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1個農民匆忙埋葬紅軍遺體,35年間張愛萍6次下令:尋找此人忠骨

前言

11個農民匆忙埋葬紅軍遺體,35年間張愛萍6次下令:尋找此人忠骨

圖|張愛萍

1930年4月16日,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有11個農民冒着傾盆大雨,将一具紅軍進階将領的屍體,掩埋在了一個名叫“垛子口”的地裡,但他們來不及給這位進階将領立碑、做記号,便匆忙離去了.....

那這位被農民匆匆埋葬的進階将領究竟是誰?他因何而死?又為何會被倉促落葬呢?

而這一連串的謎題,直到35年後才被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的張愛萍上将揭開.......

何昆三次逃離“魔窟”

被開國上将張愛萍花費35年時間揭秘的倉促落葬的進階将領,名叫何昆。

1898年9月,何昆出生在湖南省永興縣金黾鄉牛頭下村,自幼時起,何昆便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有武功傍身的他,也有着俠肝義膽,常常見到有人欺負人,他總會上去見義勇為。

20歲時,何昆一家人為了謀求生計,都跟随父親來到廣東省韶關市最北部,南嶺山脈南麓一個叫坪石的小鎮,靠着“金生泰”小客棧營生。

那時,何昆除了幫助父親經營小客棧外,他還會經常挑着貨郎擔四處叫賣,兜售商品,也正因如此,何昆與社會各階層接觸較為廣泛,這也讓他較早的接受了許多進步思想。

27歲時,何昆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在此期間,他受到周總理等共産黨員的熏陶,那時的後來,何昆又被配置設定到了黃埔軍校廣西南甯分校學習,1927年3月,他被推選為黃埔軍校國民黨特别黨部監察委員,以此為掩護,積極從事黨的革命工作。

1928年冬的一天清晨,何昆在武漢市被大動作“共産黨嫌疑”遭逮捕,被關進了武漢市團防局地牢。

這間地牢十分特殊,是一間十多平米的地下室,這間地牢之是以特殊,是因為它的周圍全部是大石塊砌成的,既沒有窗戶,也沒有門,隻有一塊從上往下蓋着的厚鐵闆是這間地牢的門,在這塊厚鐵闆上有三四個碗一般大的孔,這便是這間地牢的窗戶。

何昆被關進去的那三天後,他發現除了看守人員為他送飯和經常用手電筒從那幾個孔往裡照照外,再也沒人過問,這也讓何昆十分好奇,他也曾想過逃出去,但在這地牢裡有翅難逃,壓根不像他之前兩次被捕那麼容易脫身。

何昆第一次被捕是在1927年4月12日淩晨

,那一天,南甯突然陷入了血雨腥風之中,繼南甯分校政治部周飛宇等9人被捕後,又有何昆、雷沛濤等200多名學員被捕,校長也被免職,一時間校内呈現出了一片十分混亂的局面。

因因為被抓的人多,何昆等200多人都被關進了一間大教室内,趁着混亂,何昆便帶着兩名校友,憑借着自己少時練就的一身武藝,化險為夷,随後他趕忙化裝成普通老百姓的樣子,長途跋涉都廣州,尋找黨組織。

第二次被捕是在廣州

,何昆受黨組織委派到市郊石硖組織發動農民參加廣州起義,後因敵方太強,廣州起義不幸失利,何昆也不幸在黃沙火車被捕,與他同時被捕的同志大約有200人,被送到廣州惠福西路明星電影院關押。

正當何昆考慮如何逃脫的時候,電影院恰巧停電了,這讓何昆有了想法,他趁黑,同幾個青年一起架起了人體,很快,他們便逃了出去。

11個農民匆忙埋葬紅軍遺體,35年間張愛萍6次下令:尋找此人忠骨

圖|何昆

這一次,是何昆第三次被捕

,但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一次隻有何昆一人被關押,他一直在想自己究竟怎麼樣才能出去。

突然,何昆猛然想到武漢警備區的少校軍官何振新,他和何振新既是同鄉,也是黃埔軍校十分要好的校友,雖說後來兩人分開了一些時日,但這次何昆剛到武漢的時候,還在何振新的新公館住了幾日,經過交談,他知道何振新與自己的情誼還在。

想到這裡,何昆覺得隻有何振新出面營救自己才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但怎麼能讓何振新出面也讓何昆有些懊惱,經過深思熟慮後,何昆覺得這個要求必須自己和敵人來提,于是,他把敵人送的早、晚餐,在晚上當做一餐吃了,并暗暗做好了與敵人舌戰的準備。

