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貨郎救了2000多紅軍戰士,幾十年後政府找到他,卻已時日不多

在著名的紅軍長征路上,湧現出了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壯舉,那一幕幕動人心扉、催人淚下的曆史畫面,無論是舍身為國的放牛娃,還是胸懷報國之志的知識分子,都凝聚在這一支紅色的隊伍裡。

盡管長征的事迹離我們已經過了許多年頭,但長征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們腦海裡,從漫長的歲月長河中轉化為對現實的啟示。

而在這一衆英雄兒女的畫卷中,有這樣一位賣貨郎,他幫助了紅二十五軍突破重圍,救下了兩千五百名紅軍戰士,而找到他時卻已病重過世。

身陷重圍

1934年秋天,程子華、鄭位三等人率領紅二十五軍被迫從從鄂豫皖蘇區撤退。一路上,遇到敵人的層層圍堵,打了幾場惡仗。從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需要一直趕往陝南紮根。

一位貨郎救了2000多紅軍戰士,幾十年後政府找到他,卻已時日不多

他們一路越桐柏,抵棗陽,朝北入豫。又經泌陽、方城、魯山一線,向西進發,力求千裡闖關。終于在冬天的時候,來到了盧氏縣一帶,按說這裡就已經見到了希望的曙光,前面的陝南區域――商洛是敵人軍力的薄弱點,一共就七八十裡山路,如果順利的話,一天就可以甩掉緊随其後的敵人。

不過蔣介石也很快做出反應,急令國民黨軍大部隊圍追堵截,布下包圍圈。楊虎城部下的陝軍十九路軍六十師萬餘人已搶先占領了入陝的關口:盧氏五裡川、朱陽關布防,而身後又有五個旅的“追剿隊”接近數萬兵力從栾川鎮出發,勢必要把紅二十五軍“甕中捉鼈”。

這些兵力加起來,已經是十倍于紅軍的力量。如果被國民黨軍圍剿,便是一場敵衆我寡的惡戰,而且極有可能無人生還。

在這樣的緊急關頭,軍長程子華和軍上司以及随軍撤退的省委上司焦心地深夜開會,卻苦思冥想不出一條可行的對策。盧氏山大溝深,地形複雜,可能可以去碰碰運氣,找條捷徑。

一位貨郎救了2000多紅軍戰士,幾十年後政府找到他,卻已時日不多

不過他們派出的十幾隻偵察隊都是無功而返。這裡的山民都飽受戰争的摧殘,并不想惹是生非。每每紅軍戰士一走過去,便是躲藏的老遠。

時間迅速地流逝,可軍委還是一籌莫展,難道他們整個紅二十五軍就要困死在這盧氏了嗎?而在晚上的時候,軍長程子華帶來了一個貨郎,給了他們希望。

挺身而出

陳廷賢是山西運城人,年輕的時候家徒四壁,他隻好到解州鹽池做苦工。不久又被開除,他四處漂泊,最終流落到豫西盧氏縣,被一家好心人收留做了學徒,在一家蛋糕店學做糕點的手藝。

他每日就肩挑貨郎小擔,遊走四鄉到處叫賣糕點,是以豫陝交界深山就像他自己家一樣,他對山路小徑是了如指掌。

一位貨郎救了2000多紅軍戰士,幾十年後政府找到他,卻已時日不多

這天他在路過的時候看到這支部隊,程子華親自向他攀談,詢問道路。他發現倆人都帶着故鄉山西運城的口音,便是倍感親切。何況當時紅軍還正在向路邊一戶人家買糧食,給了不少大洋。

這讓陳廷賢對這支向老百姓買糧的部隊産生了好感,别的部隊來到這裡都是“征收”或者直接搶劫他們百姓的糧食,這支部隊才是真正為老百姓的部隊!

