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二零二二年一月三日,腊月初一,星期一。
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 —— 进了腊月门儿,开始“杀年猪”啦!
在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杀年猪”是一种奢望啊!
那时,人都吃不饱,拿什么来喂猪啊 ……
一九七七年以后,农民们的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好啊。
不仅能吃饱饭,穿暖衣,而且杀年猪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啦!
这不,一大早就进入了“杀年猪”程序 —— 猪圈里抓猪模式 ……
每到谁家杀猪时,乡里乡亲们都来帮忙。
杀猪也是个力气活儿,没有五、六人,是忙活不过来的。
这几个东北大汉,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猪牢牢捆住啦。
“猪蹄扣”,那是赫赫有名的啊!
捆好猪,一般都很好信地称一称猪的重量,看看养了一年的猪有多沉。
现在,一般猪也都在二、三百斤以上。
现在的猪饲料,比过去人吃的都好啊!
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养的猪大多都在一百二、三十斤。
那时,猪吃的都是野菜、酒糟、糠皮子等。
猪捆好后,抬到大桌子上,此时的猪,使出浑身的力气,嗷嗷直叫,声音在一里地外都能听到。
这时,杀猪人上阵。
只见他,手持一把一尺左右长,极为锋利的特制的杀猪刀,非常熟练地对准猪的心脏一刀下去,猪血顺着刀口哗哗地流出来,留到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杀猪盆”里。
猪血,可是好东西啊!
东北名菜 —— 白肉血肠,那真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儿啊!
这边杀年猪,那边支起了大锅,灶坑火旺旺,大锅水翻着大花,等待着煺猪毛时使用 ……
煺猪毛是个技术活。
煺毛高手,那是根毛不剩啊!
煺毛也是个细致活。
煺毛的滚烫开水要运用适中,有度,才能达到彻底、全部、干净地将猪毛刮尽。
现在,老百姓生活好了,富裕了,大锅都在户外支起来 …… 这在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那是要被骂败家的!
那时,杀猪都在家屋内进行。
煺毛需要烧大火,烧大火就直接烧炕了。
烧炕了,烧得热乎乎的,屋内温度就高了。
那时,冬季东北老百姓的家屋里,一大早都是处处结冰的 ……
猪毛刮净后,下一个程序就是开膛了。
开膛后,要将猪的心、肝、肺、肠、头、蹄等等等,分别摘下,这些都是下酒的好东西啊!
猪的心、肝、肺、肠、头、蹄等等等摘下后,紧接着就是剃排骨、大卸八块等等等。
历史传统上,进了腊月门开始“杀年猪”,那是有很多大道理在其中的 :
进入冬季,大地野菜没有了,喂猪艰难,猪食成了大问题 ……
猪,不是省油的灯,更不是好惹的。
猪在该吃饭时,你不及时喂它,它会发出高高的听的让人特别闹心的尖叫,这声音能传出很远很远 ……
进了腊月门,数九寒天,猪是难以生长的。
进了腊月门,冰天雪地,便于老百姓利用这天然大冰箱,储存过年吃的猪肉。
杀猪结束了。
按照东北人的风俗习惯,必须将生产队的队长、会计等等等“官员”,自己的亲戚,屯子里有礼尚往来的三老四少们都请来,大吃大喝一顿。
东北有著名的“杀猪菜”: 白肉血肠,猪肉炖粉条子,酸菜粉 ……
农村的一个屯子,几十户人家,大多都是“圈亲”。
家家户户论起来都是亲戚。
人们常常说的那七大姑,八大姨,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吧。
饭口到了。
屯子里的被邀请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从各自家门走出去吃嚼过去。
现在看,这是一件很普通很普通的一件事儿啊。
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这是非常大的一件大事,很有仪式感的!
一九七七年,改革后的农村,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变化。
农民们不仅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穿暖衣,还都渐渐地告别了泥草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窗明几净的大转瓦房。
渐渐地,在农村,手电筒、自行车、收音机等等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啦!
渐渐地,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话、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等等。
渐渐地,在农村,农民不仅有自己的大骡子、大马、大毛驴,还有了自己的拖拉机、摩托车、大货车、小轿车 ……
东北农村中的“杀猪菜”也发生巨大变化,不再是单调的“白肉血肠”、“猪肉炖粉条”、“酸菜粉”,“杀猪菜”也都十个、二十个大菜啦 —— “白肉血肠”、“猪肉炖粉条”、“酸菜粉”、“小鸡炖蘑菇”、“干煸茧蛹”、“香辣肉丝”、“糖醋鱼”……
农民们的幸福生活那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天比一天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