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中旬,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指揮國民黨軍23個整編師共66個旅、50萬大軍,分4路向陳毅、粟裕所在的山東和蘇北根據地發動大規模進攻。

此時陳毅山東野戰軍和粟裕的華中野戰軍剛剛合并才3個月,總兵力不超27萬,怎麼打這一仗?
其實在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剛合并時的9月底,毛澤東就對兩人的作戰方針做了2點訓示,其中1點是:
不要分兵打兩個敵人,必須集中打一個敵人。
集中優勢兵力是紅軍時期就形成的傳統和戰鬥經驗,這是被實踐證明的戰争真理,可是具體到此時的陳毅和粟裕,卻各有微妙,二人的微妙,是來自兩支野戰軍形成的曆史。
在陳毅和粟裕合并之前,兩人各有解放區,陳毅主掌山東解放區,首府在山東臨沂,粟裕主掌華中解放區,首府在江蘇淮陰。陳、粟兩人之是以走到一起,其中多有曲折。
内戰爆發後,根據國民黨軍的總體進攻态勢,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要求山東和華中兩支野戰軍都走出自己的根據地,到外線的淮北和淮南作戰,以便在中原劉鄧大軍的配合下,拿下國民黨軍的重鎮徐州。這也是毛澤東自井岡山以來就屢破強敵的經驗。
毛澤東的訓示也正合陳毅之意,他積極地率領山東野戰軍的主力2縱、第7和第8師約5萬人出山東南下,進入了淮北。可是,陳毅積極出山東,粟裕并沒有出蘇北,他南下到了富庶的蘇中根據地進行内線作戰。于是,毛澤東和陳毅兩人希望的兩支野戰軍共同作戰的局面沒有形成,結果使得兩支野戰軍形成了獨立作戰,而且相隔甚遠。
之是以如此,事前認為隻要粟裕在蘇中打得好,就可以策應陳毅在淮北的行動,可是結果并非如此。
粟裕在蘇中打得很好,獲得了七戰七捷的戰果,因為畢竟是在自己的解放區,又有人力物力的支援,可是離開了自己解放區的陳毅在淮北卻打得不太好。
遠離解放區的陳毅剛進淮北時就遇到了氣候問題,暴雨和積水使得山東戰士們水土不服,可是開頭還不錯,打了個朝陽集大捷,一舉殲滅國民黨軍第92旅全部。
但由于華中野戰軍主力遠在蘇中,蘇北地區隻留下一個9縱,是以兵力空虛,淮南首先被國民黨軍占領,而淮南被占領後,國民黨軍在南線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于是他們放心大膽地朝華中解放區的首府淮陰進攻。
保衛華中解放區首府淮陰的責任,落在了遠離山東解放區的山東野戰軍身上。
陳毅是南昌起義的老紅軍,自然知道對待強敵的積極防禦政策,在大批敵人的進攻面前,他也以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的姿态,向桂系鋼7軍守衛的泗縣進攻,以堵住國民黨軍進入解放區的通道,可是由于客觀上暴雨泥濘,再加之山東部隊遠道而來極其疲乏等原因,非常不利于進攻,再加之守泗縣的桂系鋼7軍戰鬥力很強,都是老兵,結果陳毅非但未能攻破泗縣,反而傷亡巨大,不得不主動撤圍。國民黨軍乘勝向淮陰殺來。
淮陰是華中解放區的首府,陳毅負有保衛的重大責任,可是他同時又得到消息,他的山東首府臨沂也正遭到國民黨軍的進攻。
這讓陳毅非常痛苦,一方面自己的主力要承擔保衛蘇北首府的責任,另一方面自己的山東首府還在遭受進攻。
