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1个农民匆忙埋葬红军遗体,35年间张爱萍6次下令:寻找此人忠骨

前言

11个农民匆忙埋葬红军遗体,35年间张爱萍6次下令:寻找此人忠骨

图|张爱萍

1930年4月16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有11个农民冒着倾盆大雨,将一具红军高级将领的尸体,掩埋在了一个名叫“垛子口”的地里,但他们来不及给这位高级将领立碑、做记号,便匆忙离去了.....

那这位被农民匆匆埋葬的高级将领究竟是谁?他因何而死?又为何会被仓促落葬呢?

而这一连串的谜题,直到35年后才被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上将揭开.......

何昆三次逃离“魔窟”

被开国上将张爱萍花费35年时间揭秘的仓促落葬的高级将领,名叫何昆。

1898年9月,何昆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金黾乡牛头下村,自幼时起,何昆便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有武功傍身的他,也有着侠肝义胆,常常见到有人欺负人,他总会上去见义勇为。

20岁时,何昆一家人为了谋求生计,都跟随父亲来到广东省韶关市最北部,南岭山脉南麓一个叫坪石的小镇,靠着“金生泰”小客栈营生。

那时,何昆除了帮助父亲经营小客栈外,他还会经常挑着货郎担四处叫卖,兜售商品,也正因如此,何昆与社会各阶层接触较为广泛,这也让他较早的接受了许多进步思想。

27岁时,何昆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此期间,他受到周总理等共产党员的熏陶,那时的后来,何昆又被分配到了黄埔军校广西南宁分校学习,1927年3月,他被推选为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监察委员,以此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革命工作。

1928年冬的一天清晨,何昆在武汉市被大动作“共产党嫌疑”遭逮捕,被关进了武汉市团防局地牢。

这间地牢十分特殊,是一间十多平米的地下室,这间地牢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的周围全部是大石块砌成的,既没有窗户,也没有门,只有一块从上往下盖着的厚铁板是这间地牢的门,在这块厚铁板上有三四个碗一般大的孔,这便是这间地牢的窗户。

何昆被关进去的那三天后,他发现除了看守人员为他送饭和经常用手电筒从那几个孔往里照照外,再也没人过问,这也让何昆十分好奇,他也曾想过逃出去,但在这地牢里有翅难逃,压根不像他之前两次被捕那么容易脱身。

何昆第一次被捕是在1927年4月12日凌晨

,那一天,南宁突然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继南宁分校政治部周飞宇等9人被捕后,又有何昆、雷沛涛等200多名学员被捕,校长也被免职,一时间校内呈现出了一片十分混乱的局面。

因因为被抓的人多,何昆等200多人都被关进了一间大教室内,趁着混乱,何昆便带着两名校友,凭借着自己少时练就的一身武艺,化险为夷,随后他赶忙化装成普通老百姓的样子,长途跋涉都广州,寻找党组织。

第二次被捕是在广州

,何昆受党组织委派到市郊石硖组织发动农民参加广州起义,后因敌方太强,广州起义不幸失利,何昆也不幸在黄沙火车被捕,与他同时被捕的同志大约有200人,被送到广州惠福西路明星电影院关押。

正当何昆考虑如何逃脱的时候,电影院恰巧停电了,这让何昆有了想法,他趁黑,同几个青年一起架起了人体,很快,他们便逃了出去。

11个农民匆忙埋葬红军遗体,35年间张爱萍6次下令:寻找此人忠骨

图|何昆

这一次,是何昆第三次被捕

,但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只有何昆一人被关押,他一直在想自己究竟怎么样才能出去。

突然,何昆猛然想到武汉警备区的少校军官何振新,他和何振新既是同乡,也是黄埔军校十分要好的校友,虽说后来两人分开了一些时日,但这次何昆刚到武汉的时候,还在何振新的新公馆住了几日,经过交谈,他知道何振新与自己的情谊还在。

想到这里,何昆觉得只有何振新出面营救自己才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怎么能让何振新出面也让何昆有些懊恼,经过深思熟虑后,何昆觉得这个要求必须自己和敌人来提,于是,他把敌人送的早、晚餐,在晚上当做一餐吃了,并暗暗做好了与敌人舌战的准备。

