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巴黎和会的内幕,美英法意见难统一,相互妥协却埋下战争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度被称为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那是人们第一次见到工业化时代的战争,恐惧和惊惧充斥着每一个人的内心。然而本该结束战争的巴黎和会,却成了一场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会议,这是为什么呢?

一、各怀鬼胎的会议

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的态度截然不同。

法国因受战争伤害和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尤其是普法战争的屈辱,所以法国总理克莱蒙梭主张对德国采取最严厉的惩罚。

如果可以,将其一口气消灭掉是最好的。

即便不能,也要尽可能的削弱德国,使其无法对法国再造成一点威胁。

也就是说其中最为强硬的莫过于法国,作为胜利者的法国,非常希望得到一种他们所认为的,胜利者该有的姿态。

巴黎和会的内幕,美英法意见难统一,相互妥协却埋下战争祸根

美国的态度则与之相反,美国在1917年参战后,国内就开始盛行孤立主义,认为应及早从欧洲事务中脱身

。因美国在一战中通过贸易获得数十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并以此从债务国成为债权国,政府倾向于安抚德国并保证平等的贸易机会并顺利收回战争债务。

而民众在得知了战争的惨烈后,也希望不要爆发下一次世界大战。

有鉴于此,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不要有过分苛刻的条款,以免造成德国的报复心理,从而引发下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的内幕,美英法意见难统一,相互妥协却埋下战争祸根

而英国的态度则模棱两可,一方面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主张惩罚德国,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如果真的把条件订的苛刻无比,那么下一次战争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

同时英国很清楚,因为战争已经结束,欧洲局势势必重新洗牌。

如果真的让法国把他们的愿望都达成了,那么法国必然会成为英国的一个新威胁。而且德国毕竟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分削弱德国也会削弱英国自身。

因此英国在这次会议上,仍旧是希望维持其大陆均势的政策。

巴黎和会的内幕,美英法意见难统一,相互妥协却埋下战争祸根

所以在这场会议上,三方貌合神离,实际上是各怀鬼胎。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来了,但各自的目的能达成多少,就要看他们三方之间能谈得如何了。

但考虑三方的目的,初衷都截然不同,那么巴黎和会到底会如何,都还是个未知数。

二、难以谈拢的会议

事实上法国人的动作很快,战争刚一结束,法军就立刻控制了鲁尔工业区的重要城市,并且将这些城市上的德国人赶了出去,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

此时法国人完全是抱着一种掠夺的心态来的,将该地出产的煤通过铁路送回法国,德国铁路工人进行了抗议,但是却被法国镇压,并公开处死了200多人。

这种恶劣的事情,自然传到了巴黎和会。

不过在以克莱蒙梭为主的,一票法国官员眼里,这不算什么。他们自认为胜利者是不会被指责的,而法国只是提早从德国那里拿了点赔款罢了。

巴黎和会的内幕,美英法意见难统一,相互妥协却埋下战争祸根

而克莱蒙梭提出的要求十分苛刻,基本上是抱着永远废了德国来制订的。

他要求要德国赔偿法国的所有损失,而且要处死已经流亡到荷兰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而且除了收回阿尔萨斯—洛林之外,还要建立一个莱茵共和国,作为法国和德国的缓冲地带,至少也要弄一个莱茵兰非军事区。

德国的军队也必须做出严格的限制,甚至于他希望能够控制德国的海岸线,以便于法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使德国永远也不能翻身。

但这种条件自然不能为人所接受,威尔逊当即斥责了克莱蒙梭的做法,谴责他无非是准备下一次大战。

威尔逊认为应该成立国际联盟,用以维持国际秩序。

在以国际秩序保护弱国免遭强国侵略的前提下,各国可以减少军备。同时各国,尤其是刚刚独立的国家,应该遵守“民族自决”,同时避免存在秘密军事同盟和秘密协议等。

巴黎和会的内幕,美英法意见难统一,相互妥协却埋下战争祸根

但是威尔逊的这一建议,又遭到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反对。劳合·乔治希望在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和克莱蒙梭的严惩策略之间找一个中间路线,但是他的政治位置就非常微妙。