我們今天不能用顧全大局來苛求任何人,因為人非聖賢,所有人都有基本的人性,犧牲自己成全别人也沒有問題,可是在當時來說,如果非要進行二選一,犧牲山東保全蘇北并非一個好的選擇,因為從戰略上來說,山東遠比蘇北重要,遠的不說,山東的渤海地區,一直是蘇聯裝備從大連到各解放區的通道。
而在陳毅未能攻破泗縣之時,粟裕在蘇中卻遊刃有餘,他打了三戰三捷,還有四戰沒打,是以他還不可能回蘇北。
國民黨軍占領泗縣後,薛嶽采用了佯攻沭陽,實則取淮陰的“聲東擊西”之計,以精銳的第7軍和整編第74師配合突襲淮陰。當薛嶽拿下睢甯和宿遷,随後向淮陰步步緊逼時,粟裕率領主力在蘇中打了六戰六捷;當9月13日張靈甫率領整編第74師長突襲淮陰時,4天以前的9月9日,粟裕在蘇中作戰的主力才準備撤圍海安,海安距離淮陰有500裡,而且水網縱橫,以當時的行軍速度,最快也要9月20日才能抵達淮陰。
而張靈甫于9月19日晚就攻占了淮陰,兩天之後又攻占了淮安。
丢失兩淮,使得華中解放區在南北兩線遭到國民黨軍的包圍,而且粟裕在華中雖然打了七戰七捷,可是卻不得不放棄蘇中,北上和陳毅的山東野戰軍會合,于是,七戰七捷後的蘇中成了敵後。
兩淮的失守,也就成了陳毅在軍事上失敗的包袱,山東野戰軍怪他不應該到蘇北,華中野戰軍怪他丢失了兩淮,于是,說他不會打仗的言語由此而生。也怪不得部隊的戰士們,畢竟相比粟裕在蘇中的七戰七捷,陳毅丢失了華中解放區的首府,七戰七捷和丢失兩淮,對比明顯。
也就是兩淮的丢失,終于使得粟裕帶華中野戰軍主力離開蘇中北上,和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在9月23日會合了。回合後的兩軍指揮,由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可是,兩支軍隊雖然在形式上會合了,在心裡上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會合。
會合後的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既定戰略目标,還是要回到幾個月前的内戰爆發前,即兩軍轉入外線,以徐州為中心打一個大仗,其實就是淮海戰役的雛形。
這時,薛嶽的4路大軍開過來了。
一、山東根據地和蘇北根據地同時遭到攻擊,先保衛哪一個?
薛嶽的這4路大軍,按如下序列向前推進:
第一路:第三綏區司令官兼整編第33軍軍長馮治安率領5個整編師,以整編第26師(配屬第1快速縱隊)為骨幹,由峰縣、棗莊、台兒莊地區向臨沂、都城進攻;
第二路:徐州綏署副主任吳奇偉率領6個軍(整編師),以整編第11師師長胡琏為前線總指揮,由宿遷向新安鎮、沐陽進攻;
第三路:徐州綏署副主任李延年指揮整編第74師、桂系第7軍等6個整編師(軍),由淮陰、淮安向漣水進攻;
第四路:第一綏區司令官李默庵率領6個整編師,由東台向鹽城、阜甯方向進攻。
從最北的第一路馮治安出魯南棗莊附近的峰縣,到最南的第四路李默庵出蘇北鹽城附近的東台,正好将魯南和蘇北地區全部包圍。而魯南和蘇北的東邊是大海,薛嶽大軍再由西向東推進,将使得陳毅和粟裕難有有回旋的餘地。
薛嶽的第一期作戰目标,就是切斷山東與華中兩解放區之間的聯系。
誰都知道,集中優勢兵力殲敵是我軍緻勝的法寶,更何況還有毛澤東的專門訓示,可是兩個突然事件,讓陳、粟二人經曆了一次考驗:
第一:陳毅的山東解放區的棗莊失守,解放區的首府臨沂面臨威脅;
第二:粟裕的蘇北解放區内,整編第74師出兩淮向漣水進攻。
集中兵力當然不錯,可是集中兵力先打誰?
