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们并不能得到后人的尊敬,因为他们大多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杀功臣。如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的刘邦、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的朱元璋等等。似乎伟大的皇帝都绕不开杀功臣这个套路,让人觉得皇帝真是一种心狠手黑的职业。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不杀功臣的皇帝呢?他们是不是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呢?其实历史并不完全是千篇一律的,也存在不杀功臣的伟大帝王,他对天下人都怀着极大的仁爱,结局却让他自己都无法理解。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杀过功臣的帝王,子女却被人屠戮殆尽!
这个伟大的不杀功臣的帝王就是秦始皇。乍一听,大家可能会很惊讶:秦始皇不是一个暴君独夫吗?他怎么可能不杀功臣呢?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兴战事,害死的人数以千万计,怎么可能是历史上唯一没杀功臣的帝王呢?因为关于秦始皇的“污点”,实在是太多了,我们随便举几个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
“弃仁义而尚刑罚,以为今时不师于文而决于武。赵高治狱于内,蒙恬用兵于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
“务胜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其实大家认真去看一下,大部分都是秦朝灭亡之后的儒生说的。他们甚至把秦始皇这样一个“始皇帝”和开国皇帝骂得连亡国之君都不如,并且把秦亡的原因都归在他身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要知道,秦始皇活着的时候,项羽这样的猛人也只敢躲在角落里对他指指点点,儒生们更是规规矩矩的在他手下做“博士”,狠拍马屁。
那个时候谁也没说过他“不施仁义”,谁也没本事翻起大风大浪,等到秦始皇一死,儒生们就嗨起来了。秦始皇真的是“不施仁义”吗?显然不是的。就好比杀功臣这件事上,秦始皇就很仁义。不论是在他建国之路上光彩的和不光彩的功臣,都没有遭到他的屠杀,相反还活得很滋润。
比如王翦——功劳够大,带着60万大军(几乎是秦国所有的机动兵力了)灭楚,天下震动,算他一个功高盖主,没问题吧?比如李信,带20万大军去打楚国,大败而归,这个按理杀他也没问题吧?李斯呢,替秦始皇参谋、决策,掌控了大秦的绝大部分权力,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算个权臣没问题吧?
不过,这些人都善终了,至少没有被秦始皇给杀死。不仅仅是对功臣仁慈,秦始皇对天下诸侯也很仁慈。我们都知道,在后来的历史当中,亡国之君以及他们的家眷往往是很难善终的,但是秦始皇对六国贵族实行了宽大处理的策略。就比如后来指鹿为马的赵高,其实人家是赵国的贵族,但是秦始皇杀他了吗?
并没有,反而在他因为犯法要被处死的时候替他求情,饶了他一命。还包括后来镇守南海郡的赵佗,也是赵国人,秦始皇却让他做了南征军的高级将领。正是因为秦始皇的这种仁慈政策,才使得后来秦始皇一死,其他六国贵族全部都蹦了出来起义——因为秦始皇并没有杀死他们,甚至给他们的待遇还不错。
那么,秦始皇这些仁政有没有换来好名声呢?显然没有。汉朝之后的文人直接把秦始皇骂成了桀纣不如的千古暴君,在文人们的心里,似乎秦始皇连溥仪这样的亡国之君都比不上了。不仅如此,秦始皇的子女也被人屠戮殆尽。他死后,被他救了一命的赵高和他的“忠臣”李斯篡改了遗诏,立胡亥为继承人,同时密谋杀死了秦始皇的大部分子嗣。
后来秦朝灭亡,秦始皇还剩下的一些血脉又被六国贵族杀死,在正史所载的历史当中,几乎已经看不到秦始皇还有活着的后代了。所以,其实从秦始皇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杀功臣真的不是皇帝单方面的错误。比如秦始皇当年如果狠下心杀了李斯和赵高,秦朝还会二世而亡吗?这可能就不一定了。
说到底,谁是暴君,谁是明君,到了汉朝之后并不是皇帝本人能够决定的,而是看儒生们的笔杆子怎么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