程軍長了解到陳廷賢身世和流落的經曆後,緊緊握住陳廷賢皲裂的手,聲淚俱下感動不已。他真切地說了聲“小老鄉,你受苦了!”。而這也深深地感動了這個遭受磨難的年輕人。

陳廷賢一開始的陌生疑慮逐漸消除。“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原來陳廷賢也早就對紅軍是為百姓着想的名号有所耳聞。不過程軍長也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向他開了口問路。

一位貨郎救了2000多紅軍戰士,幾十年後政府找到他,卻已時日不多

他一得知紅軍正處于危難當中,正愁一名向導帶路時,他“嚯”地站起來,拍着胸脯說“我給你們帶路!”他義不容辭的壯舉,挽救了兩千多名紅軍戰士的性命。

第二天清早,陳廷賢便帶着紅軍的主力部隊前往了罕有人迹的入陝小道,他平時就長期經此道賣貨經商,除了他少有人知道山裡的這條捷徑。

程軍長也沒有含糊,他派了一隊手槍團到五裡川一帶号房子,制造行軍至此的假象,用以來迷惑敵人,吸引力他們的主意。

而紅二十五軍借機逃亡,在陳廷賢的向導下,經過三天三夜的連夜趕路,翻山越嶺,成功地突出了蔣介石重兵把守的包圍圈。

此後紅25軍在鄂豫陝邊區奮力鬥争了一年多,又經曆了重重突圍,終于進軍陝南經甘南到達延安,與大部隊彙合。

輾轉南北

陳廷賢帶着紅軍走了三天三夜的山路,途徑了幾百裡高山險谷,紅二十五軍的戰士們對他無不感激涕零,不過苦于囊中羞澀,能給他的錢隻是十幾大洋。

一位貨郎救了2000多紅軍戰士,幾十年後政府找到他,卻已時日不多

沒想到他堅決不收,稱“為百姓的軍隊是好軍隊,我作為老百姓,怎麼能收你們的錢呢?”程軍長無語凝噎,最後還是為他寫下了一句字條,鄭重地說:“從今往後,你也是共産黨的人了!”

他并沒有意識到這句話以後會對他的人生産生那麼嚴重的影響,隻是默默地把字條揣進貼身的口袋裡。而那條紅紙條上面,其實是程子華和吳煥先聯名寫下的他的功勞,還蓋有紅印。

不過可惜的是,他并不識字,他回家後把它藏在了土坯房的檩條小洞裡,而後來一次日本的飛機空襲,将他的老屋和紙條一起轟炸成了廢墟。

他并不知道,他其實作為一個普通平頭老百姓被記入了軍史,稱為“軍史布衣第一人”。在中央軍委政治部寫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軍史》中,有近300字的篇幅記錄下他的義舉。

當時的紅二十五軍軍長、後來成為了全國政協副主席的程子華同志和原來紅二十五軍政治部科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合寫的回憶錄《艱苦轉戰,長征入陝》中也同樣寫下他幫助紅軍突圍的故事。

一位貨郎救了2000多紅軍戰士,幾十年後政府找到他,卻已時日不多

可建國後确切地找到他中間也經曆了不少波折,原來當時紅軍秘書在記錄下他名字的時候,由于他和陳廷賢都有着濃重的山西口音,而且他自稱祖籍黃河以北,便記成了“河北人陳廷獻”。

于是編寫戰史的從業人員在河北多次尋找都沒有結果,後來把調查地擴到整個晉冀豫區域,才得知了他的确切位址。

不過,此時的陳廷賢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他艱難地配合了從業人員回憶起當時的傳奇故事,然而還沒能得到組織的回話,他就撒手人寰了。

不過他為紅軍帶路的功績,卻一直被大家銘記在心。他的英勇壯舉,幫助了紅軍度過了最危難的時機。

像他這樣的人,相信在紅軍長征的路途上還有很多,有的甚至當時就犧牲了性命,也沒有得到回報。而支撐他們的,就是對于紅軍這樣一支為百姓的軍隊的信任,和對崇高信念的支援。曆史會永遠地銘記着他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