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在鲁迅的记忆里,小时候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闹长毛”了。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鲁迅通过他的保姆长妈妈的口,诉说了当年长毛在江浙一带的暴行。在原文中,鲁迅借长妈妈的口描述了长毛进入浙江时烧杀掳掠的可怕行径,给年幼的鲁迅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鲁迅

长妈妈告诉鲁迅,当年长毛进城时,鲁迅的爷爷带着家人跑到了海边乡下的房子躲藏,只留了一个门房和煮饭的老妈子在家看门。长毛进城之后,老妈子跪在地上喊他们“大王”,并诉说自己的饥饿。于是长毛笑着递过来一个东西告诉老妈子:“那么,这个东西给你吃吧?”

长毛递过来的是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而这颗人头就是门房的脑袋。老妈子从此便吓破了胆留下了心理阴影,一直到死也没有走出这个阴影去。长毛不仅掳掠年轻妇女,还掳掠小孩子去做小长毛,对于像长妈妈这种长得不好看的也要被掳去,脱掉裤子在城门上排成一排。一旦敌军来攻,见到城墙上脱了裤子的丑女,敌军的大炮就打不进来了。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长妈妈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借长妈妈的口描述了当年长毛进入江浙一带时的暴行,鲁迅对长毛的残忍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印象一度成为了鲁迅童年时代的噩梦。在鲁迅不听话时,长妈妈就用长毛来了吓唬鲁迅。长大之后,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知识的积累,鲁迅发现长妈妈当年所说的长毛,除了太平军外,其实还有“短毛”(土匪)和“花绿头”(官军)等人,由于知识文化水平不高,长妈妈都统一将他们之为“长毛”。

而实际上,长妈妈对长毛的认识代表了那个时代江浙人对太平军最直接、最恐怖的认识。这种恐慌意识一直延续了几十年,一直到鲁迅年幼时当地人还沉浸在这种恐怖意识之中。为何江浙人对太平军有如此深的恐怖意识呢?翻开厚厚的历史档案,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李秀成在江浙战场

1860年左右,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渐向江南战场转移,先后开辟了苏福省和浙江天省两块控制区。当时的太平军、清军和外国军队在江浙一带鏖战,战火导致江浙广大地带民不聊生。在富庶的江南集镇,太平军来时烧杀一番,清军来时又烧杀一番,官军和太平军走后,土匪又趁火打劫烧杀一番。为战祸,居民们潜逃深山、扶老携幼争先避难。

无锡绅士余治在战争爆发后,被迫带着家眷四处逃难,饱受流离之苦。他将沿途所见绘画成《艰难铁泪图》号召众人募捐钱物相互支援。杭州的张尔嘉在逃亡途中求生无路,发出了“月明星稀,搔首问天,天亦不答。”的惨状。常熟士绅柯悟迟在逃亡途中偶遇太平军,被太平军砍了10多刀,差点被杀死在路上,最后被人救起才捡回了一条命。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太平天国形势图

太平军进入江浙,对江浙民众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有不少民众因恐慌而自杀。如清代文献《避兵纪略》记载:“凡不从贼者,俱先凌辱而后杀害。”“故于贼尚未至之前即悬梁、投水、以全节自尽者甚夥。”在太平军进入江浙后,恐慌就像瘟疫一样弥漫开来,不少人因不甘受辱纷纷选择自尽。在太平军攻破金陵后,“士民自尽者,或全家或数口,不下十数万人。”

在恐慌意识常态化的笼罩下,江浙一带的妇女因害怕丧失贞节,纷纷选择自尽。仅清人陈懋森所写的《台州咸同寇难纪略》中就记载了123位女性为保全贞操而自杀的情形,其中有的人投井、有的人服毒、有的人自缢,有的人家甚至丈夫牵着妻子儿女一起投湖自尽的,也有夫妇二人同时服毒自杀的,其状相当惨烈。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太平军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破杭州,杭州城内大量民众自杀。据清人所著的《杭城辛酉纪事诗》记载:“城陷,有阖门殉难者,有投缳投井吞金、吞鸦片殉难者,有绝粒殉难者,有骂贼被戕者,殉难者数万人。”当时太平军在杭州城内并未有大规模屠杀、逼迫民众的举动,甚至有人还记录了太平军抢救落水妇女的事情。恐慌的气息就像瘟疫,很快传染了每一个角落,一定数量人口的自杀催生了这一层恐惧,自尽者也越来越多。

