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存在感最低的漢末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議,結果掀開三國厮殺序幕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提到劉焉,不少讀者可能不聞其名亦不知其事。記性稍微好點兒的,可能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聽說過劉焉之名。正是因為此人放榜招募鄉兵,這才有了劉玄德在榜前的一聲長歎,進而引出了流傳千古的“桃園三結義”。不過在曆史上,劉焉卻并非是這麼低調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劉焉是漢末時期第一位割據軍閥,益州牧劉璋便是其子。此外,劉焉還曾向朝廷獻上一條計策,誰知是以徹底改變了漢末政治格局,各地軍閥趁機坐大,随之掀開了各路諸侯厮殺的序幕。

存在感最低的漢末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議,結果掀開三國厮殺序幕

▲“桃園三結義”題材繪畫

劉焉,字君郎,生于江夏郡竟陵縣(今湖北省天門市),乃是西漢魯恭王劉馀的後人。因為漢室宗親的身份,劉焉在成年之後便被舉為郎中一職,後來又曆任南陽太守、冀州刺史、太常等職。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劉焉在做官期間親眼目睹了漢靈帝治下的各種荒唐之事,對朝廷逐漸失望。據《後漢書·劉焉傳》記載,“時靈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為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亂,乃建議改置牧伯,鎮安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

存在感最低的漢末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議,結果掀開三國厮殺序幕

▲東漢十三州地圖

這裡需要做一下交代,漢武帝時設十三州部,每部設一刺史(品秩六百石),負責監察包括郡太守(品秩二千石)在内的地方官員。可以說,朝廷設立刺史的目的是為了實作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控制,便于朝廷管理。然而在劉焉看來,刺史的職權有限,不利于維護地方穩定,是以建議朝廷改設州牧,同時優先遴選清廉之士擔任。刺史改為州牧後,不僅地位提高,職權也空前擴大,能夠統管轄區内一切大小事務,還可以自行招募兵勇、守備城池。這一建議的初衷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誰知最終反而讓各州發展成了不服中央号令的“獨立王國”,這就為東漢滅亡埋下禍端。

存在感最低的漢末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議,結果掀開三國厮殺序幕

▲漢靈帝劉宏劇照

另一方面,劉焉覺得時局動蕩,就打算前往交阯避難,其幕僚董扶卻極力勸說劉焉前往益州。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記載,“議未即行,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将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焉聞扶言,意更在益州。”當時益州刺史郤儉是憑借錢财買得的刺史官位,上任後對百姓橫征暴斂,引得天怒人怨。至于其他地方的刺史,也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攻殺。在此情形之下,朝廷最終同意在地方“改置牧伯”,劉焉也随即出任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封陽城侯,負責前往益州将郤儉逮捕治罪。

存在感最低的漢末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議,結果掀開三國厮殺序幕

▲黃巾起義劇照

由于道路不通,劉焉在荊州東邊界線上停留了一段時間。等到劉焉入蜀時,前益州刺史郗儉已經被黃巾軍首領馬相殺死。在益州從事賈龍的指揮之下,馬相所率叛軍很快就被益州本土勢力擊敗。随後,劉焉順利入蜀。接下來,劉焉憑借過人的手段,成功取得益州百姓的支援,“撫納離叛,務行寬惠,而陰圖異計。”

存在感最低的漢末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議,結果掀開三國厮殺序幕

▲東漢期大臣劇照

不久之後,南陽、三輔等地發生叛亂。受此影響,大概有數萬戶難民逃入益州,并受到了劉焉接濟。而劉焉手下的私兵“東州軍”,便是在此基礎上成立的。劉焉自從有了東州軍的支援後,便着手于益州的整治。所謂“恩威并施”,劉焉用武裝手段強行鎮壓了益州本土勢力。據《後漢書·劉焉傳》記載:“焉欲立威刑以自尊大,乃托以佗事,殺州中豪強十餘人,士民皆怨。”自此之後,東州軍将領逐漸掌握益州大權。

存在感最低的漢末諸侯,曾向朝廷提一建議,結果掀開三國厮殺序幕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形勢圖

在平息了益州内部之後,劉焉又派遣手下張魯前往漢中,并隔絕了與朝廷的往來,“(張魯)斷絕斜谷,殺使者。”就這樣,劉焉在益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土皇帝。各地軍閥見狀紛紛效仿,有的人甚至還自立為州牧。由此,漢末軍閥割據一方的雛形正式形成了。

參考文獻: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三國志·卷三十一·蜀書一·劉二牧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