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头号猛将,因为常做一件缺德事,年仅40岁便暴死

自古以来军界便有“杀降不祥”的说法,为将者最忌讳对缴械投降的敌军、民众再次举起屠刀,认为这种事会损人阴德,导致行凶者横死。虽然这种说法有些迷信成分,但历史上有过“杀降不祥”污点的名将,往往最终都难以落得好下场,比如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便是其中的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头号猛将,因为常做一件缺德事,年仅40岁便暴死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头号猛将,绰号“常十万”

常遇春极具军事天赋,作为朱元璋手下头号猛将,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著称。常遇春为人自傲,经常宣称能将十万人横行天下,故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从实际战果来看,常遇春的战绩的确很亮眼,生平大小百余战几乎从未尝过败绩,为明朝的肇建立下奇功,常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许为“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见《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徐达常遇春传》。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头号猛将,因为常做一件缺德事,年仅40岁便暴死

常遇春不仅喜欢杀降,还经常屠城

常遇春虽然是一位不世出的猛将,但性情残暴,有一个令人极为不齿的毛病-喜欢杀降屠城,动不动就把敌军降卒全部杀死,或在攻克对方城池后,对先前拒不投降的百姓大开杀戒,直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才心满意足。正因为死在常遇春手下的冤魂数量极多,所以送他一个“人屠”的绰号,并不为过。

关于常遇春喜欢杀降,正面的记载见于《明史·徐达传》中。书中称,徐达、常遇春曾在池州设伏,大破陈友谅于九华山下,一战便斩首敌军万人、生擒三千人。事后在关于如何处置降卒的问题上,常遇春与徐达发生分歧,前者主张全部杀死、以绝后患,后者则建议奏请朱元璋定夺。然而就在徐达派人奏请期间,常遇春却自作主张,连夜坑杀降卒过半。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头号猛将,因为常做一件缺德事,年仅40岁便暴死

徐达跟常遇春齐名,但前者为将宽厚

还镇池州,与遇春设伏,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斩首万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达不可,乃以状闻。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太祖不怿,悉纵遣余众。引文同上,

更为恶劣的是,常遇春不仅喜欢杀降,而且还喜欢屠城,这点在《明史·常遇春传》中有过侧面的描述。书中称,在常遇春率军围攻赣州期间,朱元璋因为担心他大开杀戒,所以派人晓谕他一旦攻陷赣州千万不可多杀人,如果把百姓全部杀光,那么就算是得到赣州,不过是空城一座,对国家、百姓没有任何好处。

常遇春因为有主公的告诫,所以在攻克赣州后,不仅没有杀死守将熊天瑞,而且对城中百姓也没有开展报复性屠杀,以至于朱元璋闻讯后,还专门写了封褒奖信给常遇春。由此可以推测,常遇春平时很喜欢屠城,在没有朱元璋明令禁止的时候,必定屠杀过难以计数的百姓。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头号猛将,因为常做一件缺德事,年仅40岁便暴死

常遇春未对赣州屠城,受到朱元璋嘉奖

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引文同上。

更加恶劣的是,常遇春喜好杀降屠城的毛病,还传染给部下们,以至于在他们领兵作战时,同样喜欢干这些缺德事。洪武二年(1369年),陈友谅旧将饶鼎臣在湘潭一带作乱,朝廷派常遇春的部将严广前往平叛。由于战争进行的异常惨烈,所以等到严广战胜饶鼎臣后,便将满腔怒火撒在湘潭百姓身上,对该地进行大规模的屠城。

据明朝嘉靖年间刊行的《湘潭县志》记载,严广屠城后,该地仅余“潭民七户”。汪煇所著《湘上痴脱难杂录》的说法与此大同小异,也称湘潭遭遇浩劫后,“土著仅存数户”。湘潭一带原有居民至少数万户,如今几乎被屠戮殆尽,虽然是由常遇春部将所为,但据此可以推测,常遇春干过的这种缺德事肯定也不少,而且所造成的损失恐怕更为惨重。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头号猛将,因为常做一件缺德事,年仅40岁便暴死

常遇春年仅四十岁便暴死

就在严广在潭州屠城的当年,常遇春在北伐得胜后回朝,结果走到柳河川时,突然暴病而死,虚龄只有四十岁。虽然常遇春的暴死跟他先前在战场上落下的伤病、疲劳过度等原因有关,但似乎更多的人宁愿相信,他的死是受到的命运的诅咒,是“杀降不祥”定律再一次应验。若果真如此,常遇春暴病而死实属罪有应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