然而事實上,何昆在入獄三天的情況下都沒有被提審,這便是何振新出的力。

因為在何昆被捕當天,何振新就已經得知了這一消息,為了營救何昆,何振新四處活動,一口咬定何昆是國民黨并不是共産黨,是黃埔軍校國民黨特别黨部的監察委員,還出示了當時的許多證據。

除此以外,何振新還作證,表示何昆來到武漢不是來搞什麼共産黨聯絡的,而是專程來看望他這個老鄉、老同學的。

最後國民黨反動當局在經過多方調查了解,認定“何昆是黃埔軍校國民黨特别黨部監察委員,雖有越軌行為,但還不是共黨分子”,并于第四天釋放了何昆。

何昆英勇犧牲

1929年9月,何昆跟随黨中央機關在上海,這年冬天,革命形勢發展十分迅速,蘇北幾個地區的工農武裝已經發展到了1000多人,還有幾百支槍。

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中央軍委便決定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在蘇北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還決定由何昆任軍長,李逾時任政委,薛衡競任參謀長,餘乃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兩個支隊,何昆兼任二支隊支隊長。

除此以外,中央軍委同時決定在上海卡德路斯文裡内秘密設立紅十四軍交通辦事處,由宋子祥負責辦事處的工作。

殘冬的深夜,萬籁俱寂,接受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任命的何昆熱血沸騰,久久無法入睡,半夜時分,他爬起身來,揮筆給妻子寫了這樣一封信:

“我在上海開設旅社,生活可以,我将要入日本遊學,隻此一信,望勿念.......”

其實這封信并不像何昆寫的那樣簡單,在離開妻子之前,他已經把一些信中的“密碼”告訴了妻子,在這封信中“入”與“如”同音,“日本”兩字可合寫成“臯”,“遊擊”也可讀成“遊學”,何昆實際上告訴妻子的是:

他即将到江蘇的如臯縣去打遊擊

1930年1月的一天晚上,寒風凜冽,孤零零的月光,灑在了黃浦江上,而就在這時,由紅十四軍交通員宋子祥等人護送何昆(化名李維森)、張愛萍、何揚,從黃浦江乘船到十六鋪大達輪船碼頭,從這裡乘船離開上海,同行的還有紅十四軍政治部主任等人 。

11個農民匆忙埋葬紅軍遺體,35年間張愛萍6次下令:尋找此人忠骨

圖|張愛萍将軍

很快,何昆等人就順利地到達了江北如臯西鄉,到達後,他們便立即開始籌劃部隊的組建和訓練工作。

其中 ,何昆親自抓遊擊隊的軍事訓練,給戰士們做各種示範動作,以提供部隊的戰鬥素質。戰士們來自農民,并沒有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當他們見到何昆熟練的軍事動作後,十分佩服,也驚歎不已。

為了能夠靈活機動的打擊敵人,何昆仿照江西赤衛隊的編隊形勢,組織了兩支步槍加5支梭镖的“梭镖隊”,為了保持艱苦的戰鬥作風,何昆還号召全體官兵向江西的紅軍學習。

随着紅軍遊擊隊的發展,很快,紅軍隊伍便拓展到了離敵人據點不遠的位置,為此敵人的據點也隻能紛紛撤退,地方劣紳都逃往大城鎮或者據點避難。

當時長安據點便是當地土豪劣紳躲避的一個小通道,1930年3月,為了拔掉敵人的這一據點,同時也為了檢驗部隊的戰鬥力,何昆決定率領 部隊攻打隻有二十多支槍的長安據點。

在有此想法後,何昆首先對部隊作了動員,并與縣委密切配合,組織部分群衆參戰,群衆主要用的是梭镖、大刀、鐵叉、鳥槍等土制武器,再加上洋油桶裡點鞭炮等助威,以此迷惑敵人。

夜幕降臨後,部隊從戈家堡出發,沒多久便進入陣地,形成一個包圍圈,這時,何昆一聲令下,部隊從三面向敵人發起了進攻,一時間,軍民“沖啊!”“殺啊!”的喊聲和槍聲夾雜着洋油桶裡的爆竹聲,如同巨雷一般。

沒過多久,長安據點的敵人便落荒而逃,這一仗,最後繳獲了20多支槍和數十排子彈,紅軍戰士并沒有一人受傷。

4月上旬的一天,中共通海特委和紅十四軍軍部在如臯西南鄉召開了有數萬群衆參加了慶祝建軍大會。特委代表宣布了紅十四軍正式成立,并按照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安排,宣讀了上司幹部名單,釋出了《告工農及一切革命群衆書》。

