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
陈忠实给中国文学界留下了这句豪言,至今还督促着广大文人。

农历1991年腊月25日,陈忠实为《白鹿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时,点燃了一根雪茄,青烟袅袅升起,我把屋里的灯都打开,把录音机音量开到最大,老宅里很明亮,耳边回荡着悦耳的秦腔,那一刻,我坐在老旧的椅子上,感觉眼角淌出了泪滴……
1988年的那一天,当时已经46岁的陈忠实独自背着行李回到了自己的祖宅,也就是《白鹿原》这个地名,故事就是从这片土地上发生的。
据陈忠实自己回忆,当时自己回到祖宅,坐在了沙发上停了片刻,抽了一根烟,喝了几杯茶,然后打开了16开的硬皮本,写下了如今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话:“锅锅儿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然后陈忠实在祖屋边上种下一棵食指粗的法国梧桐,或许,他想看看,当《白鹿原》完成时,这棵柔细的树苗能投下多大的荫凉。
西蒋村祖屋,陈忠实在这里写作《白鹿原》
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也遇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自己之前写过大大小小的短篇小说,有过稿费,够自己生活,但是如今自己不再写短篇小说,没有了稿费,再加上如今老婆生了孩子,要用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实在是难!
期间只有老婆一个人看孩子,家里来了几个陕西汉子,畅谈文学,陈忠实拿出来像样的饭菜,就让妻子切了一盘萝卜条,权当凉菜。
陈忠实将自己关在了祖宅,每天的饭菜也是妻子给送,在《白鹿原》将要完成最后一稿的时候,妻子问,你这真的能发表吗?要是发表不了怎么办?陈忠实毫不犹豫地说:“我就去养鸡!”
从1988年到1992年,《白鹿原》前后的写作总共经历了6年时间,92年年底,《白鹿原》终于登上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当代》杂志,陈忠实激动地跑去西安买杂质,可进一个邮局,都会告诉他,杂质全都卖光了,他索性去了最大的钟楼邮局,还是没有买到。
陈忠实失落但又甜蜜,自己的《白鹿原》火了!
在《白鹿原》正式出版之前,编辑曾经这样问陈忠实:《白鹿原》稿费还是版税
?老实巴交的陈忠实说了句傻话:你说咋弄就咋弄嘞!编辑说那就版税吧!
《白鹿原》1997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先后加印了7次,贾平凹的《废都》也是差不多时间出版,但是《废都》是稿费,钱远远不及版税!
2006年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就是当时的这一句傻话,让他赚了455万!当然到现在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远不止这几百万!
陈忠实亲笔
乡人扎根土地,《白鹿原》是一部不朽的经典
如今,《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如他所愿,五十余万字的巨著成为他棺材里的枕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故乡,《白鹿原》则是他的精神故乡,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没有《白鹿原》这些作品,自己和一般农民并没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确实,这部小说不负盛名。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跨越了半个世纪。两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了白鹿原的统治明争暗斗,上演了一部惊心动魄又别具陕西风味,专属于那个时代人事变迁的史诗巨著。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话被陈忠实老人引用在了小说的最前端,这或许是他的创作准则,而这句话也是很多人拜读完《白鹿原》后最大的感受——真正的经典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
陈忠实(右)与农民交流
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陕西地区的发展史,看县志,寻历史,走访各家各户,为了创作这部作品,陈忠实实实在在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看遍村子里的家家户户,而且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有了对应的原型。
老顾读完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从未像读《白鹿原》这样强烈地体验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讲的是时代的故事,背后藏着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实情感,语言朴素,却句句戳心,读这本书,就像是旅行了一次,回到最初的西北大地,感受在那一片黄土地上的恩恩怨怨,有黑色幽默,有魔幻现实主义,而它永远的落脚点都在人民的生活上!
再读陈忠实,从他回肠荡气的作品中探寻当下的生活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