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存在感最低的汉末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议,结果掀开三国厮杀序幕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提到刘焉,不少读者可能不闻其名亦不知其事。记性稍微好点儿的,可能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听说过刘焉之名。正是因为此人放榜招募乡兵,这才有了刘玄德在榜前的一声长叹,从而引出了流传千古的“桃园三结义”。不过在历史上,刘焉却并非是这么低调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焉是汉末时期第一位割据军阀,益州牧刘璋便是其子。此外,刘焉还曾向朝廷献上一条计策,谁知因此彻底改变了汉末政治格局,各地军阀趁机坐大,随之掀开了各路诸侯厮杀的序幕。

存在感最低的汉末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议,结果掀开三国厮杀序幕

▲“桃园三结义”题材绘画

刘焉,字君郎,生于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省天门市),乃是西汉鲁恭王刘馀的后人。因为汉室宗亲的身份,刘焉在成年之后便被举为郎中一职,后来又历任南阳太守、冀州刺史、太常等职。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刘焉在做官期间亲眼目睹了汉灵帝治下的各种荒唐之事,对朝廷逐渐失望。据《后汉书·刘焉传》记载,“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

存在感最低的汉末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议,结果掀开三国厮杀序幕

▲东汉十三州地图

这里需要做一下交代,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品秩六百石),负责监察包括郡太守(品秩二千石)在内的地方官员。可以说,朝廷设立刺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便于朝廷管理。然而在刘焉看来,刺史的职权有限,不利于维护地方稳定,因此建议朝廷改设州牧,同时优先遴选清廉之士担任。刺史改为州牧后,不仅地位提高,职权也空前扩大,能够统管辖区内一切大小事务,还可以自行招募兵勇、守备城池。这一建议的初衷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谁知最终反而让各州发展成了不服中央号令的“独立王国”,这就为东汉灭亡埋下祸端。

存在感最低的汉末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议,结果掀开三国厮杀序幕

▲汉灵帝刘宏剧照

另一方面,刘焉觉得时局动荡,就打算前往交阯避难,其幕僚董扶却极力劝说刘焉前往益州。据《三国志·刘二牧传》记载,“议未即行,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当时益州刺史郤俭是凭借钱财买得的刺史官位,上任后对百姓横征暴敛,引得天怒人怨。至于其他地方的刺史,也为了自身利益而相互攻杀。在此情形之下,朝廷最终同意在地方“改置牧伯”,刘焉也随即出任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负责前往益州将郤俭逮捕治罪。

存在感最低的汉末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议,结果掀开三国厮杀序幕

▲黄巾起义剧照

由于道路不通,刘焉在荆州东边界线上停留了一段时间。等到刘焉入蜀时,前益州刺史郗俭已经被黄巾军首领马相杀死。在益州从事贾龙的指挥之下,马相所率叛军很快就被益州本土势力击败。随后,刘焉顺利入蜀。接下来,刘焉凭借过人的手段,成功取得益州百姓的支持,“抚纳离叛,务行宽惠,而阴图异计。”

存在感最低的汉末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议,结果掀开三国厮杀序幕

▲东汉期大臣剧照

不久之后,南阳、三辅等地发生叛乱。受此影响,大概有数万户难民逃入益州,并受到了刘焉接济。而刘焉手下的私兵“东州军”,便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刘焉自从有了东州军的支持后,便着手于益州的整治。所谓“恩威并施”,刘焉用武装手段强行镇压了益州本土势力。据《后汉书·刘焉传》记载:“焉欲立威刑以自尊大,乃托以佗事,杀州中豪强十余人,士民皆怨。”自此之后,东州军将领逐渐掌握益州大权。

存在感最低的汉末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议,结果掀开三国厮杀序幕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

在平息了益州内部之后,刘焉又派遣手下张鲁前往汉中,并隔绝了与朝廷的往来,“(张鲁)断绝斜谷,杀使者。”就这样,刘焉在益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各地军阀见状纷纷效仿,有的人甚至还自立为州牧。由此,汉末军阀割据一方的雏形正式形成了。

参考文献:

《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