然而事实上,何昆在入狱三天的情况下都没有被提审,这便是何振新出的力。

因为在何昆被捕当天,何振新就已经得知了这一消息,为了营救何昆,何振新四处活动,一口咬定何昆是国民党并不是共产党,是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的监察委员,还出示了当时的许多证据。

除此以外,何振新还作证,表示何昆来到武汉不是来搞什么共产党联络的,而是专程来看望他这个老乡、老同学的。

最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在经过多方调查了解,认定“何昆是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监察委员,虽有越轨行为,但还不是共党分子”,并于第四天释放了何昆。

何昆英勇牺牲

1929年9月,何昆跟随党中央机关在上海,这年冬天,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苏北几个地区的工农武装已经发展到了1000多人,还有几百支枪。

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中央军委便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在苏北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还决定由何昆任军长,李超时任政委,薛衡竞任参谋长,余乃诚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支队,何昆兼任二支队支队长。

除此以外,中央军委同时决定在上海卡德路斯文里内秘密设立红十四军交通办事处,由宋子祥负责办事处的工作。

残冬的深夜,万籁俱寂,接受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的何昆热血沸腾,久久无法入睡,半夜时分,他爬起身来,挥笔给妻子写了这样一封信:

“我在上海开设旅社,生活可以,我将要入日本游学,只此一信,望勿念.......”

其实这封信并不像何昆写的那样简单,在离开妻子之前,他已经把一些信中的“密码”告诉了妻子,在这封信中“入”与“如”同音,“日本”两字可合写成“皋”,“游击”也可读成“游学”,何昆实际上告诉妻子的是:

他即将到江苏的如皋县去打游击

1930年1月的一天晚上,寒风凛冽,孤零零的月光,洒在了黄浦江上,而就在这时,由红十四军交通员宋子祥等人护送何昆(化名李维森)、张爱萍、何扬,从黄浦江乘船到十六铺大达轮船码头,从这里乘船离开上海,同行的还有红十四军政治部主任等人 。

11个农民匆忙埋葬红军遗体,35年间张爱萍6次下令:寻找此人忠骨

图|张爱萍将军

很快,何昆等人就顺利地到达了江北如皋西乡,到达后,他们便立即开始筹划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工作。

其中 ,何昆亲自抓游击队的军事训练,给战士们做各种示范动作,以提供部队的战斗素质。战士们来自农民,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当他们见到何昆熟练的军事动作后,十分佩服,也惊叹不已。

为了能够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何昆仿照江西赤卫队的编队形势,组织了两支步枪加5支梭镖的“梭镖队”,为了保持艰苦的战斗作风,何昆还号召全体官兵向江西的红军学习。

随着红军游击队的发展,很快,红军队伍便拓展到了离敌人据点不远的位置,为此敌人的据点也只能纷纷撤退,地方劣绅都逃往大城镇或者据点避难。

当时长安据点便是当地土豪劣绅躲避的一个小通道,1930年3月,为了拔掉敌人的这一据点,同时也为了检验部队的战斗力,何昆决定率领 部队攻打只有二十多支枪的长安据点。

在有此想法后,何昆首先对部队作了动员,并与县委密切配合,组织部分群众参战,群众主要用的是梭镖、大刀、铁叉、鸟枪等土制武器,再加上洋油桶里点鞭炮等助威,以此迷惑敌人。

夜幕降临后,部队从戈家堡出发,没多久便进入阵地,形成一个包围圈,这时,何昆一声令下,部队从三面向敌人发起了进攻,一时间,军民“冲啊!”“杀啊!”的喊声和枪声夹杂着洋油桶里的爆竹声,如同巨雷一般。

没过多久,长安据点的敌人便落荒而逃,这一仗,最后缴获了20多支枪和数十排子弹,红军战士并没有一人受伤。

4月上旬的一天,中共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召开了有数万群众参加了庆祝建军大会。特委代表宣布了红十四军正式成立,并按照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安排,宣读了领导干部名单,发布了《告工农及一切革命群众书》。

