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捧泥土到雅緻大氣的建築裝飾
從一片瓦當到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
“吳氏磚雕”
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傳承人吳德良的手中
正穿越千年文明長河
“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涿州市東仙坡鎮挾河村
有一間“吳氏磚雕”工作室
這門傳承了百年的民間手工技藝
就是從這個小院裡脫穎而出
“吳氏磚雕”非遺傳承人 吳德良:“每天早晨我們來了,幹活兒是最有靈感的時候,雕出來的東西也是最好看的,憑借多年的經驗積累下來的,先畫好頭稿貼在這個磚上面,然後再進行雕刻,你要沒有經驗也沒有靈感,雕出來的東西死闆不好看。”
磚雕這項工藝被稱為“硬花活”
尤為注意指間力道
為了做到精益求精
吳德良常常是埋着頭
一雕就是一整天
操作台上十幾個工具
在他的手上遊刃有餘
“吳氏磚雕”非遺傳承人 吳德良:“這個刀主要有寬的有窄的有十多種,都是我們自己做的,不同的地方幹不同的活兒,我們雕刻的手 你看現在就是,突出的不一樣,兩個手指頭都不一樣,幹時間長了這就叫做職業病。”
吳德良是“吳氏磚雕”的第四代傳承人
從最初的喜歡到癡迷于鑽研
從國小徒成長為磚雕大家
三十多年下來
他已經将百餘種規格
和紋樣的瓦當、滴水、翹角等
古建築構件的技法爛熟于指間
“吳氏磚雕”非遺傳承人 吳德良:"在雕刻上講究必須把角度修出來,有棱要有角層次感分出來,再經過處理打磨,就像這個牡丹花,像我們來說就是雕這個從毛坯,到打磨然後到最後,雕成現在這個工藝和這個镂空這個狀态,我們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些成品都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我們一步一步十幾步更新,慢慢做成,就這一塊我們四個人,連打磨再雕刻下來的話15天左右."
就是這項凝結着先人百年經驗和智慧
的技藝讓吳德良一直有着敬畏之心
“吳氏磚雕”迄今為止
一直講究純手工制作
單從雕刻的圖案來說
就需要先根據建築的尺寸、風格等
量身設計并手繪在紙上
“吳氏磚雕”非遺傳承人 吳德良:"這些圖案都是我自己,一筆一筆畫在這個紙上,然後我們照着這個比例來說,在進行貼在磚上進行雕刻,我畫過最大一幅圖案,兩米乘三米的那可是一副大工程.”
一件件雕刻精美的磚雕
都是在一筆一劃、一刀一刻中
雕琢而成
對于吳德良來說
磚雕是有魅力的
這份三十多年的堅守
源自喜好
源自傳承
更源自責任
“吳氏磚雕”非遺傳承人 吳德良:“學第一步的時候讓我打磨,一打磨就是兩年,然後把性子全磨下去了,才能把這個磚雕學好,第一個成品就是屋脊上面的獸,大概雕刻的時間是,半個月吧十五天,從那以後一發不可收拾,一直幹到現在 幹三十多年。這麼多年幹上萬件作品,就是這個兵馬俑頭,在我的記憶當中,它是讓我最有靈感,最有信心幹下去的。傳承下去的一個,磚雕的一個行業。”
在吳德良的堅守和日複一日的敲擊中
他用手中的刻刀
鑿出最動人的樂章
也用古法技藝中的“講究”
造就了千錘百煉後的“匠心”
正因如此
在他的熏陶下
他的兒子吳金鑫也走上了雕刻之路
“吳氏磚雕”非遺第五代傳承人 吳金鑫:“從小時候記事開始,我爸爸就幹這個,然後我放學的時候就會,湊到他身邊,看他雕刻各種的花鳥,非常好奇我就想,這一個普通的青磚能夠雕刻出,這麼多優美的圖案,然後我就對這個産生了興趣,到現在學這個已經有三年了,我想把他的手藝全都學過來,然後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吳氏磚雕這項技藝。”
挑磚、畫稿、打坯、
出細、打磨、修補、修神等
這一道道傳統工序
在“吳氏磚雕”傳承人手口相傳中
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時至今日,對于從小就在磚雕作坊裡長大的吳德良和吳金鑫父子來說,生活和技藝已經融為一體,而他們對于手藝的傳承更多的來自于一種家族責任感和一份純手工式的癡戀。願這門技藝在涿州非遺人手中更加璀璨奪目。
來源:涿州電視台生活頻道
監制 /李勝
稽核 /戴明晨
記者 /張亞南 盧雷
通訊員 /王暢
編輯 /斯寒
涿州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