陳毅的意思是他先帶山東野戰軍回山東保衛臨沂,粟裕的華中野戰軍可以留在蘇北,或者也可以和他一起去山東作戰。
陳毅想保衛自己家鄉的想法當然無可厚非,可是此舉受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反對,于是陳毅服從指令留下來,他用一個旅參加了粟裕華中野戰軍的漣水之戰,又指令2縱阻擊國民黨第7軍的增援。
在漣水保衛戰期間,陳毅就一直心神不安,他惦記着臨沂,可是由于漣水保衛戰正酣,他不好提出要求。而漣水保衛戰結束後,陳毅又得到山東國民黨軍很有可能進攻臨沂的消息,他實在放心不下自己的後院,可饒是如此,他還隻帶第8師回了魯南,而将2縱和第7師留在了蘇北。陳毅一回到山東就打了一場台、棗路反擊戰,可是他的兵力實在不足,最關鍵的時候,他的手中恰恰少了一個旅的突擊力量,結果功虧一篑,不僅沒有獲得預期戰果,反而使得敵整編26師越來越逼近臨沂。由于這次回魯南是陳毅本人的自作主張,是以他又不得不很快地帶着8師回到蘇北。
如果當初将第7師一同帶回魯南,戰役就會改觀,可是這樣一來,就更有可能拉大山野和華野兩支野戰軍之間的裂痕,嚴重的可能導緻分裂。
當陳毅率領8師回到魯南時,粟裕帶着華中野戰軍的主力在鹽城進行保衛戰。華中野戰軍第1師,第7、第10縱隊,皮定均旅,抵禦國民黨軍整編第25師、65師和83師共5個旅兵力的進攻,結果殲敵6000。嚴格來說,鹽城保衛戰是一次優勢兵力下的擊潰戰,雖然有少量的繳獲,但是戰果并不理想。
陳毅和粟裕兩人雖然都沒有經過軍事科班的學習,卻是在戰場上厮殺出來的,久經沙場的軍事家,在戰争中學習戰争,重要的就是對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總結,此時兩人在魯南的失利和在鹽城的不理想戰果,讓兩人不得不坐下來思考為什麼并總結經驗教訓,為什麼會這樣?今後該怎麼辦?
内戰剛開始時,毛澤東就提出山東和華中兩軍一同到淮南淮北的外線作戰,以南北夾擊之勢對敵作戰,其實就是集中優勢兵力的兩軍合并,可是粟裕去了蘇中,陳毅到了淮北,結果是兩支軍各自為戰,最終失去兩淮和蘇中,還有魯南的失敗和鹽城戰果的不理想,如此的經曆,使得陳毅和粟裕兩人終于明白,以各自的力量,其實都無法和強大的國民黨軍抗衡,還是要回到最初的兩軍集中使用的路上。
陳、粟兩人真正統一了集中兵力的認識之後,又統一了在淮北外線殲滅國民黨軍的認識。于是,陳、粟兩人對薛嶽的4路進攻,就有章法了。
由于薛嶽4路大軍的進攻路線,從南到北的正面寬達300多公裡,各路間隙很大,難以協同,這給陳毅和粟裕分割圍殲造成了絕好機會,可是問題來了,兩軍合在一起就是一股力量,這一股力量打薛嶽4路大軍的哪一路呢?
現實情況是,陳毅的老根據地魯南遭到一路敵軍的攻擊,而且非常危險的是,這一路敵軍距離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很近;粟裕的蘇北根據地雖然遭到三路敵軍攻擊,可是首府已經丢失,蘇北根據地本來就岌岌可危,按照毛澤東的大戰略,是要在淮海打仗,是以相比而言,臨沂的地位要比蘇北更加重要。
可是,作為合并之後華東野戰軍司令的陳毅,和副司令粟裕二人最終定下的政策,打第二路吳奇偉部。
之是以打吳奇偉,現在給出的事後諸葛亮似的理由,是因為第一路馮治安部,第三路李默庵部和第四路李延年部行動謹慎,而第二路吳奇偉來勢兇猛,頗為兇險,一旦攻入蘇北解放區腹地,就将分割山東和蘇北解放區,使得粟裕的華中野戰軍在蘇北失去立足之地,而且這一路整編第11師和整編第69師孤立突出,又正處于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之間,便于兩軍協同實施圍殲。
自然這些理由都有道理,可是最終華中野戰軍是離開蘇北根據地去了山東,是以在蘇北打仗其實是多此一舉,如果是要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第一路的馮治安其實更好打。之是以打吳奇偉,當然有陳毅全局觀的一面,為了兩軍的團結,他願意山東野戰軍先打蘇北的敵人。
陳毅、粟裕決定集中山東野戰軍第1、第2縱隊,第7、第8師,以及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等部共24個團,迎擊由宿遷出動的國民黨軍。