11个农民匆忙埋葬红军遗体,35年间张爱萍6次下令:寻找此人忠骨

图|红十四军纪念馆

群众们敲锣打鼓放鞭炮,接着,何昆命令部队举行阅兵仪式,新编的几个大队,则是由各大队领导人张爱萍等人带队,绕场一圈。

从此,红十四军指战员团结一致,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在南通、如皋等地消灭了敌人许多据点,红十四军的艰苦战斗,也给灾难深重的苏北人民带去了希望。

为了进一步发展苏北的大好形势,红十四军和通海特委决定,相继攻打如皋老户庄,老户庄位于苏北如皋西南,是连接如皋东西两侧游击区之间的咽喉地带。

老户庄的敌人经常四处抢劫财物,杀害革命群众,这让周围的百姓无不对这些敌人恨之入骨。

1930年4月16日上午,老户庄的敌人不知道附近已驻有红十四军的部队,又一个当官的带着,几十个士兵耀武扬威的窜到吴家庄一带骚扰,这伙敌人与红军的哨兵一接火,群众便自发的行动起来,为红军助威。

敌人见形势不妙,便仓皇逃回了老户庄,闻讯赶到现场指挥的何昆命令部队原地警戒待命,随即在阵地上召开紧急会议,根据群众的强烈要求,会议决定,这是击退敌人的有利时机,便于当晚围攻老户庄,拔掉这颗“插在”老百姓“心里”的钉子。

夜晚,何昆指挥部队向老户庄靠近,战斗很快打响,敌人凭河阻击,一大队连续发起三四次强攻,都没有成功。

何昆见状,立即召集担任主攻任务的张爱萍等人商议,决定改变强攻计划,集中火力从东面进行突破,争取在天亮之前打下老户庄。

随后,何昆紧握拳头,宣誓似地说:

“同志们,老户庄就是铜墙铁壁,我们也要把它攻开。”

这时,天已经渐渐亮了起来,为了战斗的胜利,何昆拿过一挺手提式机枪,大喊道:“同志们,跟我冲!”

在经过一阵猛打猛冲后,红军便很快占领了老户庄东头的晒谷场,但在天亮后,红军战士也未能冲破晒谷场,那时,他们距离敌人的指挥中心只有几十米,只要冲过去,敌人便会完蛋,但因为这几十米的路城被敌人的机枪火力封锁着,战士们几次冲锋都没能冲过去,对此,大家都焦急万分。

面对这一状况,何昆直接撸起袖子,抓着手提式机关枪,脸色铁青,两眼盯着敌人的掉包,对身边的二大队队长张爱萍说:

“老张,让我来对付炮楼上的敌人,若不抓紧时间结束战斗,如皋城内的敌人在依赖就不好办了!”

11个农民匆忙埋葬红军遗体,35年间张爱萍6次下令:寻找此人忠骨

图|何昆攻打老户庄场景(塑像)

说着,何昆就纵身一跃来到了麦草堆上,露出半截身子,用手提式机枪对着敌人炮楼一顿猛射,一时间,敌人的机枪被打哑了,这时何昆大喊道:“共产党员们!冲呀!”战士们听到这句话纷纷起来向炮楼冲去。

突然,何昆被敌人的炮弹击中,直直的倒了下来,鲜血从他用手掩着的胸口流了出来,张爱萍赶忙扶助,大声喊道:“军长,军长!”

何昆睁开眼,把紧握在手中的机枪推到张爱萍身边,喃喃道:“打!快打!不要管我!”

张爱萍紧紧地抱着何昆,嘴里拼命喊道:“军长!军长!”

可这时的何昆依旧在往前推着张爱萍,艰难地说道:“不要管我!再......冲!再冲!一定要攻下老户.....老.....”