11個農民匆忙埋葬紅軍遺體,35年間張愛萍6次下令:尋找此人忠骨

圖|紅十四軍紀念館

群衆們敲鑼打鼓放鞭炮,接着,何昆指令部隊舉行閱兵儀式,新編的幾個大隊,則是由各大隊上司人張愛萍等人帶隊,繞場一圈。

從此,紅十四軍指戰員團結一緻,在廣大人民群衆的積極配合下,在南通、如臯等地消滅了敵人許多據點,紅十四軍的艱苦戰鬥,也給災難深重的蘇北人民帶去了希望。

為了進一步發展蘇北的大好形勢,紅十四軍和通海特委決定,相繼攻打如臯老戶莊,老戶莊位于蘇北如臯西南,是連接配接如臯東西兩側遊擊區之間的咽喉地帶。

老戶莊的敵人經常四處搶劫财物,殺害革命群衆,這讓周圍的百姓無不對這些敵人恨之入骨。

1930年4月16日上午,老戶莊的敵人不知道附近已駐有紅十四軍的部隊,又一個當官的帶着,幾十個士兵耀武揚威的竄到吳家莊一帶騷擾,這夥敵人與紅軍的哨兵一接火,群衆便自發的行動起來,為紅軍助威。

敵人見形勢不妙,便倉皇逃回了老戶莊,聞訊趕到現場指揮的何昆指令部隊原地警戒待命,随即在陣地上召開緊急會議,根據群衆的強烈要求,會議決定,這是擊退敵人的有利時機,便于當晚圍攻老戶莊,拔掉這顆“插在”老百姓“心裡”的釘子。

夜晚,何昆指揮部隊向老戶莊靠近,戰鬥很快打響,敵人憑河阻擊,一大隊連續發起三四次強攻,都沒有成功。

何昆見狀,立即召集擔任主攻任務的張愛萍等人商議,決定改變強攻計劃,集中火力從東面進行突破,争取在天亮之前打下老戶莊。

随後,何昆緊握拳頭,宣誓似地說:

“同志們,老戶莊就是銅牆鐵壁,我們也要把它攻開。”

這時,天已經漸漸亮了起來,為了戰鬥的勝利,何昆拿過一挺手提式機槍,大喊道:“同志們,跟我沖!”

在經過一陣猛打猛沖後,紅軍便很快占領了老戶莊東頭的曬谷場,但在天亮後,紅軍戰士也未能沖破曬谷場,那時,他們距離敵人的指揮中心隻有幾十米,隻要沖過去,敵人便會完蛋,但因為這幾十米的路城被敵人的機槍火力封鎖着,戰士們幾次沖鋒都沒能沖過去,對此,大家都焦急萬分。

面對這一狀況,何昆直接撸起袖子,抓着手提式機關槍,臉色鐵青,兩眼盯着敵人的掉包,對身邊的二大隊隊長張愛萍說:

“老張,讓我來對付炮樓上的敵人,若不抓緊時間結束戰鬥,如臯城内的敵人在依賴就不好辦了!”

11個農民匆忙埋葬紅軍遺體,35年間張愛萍6次下令:尋找此人忠骨

圖|何昆攻打老戶莊場景(塑像)

說着,何昆就縱身一躍來到了麥草堆上,露出半截身子,用手提式機槍對着敵人炮樓一頓猛射,一時間,敵人的機槍被打啞了,這時何昆大喊道:“共産黨員們!沖呀!”戰士們聽到這句話紛紛起來向炮樓沖去。

突然,何昆被敵人的炮彈擊中,直直的倒了下來,鮮血從他用手掩着的胸口流了出來,張愛萍趕忙扶助,大聲喊道:“軍長,軍長!”

何昆睜開眼,把緊握在手中的機槍推到張愛萍身邊,喃喃道:“打!快打!不要管我!”

張愛萍緊緊地抱着何昆,嘴裡拼命喊道:“軍長!軍長!”

可這時的何昆依舊在往前推着張愛萍,艱難地說道:“不要管我!再......沖!再沖!一定要攻下老戶.....老.....”

