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捧泥土到雅致大气的建筑装饰
从一片瓦当到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吴氏砖雕”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承人吴德良的手中
正穿越千年文明长河
“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涿州市东仙坡镇挟河村
有一间“吴氏砖雕”工作室
这门传承了百年的民间手工技艺
就是从这个小院里脱颖而出
“吴氏砖雕”非遗传承人 吴德良:“每天早晨我们来了,干活儿是最有灵感的时候,雕出来的东西也是最好看的,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下来的,先画好头稿贴在这个砖上面,然后再进行雕刻,你要没有经验也没有灵感,雕出来的东西死板不好看。”
砖雕这项工艺被称为“硬花活”
尤为注意指间力道
为了做到精益求精
吴德良常常是埋着头
一雕就是一整天
操作台上十几个工具
在他的手上游刃有余
“吴氏砖雕”非遗传承人 吴德良:“这个刀主要有宽的有窄的有十多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同的地方干不同的活儿,我们雕刻的手 你看现在就是,突出的不一样,两个手指头都不一样,干时间长了这就叫做职业病。”
吴德良是“吴氏砖雕”的第四代传承人
从最初的喜欢到痴迷于钻研
从小学徒成长为砖雕大家
三十多年下来
他已经将百余种规格
和纹样的瓦当、滴水、翘角等
古建筑构件的技法烂熟于指间
“吴氏砖雕”非遗传承人 吴德良:"在雕刻上讲究必须把角度修出来,有棱要有角层次感分出来,再经过处理打磨,就像这个牡丹花,像我们来说就是雕这个从毛坯,到打磨然后到最后,雕成现在这个工艺和这个镂空这个状态,我们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些成品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我们一步一步十几步更新,慢慢做成,就这一块我们四个人,连打磨再雕刻下来的话15天左右."
就是这项凝结着先人百年经验和智慧
的技艺让吴德良一直有着敬畏之心
“吴氏砖雕”迄今为止
一直讲究纯手工制作
单从雕刻的图案来说
就需要先根据建筑的尺寸、风格等
量身设计并手绘在纸上
“吴氏砖雕”非遗传承人 吴德良:"这些图案都是我自己,一笔一笔画在这个纸上,然后我们照着这个比例来说,在进行贴在砖上进行雕刻,我画过最大一幅图案,两米乘三米的那可是一副大工程.”
一件件雕刻精美的砖雕
都是在一笔一划、一刀一刻中
雕琢而成
对于吴德良来说
砖雕是有魅力的
这份三十多年的坚守
源自喜好
源自传承
更源自责任
“吴氏砖雕”非遗传承人 吴德良:“学第一步的时候让我打磨,一打磨就是两年,然后把性子全磨下去了,才能把这个砖雕学好,第一个成品就是屋脊上面的兽,大概雕刻的时间是,半个月吧十五天,从那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干到现在 干三十多年。这么多年干上万件作品,就是这个兵马俑头,在我的记忆当中,它是让我最有灵感,最有信心干下去的。传承下去的一个,砖雕的一个行业。”
在吴德良的坚守和日复一日的敲击中
他用手中的刻刀
凿出最动人的乐章
也用古法技艺中的“讲究”
造就了千锤百炼后的“匠心”
正因如此
在他的熏陶下
他的儿子吴金鑫也走上了雕刻之路
“吴氏砖雕”非遗第五代传承人 吴金鑫:“从小时候记事开始,我爸爸就干这个,然后我放学的时候就会,凑到他身边,看他雕刻各种的花鸟,非常好奇我就想,这一个普通的青砖能够雕刻出,这么多优美的图案,然后我就对这个产生了兴趣,到现在学这个已经有三年了,我想把他的手艺全都学过来,然后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吴氏砖雕这项技艺。”
挑砖、画稿、打坯、
出细、打磨、修补、修神等
这一道道传统工序
在“吴氏砖雕”传承人手口相传中
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时至今日,对于从小就在砖雕作坊里长大的吴德良和吴金鑫父子来说,生活和技艺已经融为一体,而他们对于手艺的传承更多的来自于一种家族责任感和一份纯手工式的痴恋。愿这门技艺在涿州非遗人手中更加璀璨夺目。
来源:涿州电视台生活频道
监制 /李胜
审核 /戴明晨
记者 /张亚南 卢雷
通讯员 /王畅
编辑 /斯寒
涿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