话还没说完,何昆双眼紧闭,头已经歪倒在了张爱萍怀中。

这时,敌人的枪声又响起,张爱萍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轻轻放下躺在自己怀中的军长,提起机枪,大声喊道:“同志们冲呀!为我们的军长报仇。”

红十四军的指战员们同仇敌忾,一鼓作气地冲向前去,但部队受到了阻击,只得往之前来的方向进行撤退。

途中,战士们将浑身是血的军长何昆抬到了一座破败的土地庙稍作休整,但何昆始终没等到医生为他疗伤,便壮烈牺牲了,这一年,他仅有32岁。

张爱萍寻找何昆尸骨35年

何昆牺牲后,战士们无比悲痛的把军长的遗体抬到了西燕庄,但因为敌人不断围追堵截,他们无法亲自为军长落葬,部队只好把何坤的尸体交给当地农会组织群众收敛安葬。

11个农民匆忙埋葬红军遗体,35年间张爱萍6次下令:寻找此人忠骨

图|张爱萍将军作诗《怀念何昆军长》

但出于保密的需要,部队并没有告诉群众死者是共产党高级将领何昆,为此农会组织借来一口棺材,让十一个农民乘着夜色,冒着暴雨,匆匆掩埋了烈士的忠骨,甚至都没有留下任何标识,这也为日后寻找何昆的遗骨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虽然张爱萍与何昆相处的时间十分短暂,但他们之间却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情,尤其是何昆爱兵如子、身先士卒、敢作敢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张爱萍的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何昆牺牲后,张爱萍便常常惦记着自己的这位军长,他认为告慰烈士英灵最好的方式,便是让烈士真正的入土为安,这也让他将找何昆忠骨的事记挂在了心上,可当他多年后前去悼念的时候,却发现只有一片荒草,根本找不到何昆的忠骨。

在此后的岁月里,张爱萍曾6次下令寻找何昆忠骨,虽然前几次都未能找到,但张爱萍却从未放弃。

11个农民匆忙埋葬红军遗体,35年间张爱萍6次下令:寻找此人忠骨

图|何昆墓址

1940年,新四军在通海、如泰地区建立了苏中抗日根据地。1942年,张爱萍便委托中共如西县委书记周特夫等派人寻找何昆的墓地,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解放后,身居要职的张爱萍依旧不让寻找何昆忠骨,分别于1952年、1956年、1957年、1958年四次专门派人去如皋寻找过,可还是没有结果。

1964年9月,在何昆牺牲的第35个年头,张爱萍指示江苏省民政厅,商请当年红十四军第五营政委周方,专程来到如皋县胜利乡西燕庄寻找何昆忠骨。

在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之后,终于找到了当年参与埋葬何昆遗体的农民,也是唯一还健在的一个——孙国民。

经其指引,几经周折,终于在庄北一片菜田中间众多小堆中找到了何昆墓葬的准备位置。

在找到何昆的墓葬后,公安处法医还是进行了检验鉴定,毕竟何昆是红军高级将领,也是烈士,一定要准确确定其的身份。

经过鉴定后确认遗体身高和牙齿(镶金齿)完全符合何昆的特征,受伤部位也与何昆负伤部位完全吻合。

如皋县民政科随即出具了《关于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的墓地调查报告》,认定已经找到了何昆的遗骸。

11个农民匆忙埋葬红军遗体,35年间张爱萍6次下令:寻找此人忠骨

图|关于何昆墓地的调查报告

而这时,孙国民才知道,他与乡亲们亲手掩埋的,竟是大名鼎鼎、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红十四军军长何昆。

很快,周方便将找到何昆遗骨的报告交给张爱萍,张爱萍接到报告后,既悲痛又欣喜,悲痛的是军长何昆没能看到全国解放,欣喜地是自己总算可以告慰何坤的在天之灵,也能寄托战友和群众的哀思了。

良久后,张爱萍才有些激动地说:

“35年了,不容易啊,终于找到了!”

1966年清明节前夕,根据张爱萍和江苏省民政厅的指示,何坤德忠骨经火化后被安置在了如皋县烈士馆内。

1992年,何昆烈士的骨灰随迁至新落成的如皋烈士陵园内进行安葬。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何昆这样的烈士不在少数,但他们最大的功勋却不在于他们的成绩,而是他们始终忠于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也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人缅怀他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