陳、粟的方案,首先以3倍于敵的兵力,殲整編第69師于宿遷、沭陽、新安鎮三角地區,再乘勝殲滅整編第11師,同時再以華中野戰軍另外28個團的兵力分别監視和阻擊其他3路國民黨軍。其中6師和淮南6旅共10個團,由6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率領,在漣水地區組織防禦,保障并策應主力在宿北地區的戰略展開。
二、宿北戰役過程
12月13日,國民黨分兩路,在北和東兩個方向發起進攻,整編第69師由戴之奇率領由宿遷向北進攻新安鎮,這個師又分左、右兩個縱隊,左路縱隊是預3旅、41旅,右路縱隊是60旅;而整編第11師則在師長胡琏的率領下從宿遷向東進攻沭陽。
陳、粟決心首先集中主要兵力割裂、圍殲整編第69師的左路,之後再殲敵右路,同時,對整編第11師進行襲擾阻擊,使之無法增援第69師。陳、粟的基本精神,是在于集中優勢主力打擊敵較薄弱的一路,之後分割圍殲。
山東野戰軍主力和華中野戰軍立刻按照陳、粟的部署,在第二天晚上隐蔽地向戰區開進。
15日,山東野戰軍的葉飛1縱、何以祥8師,成均7師以及華中野戰軍的許世友9縱突然向正在運動的整編第69師和第11師進行穿插合圍。
葉飛1縱穿插到整編69師和整編第11師之間,其第3旅的兩個團攻到了胡琏的11師師部所在地曹家集,殲滅了1個工兵營和騎兵營大部,最近時攻到距離胡琏師部僅200/300米處,使得胡琏指揮部發生混亂,一時無法增援第69師。16日晚,1縱又分兩路,将胡琏的11師與第69師的預3旅,60旅分割成了三部分,在預3旅面臨被殲的結局時,胡琏第11師拼命向預3旅靠攏,可是在1縱的阻擊下始終無法得逞。
而戰役剛打響,何以祥的第8師就向敵整編69師中部的制高點峰山發起猛烈沖擊,在4次突擊後占領了峰山,第69師師長戴之奇發現峰山失守,拼死向峰山發起反沖擊,可是激戰一天非但沒有拿下峰山,反而損失慘重。
17日晚,何以祥第8師又向被1縱割裂的敵預3旅所在的曉店子發起了猛烈攻擊,第8師最擅長攻堅,數小時後不僅攻入曉店子,而且一舉将預3旅全殲。
在何以祥第8師殲滅敵預3旅時,葉飛1縱和成均第7師也各殲滅了敵60旅一部,并在敵突圍路上将敵60旅全殲。
18日拂曉,華野許世友的9縱和9旅向敵整編69師師部發起攻擊,未能奏效,結果在陳,粟“
應不顧任何犧牲在今夜12時前将該敵解決
”的死指令下,于19日淩晨4時将拿下了整編69師的師部,中将師長戴之奇自殺。
至此,這場持續了4晝夜,被稱為宿北戰役的戰役勝利結束,華東野戰軍以傷亡8000人的代價,繳獲各種火炮119門(其中野炮35門)及大批彈藥,殲滅敵人整編第69師3個半旅,還有工兵第5團等部共2.1萬餘人,俘虜1.6萬餘人,整編第69師師長戴之奇、60旅旅長黃保德自殺,副師長和副參謀長被俘。
在整編第69師被圍時,整編第11師的胡琏也曾積極向69師靠攏,他的先頭第18旅進到距離整編第69師師部僅幾裡的地方,可是胡琏是個老狐狸,他見勢不妙立刻放棄了救援,指令該旅連夜退回宿遷。
三、宿北戰役的意義
宿北戰役終于扭轉了陳毅和粟裕兩支軍隊獨立作戰的頹勢,成為兩人第一次共同指揮的較大規模的運動殲滅戰,也是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會合後的第一個大勝仗。
這次戰役對兩軍的正式合并也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因為兩軍的融合不僅僅是形式,還需要從心理上的互相認可。兩軍合并後如果第一仗取得勝利,就會加深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各部隊之間、上司之間的信任,而相反,如果打成敗仗,各部隊之間就會産生不信任,而戰場上各友軍之間的不信任是難以打勝仗的。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次宿北戰役是在蘇北戰場作戰,作戰的主力卻是陳毅的山東野戰軍,而在軍事指揮上,又是陳毅和粟裕的聯合指揮,也就是說,粟裕參與了對山東野戰軍的指揮作戰,如此和諧協作,不能不說賴于陳毅的全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