太平军进入江浙,民众的心理蒙上了阴影,越传越恐怖的太平军形象渐渐摧毁了江浙民众的心理防线。于是除了自杀之外,不少人纷纷组建民团、拿起武器抵挡太平军的入侵。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江苏常熟西北乡的村民因对太平军心生恐惧,在关帝社以吃面集会的形式,号召全村人起来抵抗太平军。太平军因此在当地进展困难,处处受制。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清军

太平军进入江浙后,江南一带又出现了连日连月的各种水旱雨雪灾害,加之兵灾连连,一场大瘟疫在江浙大地爆发,大瘟疫导致三百万人死亡。大瘟疫紧接着就是大饥荒,据当时的文献资料记载,大瘟疫导致“杭州,饿死者半”,“树皮草根居民争取以充饥,犹有苦其难得者”。最为残酷的是“饿夫行道上每扑而死,气未绝而两股肉已被人割去。”(清·沈梓《避寇日记》)

1860年年末,大饥荒导致的食人现象频繁出现。据《曾国藩奏疏》上记载:“到处食人,人肉始卖30文一斤,近闻增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在南京等地,也有大量关于“食其所亲之肉”的恐怖记载。“食人”现象,这种恐怖情形听起来都吓人,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对民众造成的恐慌有多大?而人们习惯于将天灾归咎于人祸,太平军作为外来者,自然得背下这口锅。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太平军大败洋枪队

大饥荒带来的还有物价飞涨,太平军与清军在江浙一带频繁作战,又加之大瘟疫横行,江浙一带的经济平衡被打破。暴涨的物价直接导致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据相关资料显示:同治元年八月,猪肉从每斤123文涨到了每斤200文。到了同治二年,猪肉价涨到了400文一斤,大致相当于今天的80块钱一斤这个样子。除了猪肉之外,还有油、米、茶、盐等物也跟着上涨,当时文献资料多记载为:“物价更涨,从所未见。”

战争、瘟疫、饥荒、食人、物价暴涨,生活在这种恶性循环下的江浙人民,从环境上和内心上都对外界充满了畏惧之心、恐慌之心。在不知道自己下一秒将死在哪里,自己身上的肉将被谁人吞食的情况下,民众对外来入侵者——太平军自然最为痛恨,以至于最终导致江浙民众对太平军难以调和的矛盾和仇恨。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避寇日记》

太平军对江浙民众造成的恐慌影响恶劣,这种恐慌不仅导致了太平军无法在江浙长久立足,更导致了太平天国在江浙势力的最终瓦解。之所以造成这种恐慌,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太平军进攻江浙,打破了江浙一带的平静。老百姓只想过安生日子,谁当皇帝与他们没有关系。当太平军来到江浙一带后,旷日持久的厮杀导致江浙经济生态瓦解,大量民众家园被破坏,死伤流离。江浙民众将罪魁祸首归给太平军,这从心理上是说得过去的。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平定粤匪纪略》

二是天灾归咎于人祸,太平军进入江浙打破了江浙一带的平衡是不假,但天灾频繁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兵灾连绵之下,又是各种天灾,大瘟疫出现之后,人民自然将这一切祸患归咎于太平军。太平军实行的“拔人”(打富户)政策,也导致了江浙富人的集体抵抗,而富户一般都是能书会写的乡绅,这些人打仗不行,但写文章骂人是一流的。太平军动了这些人奶酪,自然不会有好名声。

三是土匪兵痞的恶行,让太平军背了黑锅。太平军虽然行事极端,但针对的都是少数富人。而大多数妇女和民众投湖自尽,源于不少趁火打劫的土匪和兵痞,民众无法分清究竟谁是太平军,自然将黑锅全扣在太平军身上。实际上,在太平军打下杭州后,拯救了不少投湖自尽的妇女,还禁止人们投湖自杀,筹集粮食救济灾民。

四是清廷的反宣传,抹黑了太平军的形象。在战争中,太平军与清军都相互抹黑对方形象,太平军将清廷称之为“阎罗妖”,清廷将太平军称之为“长毛贼”。在清廷的反宣传之下,江浙一带民众对太平军的畏惧达到了极点,太平军未至而民众投水自尽,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长毛为何是鲁迅的童年噩梦?太平军在江浙的口碑为何那么差?

太平军在江浙一带造成的恐慌,其影响是极其恶劣,也是极其深远的。时至今日,在江浙一带依然流传着不少长毛的往事。鲁迅的童年距离太平天国灭亡不过30年左右时间,这种长毛暴行的故事自然深入人心,就连鲁迅家大字不识一个的保姆也能说出大段大段的长毛故事,由此可见太平军造成的恐慌有多深。

参考文献:

《杭城辛酉纪事诗》

《曾国藩奏疏全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