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2月11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佳节。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越南,也过这个节日。然而,那年的元宵节,注定不平凡,也不再祥和。由于越南人的不断挑衅,致使中越交恶,双方在边境线上屯兵几十万,战争一触即发。
一周后的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宣布正式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边防军兵分两路,同时发动东西两线作战,开启了“打小朋友屁股”之战。
双方的大规模战争仅仅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战争结果正如记录的那样,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将战线推向了越南境内,取得大胜后,才宣布结束战争,撤回国内。
在许多人看来,中国人如潮水一样通过连绵500公里的边境线涌向越南境内,并取得了战争的大获全胜。
其实不然,战争毕竟是残酷的,中国人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伤亡,在开战前夕,许多战士并不清楚收拾越南人的重要性,甚至有许多战士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向越南开战?
参战士兵:从未打过这样的仗
开战前,许多战士对于越南人的感情,还停留在过去两国亲如手足的关系里。
越南自古就是中国的潘属国,一向对中华文明俯首称臣,每年都要纳贡,这一切,随着大清王朝的衰落变得自身难保而烟消云散。冯子才和刘永福率领黑旗军,与侵犯越南的法国人殊死战斗,依然改变不了越南沦为殖民地的命运。中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取代中国,成为了越南的宗主国。
越南近代的命运同样曲折,法国人来了,成为法国人的殖民地,日本人来了,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被赶跑后,法国卷土重来。法国人占领越南没多久,美国人又取代了法国的位置,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越南战争。
同样的命运,挨在一起的邻居,让中越两国人民成了水乳交融的朋友,甚至是兄弟。,无论是反法时期,还是抗日时期,中国都是越南革命的大后方,越南共产党,是在香港成立的。抗战时期,胡志明等人主要在广西一带抗击法国势力。
1942年,为了反对日本殖民地,胡志明再次来到中国寻找抗日力量,却被国民政府抓捕,关了13个月,最后获得了释放。
越南战争时期,中国人发起抗美援越运动,不仅出人出力,还提供物资,金额达到了折合二百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人民的斗争。很多东西,我们自己都舍不得用,也要拿出来支援越南人。
越南人对于中国的好感,在胡志明离世后就变了,其继任者黎笋,更加倾向于苏联。此时,中苏已经交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都参加了胡志明的葬礼,双方拒绝会面。
黎笋
带领越南共产党,完成了统一越南的重任后,并没有意识到发展经济才是越南的当务之急,而是走向了扩张的道路。因为黎笋是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还幻想着建立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
要想成为中南半岛上的霸主,当然就得开疆扩土,1978年,越南以苏联的支持撑腰,酣然入侵主权国家柬埔寨。早在1951年的印支共产党二大上,越南人就提出要“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而入侵柬埔寨,已经是实现这个梦想的第一步,因为他们已经控制住了老挝。
此时,依靠苏联人的援助,越南人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自称“世界第三强国”。在入侵柬埔寨的同时,越南也开始了入侵中国的行动。
越南人在国内打压华人,光在广西边境上就驱赶了133600余名华侨、华人出境,越南军队在广西南面浅近纵深地域部署了4个步兵师、1个工兵师、9个独立团、13个独立营及若干个公安屯的兵力,每天都用高音喇叭朝着我国边防战士喊话,扬言要“踏平广西”。
截止1979年2月16日,越南方面共向我国境内开炮168起,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132人。我边防战士如何苦劝,并多次派出政府高级代表团赴越进行规劝和说服,越南人丝毫没有收敛,扬言要跟中国打一场大战。
正如人民日报那篇报告宣称的那样: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打击越南人的嚣张,我军决定发动反击战,教训这只白眼狼。
战前思想准备
1978年后的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本无意打仗。然而,敌人的毫不收敛,最终只能积极备战。
中国边境线如此漫长,当时的许多人并不清楚中越边境上发生的事情,又加上信息不发达的原因,许多人并不清楚越南人的胡作非为,也不知道高层要教训越南的决心,在他们看来,越南还是兄弟加同志的关系。
当中国部队开始集结的时候,许多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越南人不是我们的好兄弟吗?为什么要打越南?不仅老红军这么问,八路军战士也这么问,各级指挥员也在问这个的问题。
战前准备,首位是思想准备,这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从1978年12月起,我军在调动大军的同时,各军的政治部就开始组织召开政工会,研究部署战备教育工作。
干部、战士对这场大规模战役并未在思想上做好准备,他们还以为这又是像解放战争年代一样通过大部队的调动来吓唬人的,不可能真打。一位团政治处主任汇报部队思想反映说:边界上的小战斗,何必动用大兵团,把越军占领的山头夺回来就行了,就这种战斗还轮得上我们?
