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任用管仲和鲍叔牙,实现称霸的齐桓公,最后的结局你可知有多惨?

齐桓公

在普及版的历史书中,

是春秋时期齐国一位著名的“贤能君主”。

他在青壮年时代,因为不计前嫌,

重用管仲等贤臣,最后“九合诸侯”、“尊王攘夷”,

南伐楚国、北击山戎,

使齐国成为第一个称雄中原的霸主。

根据正史的相关记载:齐桓公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建设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贡献。然而,

《吕氏春秋》中记载:他在晚年的时候,却因为任用奸臣,被活活饿死。

当中的过程,和反映出来的历史真相,令人不胜唏嘘。

揭开历史的面纱,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位春秋“明主”时,不得不说,他若不是老年痴呆症,便是一位靠管仲“扶起来的阿斗”。

因此他的惨死,后来被历代帝王当成“愚蠢的反面教材”,牢牢铭记于胸。

读懂齐桓公的一生,才能正确地认识人性的阴暗面。才能发现齐桓公的悲剧,从他决定“放管仲一马”时起,就注定了。

机缘巧合之下,他因为无条件地信任忠臣鲍叔牙,为自己赢得了一位千古良相。但是管仲一死,他无条件地信任三个奸臣,就送掉了性命。

一、管仲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却当上了宰相

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里面说:齐桓公还没当上国君之前,手下有一个谋臣叫鲍叔牙。鲍叔牙有一个生死之交叫做管仲,管仲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奇才,但他是齐桓公的敌人。

任用管仲和鲍叔牙,实现称霸的齐桓公,最后的结局你可知有多惨?

有一次,管仲为了帮助自己的主公,一箭射到齐桓公袍带的带钩上,齐桓公靠装死逃走。后来齐桓公得势,本来要杀掉管仲,但是鲍叔牙对他说:管仲是一个人才,他到哪国,哪国就强盛,应该留为己用。

于是,齐桓公很爽快地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留下了管仲。后来,管仲当了齐桓公的宰相,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他又拜了管仲当“仲父”。

然后,

普及本史书会告诉我们,齐国之所以能够称雄,全靠齐桓公能任用管仲、鲍叔牙这样的贤臣。所以,他是一位明君。

从来没有人怀疑:齐桓公只是因为“耳根子软”,听信了鲍叔牙的话,

才留下了管仲。

只不过,当时他的耳根子“软”得恰到好处,留下的并不是奸臣,而是能臣管仲。

管仲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位列第一的贤相

。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同时也是诸葛亮的偶像。

任用管仲和鲍叔牙,实现称霸的齐桓公,最后的结局你可知有多惨?

《管子》中纪录了一些管仲对周围国家发动贸易战的事例,其中动用的手段,美国人至今仍然变着花样儿地采用。

因此,在

管仲活着的那些岁月里,齐桓公对于国家大事,基本不用自己操心。

他需要做的就是吃喝玩乐,偶尔在诸侯的盟会上出出风头就好了。

然而,管仲并不能为齐桓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条龙服务。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了。

临走之前,管仲特别交代齐桓公,一定要远离竖貂、易牙、开方这三个奸臣。齐桓公一开始听了他的话,把三人赶走,没过多久,却又把他们三人召回来。最后,被这三个人活活整死。

二、齐桓公这个人,好坏不分

当一个人做出违背常理的事,只为表现出“对你好”的假象时,你就应当警惕。先想一想,他有什么目的。

任用管仲和鲍叔牙,实现称霸的齐桓公,最后的结局你可知有多惨?

管仲临死之前让齐桓公赶走易牙,

齐桓公说:易牙对我很好,他知道我没有尝过婴儿的美味,于是蒸了自己的儿子给我食用,

这难道不能代表他对我的忠心吗?

管仲说:虎毒尚且不食子,一个正常人对自己的儿子只会加倍呵护。他连亲儿子都能下毒手,何况是对你呢?

管仲让齐桓公赶走开方,齐桓公又说:

这个人跟了我十五年,他亲生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为了服侍我不去奔丧,

我怎么忍心赶走他?

管仲冷笑道:一个对父不孝的人,你不能指望他对你尽忠。

最后,管仲建议齐桓公赶走竖貂,齐桓公说:

他对我非常忠心,为了我才自阉来当了宦官啊。

管仲说:一个人为了升官发财,狠到断子绝孙,你难道不觉得他可怕吗?

任用管仲和鲍叔牙,实现称霸的齐桓公,最后的结局你可知有多惨?

后来管仲去世了,齐桓公一开始听了他的话,把竖貂、易牙和开方都赶走。但是,没过多久又把三人召回来,因为他始终没有理解管仲临终前讲的话。

一个人假如冷酷到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去讨好别人;狠到不惜“断子绝孙”也要升官发财;狠到亲生父亲死了,都不回家奔丧,也要讨好君主;那他就是自私自利到了极点了。

这样自私的人,又怎么可能对别人忠心呢?

普通人听到这样的事,都会觉得可怕。但是,齐桓公偏偏觉得这三个人对他很忠心。

其实,

齐桓公并不是因为老年才变得昏庸。事实上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很喜欢“偏听偏信”。只不过青年时代的他,恰好信对了人。

齐桓公缺乏洞见人心的能力,再加上后期称霸之后,繁重的国务全都由管仲去处理,而他自己却只顾享乐,他生了很多儿子。

在管仲死后,他自己又病入膏肓。于是,这一大堆儿子就开始争权,没有一个人把他这位国君放在眼底。

在《吕氏春秋》的故事后面,他被易牙等三人堵住宫门,活活饿死。

任用管仲和鲍叔牙,实现称霸的齐桓公,最后的结局你可知有多惨?

不知道是否因为这样的结局与开篇反差太大,太史公并没有在《史记》中采纳。只是记录下他五子争位的乱局,最后说

他的尸体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都没有人去收敛,直到他的“尸虫”从窗户爬到了宫外。

结语

假如《吕氏春秋》的记载是属实的话,那么齐桓公堪称春秋时期的阿斗。只不过管仲毕竟是古今第一贤相,在他活着的时候,还能帮齐桓公攒得一个“贤明”的名声。而诸葛亮辅助真正的阿斗,运气却不太好。

另外,

齐桓公干的这些蠢事,倒是让后代读过《吕氏春秋》和《史记》的帝王们,全都学乖了。他们对易牙、开方、竖貂这样的人都充满了警惕。

明英宗的时期,一个叫马良的人,妻子去世了。明英宗本来很宠信他,想前去探望一下。结果听说他马上娶了新的妻子,明英宗马上意识到:这个人薄情寡义,看来也不会对我忠心。于是打了他一百仗,从此不再重用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管仲的才能并非后世吹嘘出来的,他确实是一位经世济国的大才,而《管子》一书就在记载了管仲的一言一行。同时,

《管子》包含了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等诸多学派的观点,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历代以来,各界对《管子》一书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有“半部《管子》治天下”之说。

为了方便大家赏析这部著作,特将购买链接放在下面。原价59元的图书,现价仅卖45元,可谓是非常划算了。因为只要能从中学到管仲这位先贤大哲的一点智慧,那就值了!

); }

【灼见】正版 管子精解 中国古代哲学独成一家之言的杂家著作书

¥45

购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