遊擊戰争,在長期嚴寒酷暑、缺衣少糧、饑寒交迫的情況下,百煉成金而閃耀出奪目光彩。

她們用行動向世人宣布:中國人民是有骨氣的,是不可戰勝的。

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将來應有烈女标芳

1938年11月,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她們犧牲的消息後,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将來應有烈女标芳"。解放後,共青團中央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兒女》,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通過大銀幕引得無數國人為之落淚。

1982年10月,為了紀念她們八人的功績,當地人民政府在烏斯渾河畔建起了"八女投江紀念碑"。抗日聯軍老戰士陳雷為她們題詞:"八女英烈 光照千秋"。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經黨中央準許,八女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八位女戰士投江就義,事迹成佳話,用生命救下的師長卻成了叛徒

我們常說"少年強,則國強",其實我認為更準确的說法是"女性強,則國強",每個人出生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母親,母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如果每個女性都可以自立自強,為後代作表率,國家何愁不發展,民族又何愁不振興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