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位货郎救了2000多红军战士,几十年后政府找到他,却已时日不多

在著名的红军长征路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壮举,那一幕幕动人心扉、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无论是舍身为国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都凝聚在这一支红色的队伍里。

尽管长征的事迹离我们已经过了许多年头,但长征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们脑海里,从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

而在这一众英雄儿女的画卷中,有这样一位卖货郎,他帮助了红二十五军突破重围,救下了两千五百名红军战士,而找到他时却已病重过世。

身陷重围

1934年秋天,程子华、郑位三等人率领红二十五军被迫从从鄂豫皖苏区撤退。一路上,遇到敌人的层层围堵,打了几场恶仗。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需要一直赶往陕南扎根。

一位货郎救了2000多红军战士,几十年后政府找到他,却已时日不多

他们一路越桐柏,抵枣阳,朝北入豫。又经泌阳、方城、鲁山一线,向西进发,力求千里闯关。终于在冬天的时候,来到了卢氏县一带,按说这里就已经见到了希望的曙光,前面的陕南区域――商洛是敌人军力的薄弱点,一共就七八十里山路,如果顺利的话,一天就可以甩掉紧随其后的敌人。

不过蒋介石也很快做出反应,急令国民党军大部队围追堵截,布下包围圈。杨虎城部下的陕军十九路军六十师万余人已抢先占领了入陕的关口:卢氏五里川、朱阳关布防,而身后又有五个旅的“追剿队”接近数万兵力从栾川镇出发,势必要把红二十五军“瓮中捉鳖”。

这些兵力加起来,已经是十倍于红军的力量。如果被国民党军围剿,便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恶战,而且极有可能无人生还。

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军长程子华和军领导以及随军撤退的省委领导焦心地深夜开会,却苦思冥想不出一条可行的对策。卢氏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可能可以去碰碰运气,找条捷径。

一位货郎救了2000多红军战士,几十年后政府找到他,却已时日不多

不过他们派出的十几只侦察队都是无功而返。这里的山民都饱受战争的摧残,并不想惹是生非。每每红军战士一走过去,便是躲藏的老远。

时间迅速地流逝,可军委还是一筹莫展,难道他们整个红二十五军就要困死在这卢氏了吗?而在晚上的时候,军长程子华带来了一个货郎,给了他们希望。

挺身而出

陈廷贤是山西运城人,年轻的时候家徒四壁,他只好到解州盐池做苦工。不久又被开除,他四处漂泊,最终流落到豫西卢氏县,被一家好心人收留做了学徒,在一家蛋糕店学做糕点的手艺。

他每日就肩挑货郎小担,游走四乡到处叫卖糕点,所以豫陕交界深山就像他自己家一样,他对山路小径是了如指掌。

一位货郎救了2000多红军战士,几十年后政府找到他,却已时日不多

这天他在路过的时候看到这支部队,程子华亲自向他攀谈,询问道路。他发现俩人都带着故乡山西运城的口音,便是倍感亲切。何况当时红军还正在向路边一户人家买粮食,给了不少大洋。

这让陈廷贤对这支向老百姓买粮的部队产生了好感,别的部队来到这里都是“征收”或者直接抢劫他们百姓的粮食,这支部队才是真正为老百姓的部队!

程军长了解到陈廷贤身世和流落的经历后,紧紧握住陈廷贤皲裂的手,声泪俱下感动不已。他真切地说了声“小老乡,你受苦了!”。而这也深深地感动了这个遭受磨难的年轻人。

陈廷贤一开始的陌生疑虑逐渐消除。“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原来陈廷贤也早就对红军是为百姓着想的名号有所耳闻。不过程军长也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向他开了口问路。

一位货郎救了2000多红军战士,几十年后政府找到他,却已时日不多

他一得知红军正处于危难当中,正愁一名向导带路时,他“嚯”地站起来,拍着胸脯说“我给你们带路!”他义不容辞的壮举,挽救了两千多名红军战士的性命。

第二天清早,陈廷贤便带着红军的主力部队前往了罕有人迹的入陕小道,他平时就长期经此道卖货经商,除了他少有人知道山里的这条捷径。

程军长也没有含糊,他派了一队手枪团到五里川一带号房子,制造行军至此的假象,用以来迷惑敌人,吸引力他们的主意。

而红二十五军借机逃亡,在陈廷贤的向导下,经过三天三夜的连夜赶路,翻山越岭,成功地突出了蒋介石重兵把守的包围圈。

此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区奋力斗争了一年多,又经历了重重突围,终于进军陕南经甘南到达延安,与大部队汇合。

辗转南北

陈廷贤带着红军走了三天三夜的山路,途径了几百里高山险谷,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对他无不感激涕零,不过苦于囊中羞涩,能给他的钱只是十几大洋。

一位货郎救了2000多红军战士,几十年后政府找到他,却已时日不多

没想到他坚决不收,称“为百姓的军队是好军队,我作为老百姓,怎么能收你们的钱呢?”程军长无语凝噎,最后还是为他写下了一句字条,郑重地说:“从今往后,你也是共产党的人了!”

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以后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那么严重的影响,只是默默地把字条揣进贴身的口袋里。而那条红纸条上面,其实是程子华和吴焕先联名写下的他的功劳,还盖有红印。

不过可惜的是,他并不识字,他回家后把它藏在了土坯房的檩条小洞里,而后来一次日本的飞机空袭,将他的老屋和纸条一起轰炸成了废墟。

他并不知道,他其实作为一个普通平头老百姓被记入了军史,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在中央军委政治部写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军史》中,有近300字的篇幅记录下他的义举。

当时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后来成为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程子华同志和原来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合写的回忆录《艰苦转战,长征入陕》中也同样写下他帮助红军突围的故事。

一位货郎救了2000多红军战士,几十年后政府找到他,却已时日不多

可建国后确切地找到他中间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原来当时红军秘书在记录下他名字的时候,由于他和陈廷贤都有着浓重的山西口音,而且他自称祖籍黄河以北,便记成了“河北人陈廷献”。

于是编写战史的工作人员在河北多次寻找都没有结果,后来把调查地扩到整个晋冀豫区域,才得知了他的确切地址。

不过,此时的陈廷贤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他艰难地配合了工作人员回忆起当时的传奇故事,然而还没能得到组织的回话,他就撒手人寰了。

不过他为红军带路的功绩,却一直被大家铭记在心。他的英勇壮举,帮助了红军度过了最危难的时机。

像他这样的人,相信在红军长征的路途上还有很多,有的甚至当时就牺牲了性命,也没有得到回报。而支撑他们的,就是对于红军这样一支为百姓的军队的信任,和对崇高信念的支持。历史会永远地铭记着他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