各级作战人员不仅没有做好战争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也没有准备充分,一位师政治部主任:“两个乙种师,兵员、武器缺编一半,打起仗来连战术都无法形成,还打什么仗?”
部队高层立即决定,在全军范围内广泛展开战备教育,以干部为重点,激发对越南的仇恨,树立必打、想打、敢打的思想。
战备教育由各级政委带队,以工作组为单位,深入到军、师、团三级作战单位进行战备教育。
以四十一军一师一团为例,这支部队早已经驻扎在距离边境线30公里的村庄里,部队的条件极为艰苦,他们居住在当地居民简陋的木制板房内,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散发出一股恶臭。
房子的窗户下,通风条件差,光线阴暗,床上只有稻草、席子和一床棉胎,枕头还是木头的,麻布织的蚊帐已经破得不能再补。战士们宁愿露天开饭,也不想住进室内。偏偏当地又多雨,路上经常湿漉漉的,不小心摔倒,就是一个泥人。战士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已经备战了两个月。
他们不仅不明白为何要打越南,他们也对战争的前景并不看好。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军政工官员决定把战备教育与战备训练结合起来,让战士们了解到这场战争的必要性,让他们建立打赢战争的信心。
工作组请来边防战士和受到越南迫害归国的华侨战士给战士们作报告,向他们控诉越南当局的反华罪行。同时,工作组组织了图片展览,将越南人炮击民房,杀害我边民的图片展览出来,揭露越南人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行径,激起战士们的同仇敌忾心理。
解放军战士与人民一直都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人证物证等证据铁证如山,战士们一致认为应该报仇雪恨,以战争惩罚那些不义之徒。
但战争们还 抱着幻想,只要能够教训越南人就够了,他们支持小打,对于大打,还有点犹豫。工作组的人员强调: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我们坚决避免战争,但要打就是大打,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让他们在兵力、物力、财力无法侵略柬埔寨,又无力在我国边境挑衅破坏。
在这样的教训下,战士们坚定了目标,当场表态,解放军是忠于党的军队,党中央要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打。
免除战士们的后顾之忧
反击战爆发前,我军已经多年未打仗,战士们都想为国家建功立业,部分干部担心战争不利,让自己的战士白白牺牲,许多战士对作战指挥员也不是非常信任。
针对这种思想,各级作战指挥员也非常清楚,有必要让战士们树立起“战必胜”的信心。因为,我军在作战前,开展了广泛的军事训练,提前开展了山地丛林作战的演练。各级作战指挥员以自己沉着冷静的指挥和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魄力,赢得了广大战士的信任。
然而,部分战士依旧面露难色,细问之下,原来,部分战士也说出了心里话。原来,许多战士的家里都非常困难,他们并不害怕在战场上牺牲,但他们担心自己牺牲后自己的家庭会因此陷入艰难。
对此,工作组的人员并没有指责战士们索求得太多,而是切身站在战士们的角度想问题。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大家都有家庭有老人和子女,不能让战士们流血又流泪。
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将国家的抚恤规定讲给大家听,说得大家都默默不语,放下了心中最后的担忧。战争结束后,国家还出台了一个规定:凡战中牺牲的干部生前因家庭生活困难而欠债的一律由公家偿还。这样一来,战士们更加没有后顾之忧,一心只想为国家的利益而战斗了。
做足了思想工作,又经过充分的战斗训练后,参战部队迅速焕发了强大的战斗力。战争伊始,全体将士奋勇争先,以摧枯拉朽之势,狠狠收拾了越南白眼狼,扫清了中国南方边境的障碍,就连北边蠢蠢欲动的苏联人也被吓住了,放弃了直接介入战争的计划。
文/司马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