首先来说英国国内确实存在惩罚德国的呼声,尤其是保守党要求严惩德国使其对英国不再构成威胁。

同时他也不希望美国的国际联盟得以全面实现,那样的话无异于让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过分的卷入国际事务。

巴黎和会的内幕,美英法意见难统一,相互妥协却埋下战争祸根

在这种近乎自相矛盾的目的和观点上,巴黎和会的谈判进程变得异常缓慢。在这样一场大型会议,或者说分赃大会上。最有权利的三个国家,勾心斗角,几乎让整个和会陷入了停顿。

面对这种局面,如果还要将巴黎和会继续下去,那么三方就必须相互做出让步。

三、二十年的休战

最终在三方的妥协之中,《凡尔赛条约》得以签署。首先关于法国的要求,在战争赔款上,一定程度是满足了法国的要求。

经过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要求德国赔偿2260亿金马克。所谓金马克,是德国的一种金制货币,2260亿金马克,也就是113亿英镑。

在德国如今通货膨胀且国力贫弱的情况下,来支付如此的款项,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后续开始逐渐削减,不过在当时确实是这样定下的。

而德国则要以黄金、商品、舰船、股票及其他一切形式来支付战争赔款。

巴黎和会的内幕,美英法意见难统一,相互妥协却埋下战争祸根

而在疆土上,德国不仅要交还阿尔萨斯—洛林,还要把产出的煤交给法国,而且控制权也要交给国联,十五年后进行公民公投决定归属。

并且其国土也被缩减,承认独立出来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并移交部分国土,

其中波兰从德国处就获得了5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且德国的殖民地不仅要全部交给战胜国,

波罗的海沿岸的但泽及其内陆地区也要交给国联托管,变成了但泽自由市。

而战后的德国军队,也就是国防军的发展则做了更为详细和复杂的限制。

首先来说国防军陆军不能超过十万人,至多只能有七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

其次德军不能拥有重型武器,坦克,化学武器和飞机。列兵及士官队伍将至少维持十二年,军官队伍至少25年,前军官不得参与军事演习。为避免德国产出大量培训士兵,准许提前退伍的人数将受限制。

巴黎和会的内幕,美英法意见难统一,相互妥协却埋下战争祸根

同时德国军队的灵魂总参谋部也被废除,警察力量也要被裁减至站前规模,增长水平受到限制,准军事组织也一律裁撤。

海军也仅仅只被准许保留一万官兵和六艘前无畏舰和六艘轻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

莱茵兰地区将被去除军事化,全区及莱茵河东侧50千米内所有防御工事均将拆除且不得新建,黑尔戈兰群岛的所有军事设施和防御工事亦当拆除。

可以说,在三方妥协中完成的这份《凡尔赛和约》,在某个程度上,既没有达到严惩的目的,也没有能够安抚德国。

严格来说,它其实十分苛刻,但又让德国留下了喘息之机。

德国东边的俄罗斯帝国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新生的苏联,而德国和苏联之间又有波兰作为缓冲。而奥匈帝国也彻底四分五裂,无法阻拦德国日后的崛起。德国的周边态势,反而要比战前好得多。

巴黎和会的内幕,美英法意见难统一,相互妥协却埋下战争祸根

但是《凡尔赛条约》这对德国的屈辱感,是难以消除的。这就造成了当时德国代表拒绝签字,德国海军以自沉军舰的方式来抗议

。虽然德国最终签字,并且在之后的时间里其实获得了优势,但这种屈辱感始终挥之不去。

协约国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在看到《凡尔赛条约》后,当即哀叹:“这不是和平,这不过是二十年的休战期罢了。”

结语

福煦一语成谶,二十年的休战期果然不假,在1919年结束的战争,又在1939年再度燃起。就如同列宁所说的一样:“靠《凡尔赛条约》所维系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其实是建立在火山口上。”这份既不能震慑德国,又羞辱了德国的条约,最终埋下了二十年后那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参考文献:《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凡尔赛条约》

《兴登堡时代》

《一战秘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