話還沒說完,何昆雙眼緊閉,頭已經歪倒在了張愛萍懷中。

這時,敵人的槍聲又響起,張愛萍擦了擦眼角的淚水,輕輕放下躺在自己懷中的軍長,提起機槍,大聲喊道:“同志們沖呀!為我們的軍長報仇。”

紅十四軍的指戰員們同仇敵忾,一鼓作氣地沖向前去,但部隊受到了阻擊,隻得往之前來的方向進行撤退。

途中,戰士們将渾身是血的軍長何昆擡到了一座破敗的土地廟稍作休整,但何昆始終沒等到醫生為他療傷,便壯烈犧牲了,這一年,他僅有32歲。

張愛萍尋找何昆屍骨35年

何昆犧牲後,戰士們無比悲痛的把軍長的遺體擡到了西燕莊,但因為敵人不斷圍追堵截,他們無法親自為軍長落葬,部隊隻好把何坤的屍體交給當地農會組織群衆收斂安葬。

11個農民匆忙埋葬紅軍遺體,35年間張愛萍6次下令:尋找此人忠骨

圖|張愛萍将軍作詩《懷念何昆軍長》

但出于保密的需要,部隊并沒有告訴群衆死者是共産黨進階将領何昆,為此農會組織借來一口棺材,讓十一個農民乘着夜色,冒着暴雨,匆匆掩埋了烈士的忠骨,甚至都沒有留下任何辨別,這也為日後尋找何昆的遺骨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雖然張愛萍與何昆相處的時間十分短暫,但他們之間卻結下了十分深厚的友情,尤其是何昆愛兵如子、身先士卒、敢作敢為、不怕犧牲的精神,在張愛萍的腦海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在何昆犧牲後,張愛萍便常常惦記着自己的這位軍長,他認為告慰烈士英靈最好的方式,便是讓烈士真正的入土為安,這也讓他将找何昆忠骨的事記挂在了心上,可當他多年後前去悼念的時候,卻發現隻有一片荒草,根本找不到何昆的忠骨。

在此後的歲月裡,張愛萍曾6次下令尋找何昆忠骨,雖然前幾次都未能找到,但張愛萍卻從未放棄。

11個農民匆忙埋葬紅軍遺體,35年間張愛萍6次下令:尋找此人忠骨

圖|何昆墓址

1940年,新四軍在通海、如泰地區建立了蘇中抗日根據地。1942年,張愛萍便委托中共如西縣委書記周特夫等派人尋找何昆的墓地,結果卻是一無所獲。

解放後,身居要職的張愛萍依舊不讓尋找何昆忠骨,分别于1952年、1956年、1957年、1958年四次專門派人去如臯尋找過,可還是沒有結果。

1964年9月,在何昆犧牲的第35個年頭,張愛萍訓示江蘇省民政廳,商請當年紅十四軍第五營政委周方,專程來到如臯縣勝利鄉西燕莊尋找何昆忠骨。

在經過一個月的調查之後,終于找到了當年參與埋葬何昆遺體的農民,也是唯一還健在的一個——孫國民。

經其指引,幾經周折,終于在莊北一片菜田中間衆多小堆中找到了何昆墓葬的準備位置。

在找到何昆的墓葬後,公安處法醫還是進行了檢驗鑒定,畢竟何昆是紅軍進階将領,也是烈士,一定要準确确定其的身份。

經過鑒定後确認遺體身高和牙齒(鑲金齒)完全符合何昆的特征,受傷部位也與何昆負傷部位完全吻合。

如臯縣民政科随即出具了《關于紅十四軍軍長何昆烈士的墓地調查報告》,認定已經找到了何昆的遺骸。

11個農民匆忙埋葬紅軍遺體,35年間張愛萍6次下令:尋找此人忠骨

圖|關于何昆墓地的調查報告

而這時,孫國民才知道,他與鄉親們親手掩埋的,竟是大名鼎鼎、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紅十四軍軍長何昆。

很快,周友善将找到何昆遺骨的報告交給張愛萍,張愛萍接到報告後,既悲痛又欣喜,悲痛的是軍長何昆沒能看到全國解放,欣喜地是自己總算可以告慰何坤的在天之靈,也能寄托戰友和群衆的哀思了。

良久後,張愛萍才有些激動地說:

“35年了,不容易啊,終于找到了!”

1966年清明節前夕,根據張愛萍和江蘇省民政廳的訓示,何坤德忠骨經火化後被安置在了如臯縣烈士館内。

1992年,何昆烈士的骨灰随遷至新落成的如臯烈士陵園内進行安葬。

在曆史的長河中,像何昆這樣的烈士不在少數,但他們最大的功勳卻不在于他們的成績,而是他們始終忠于人民、勇于犧牲的精神,也正是他們的這種精神,值得每一個人緬懷他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