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代代有文学佳人——江苏研讨汤成难、大头马、庞羽三位青年女作家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江苏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作家的培养,关注青年作家的成长。12月22日下午,中国作协十代会之后的江苏首场研讨会“日常的锋芒——汤成难、大头马、庞羽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二十多位省内外批评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研讨,为三位青年女作家把脉问诊。

代代有文学佳人——江苏研讨汤成难、大头马、庞羽三位青年女作家

△“日常的锋芒”研讨会现场

江苏女作家是令人高度关注的文坛现象。从范小青、黄蓓佳,到叶弥、朱文颖、鲁敏,再到孙频和研讨的三位作家,江苏文学的“半边天”们,有着一脉相传的江苏文学基因,又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时代的文学气质。江苏文学可以说代代都有文学佳人,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研讨会之所以取名“日常的锋芒”,不仅是因为三位青年作家对日常的投入、关注与书写,更多的是一份对青年的期望与寄语。希望青年作家以谦虚之姿、锋芒之势,早日书写独属于新时代青年写作独特的文学品格。

谈汤成难——

琐碎的日常与远方的诗意

生于1979年的汤成难,著有小说集《月光宝盒》《寻找张三》等,曾获紫金山文学奖。与会批评家们普遍认为,关注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日常,是汤成难小说的重要特点。她成功塑造了一大批小人物,比如离家出走的父亲、修鞋匠老张、拾荒的人、耍猴的人、小店老板、半失业状态的人、身份不明的人,还有病人等。

代代有文学佳人——江苏研讨汤成难、大头马、庞羽三位青年女作家

△汤成难

而且,汤成难是通过诗意的方式来处理日常。批评家们不约而同提到了短篇小说《奔跑的稻田》,认为这个作品比较集中地凸显了汤成难的个人特色。“里面充满了出走、流浪、远方、书信、思念、种地、稻谷的香味,这些核心意象全部和此时此刻的城镇生活距离遥远,所以它变成了一个回忆、一个梦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说。“它包括了好小说很多关键的要素,诗与远方、人与自然、童年的孤独,以及少年对成年世界的瞬间理解等等。这样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反正我写不出来。”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雨花》主编朱辉说。“写出了这样一个时代被忽略、被抛弃但是有它自身价值的这样一些事物。”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说。

张柠还提出,汤成难常常是用反常化和陌生化的方法来实现诗意化。比如《老马的木枪》里,出现了两个老马,一个是现实中的老马,一个是故事中的老马。故事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边界模糊,现实中人物形象和叙事回忆中人物形象边界的打断,让小说实现了诗意化。

黄发有认为,汤成难对日常的关注,不是一地鸡毛堆积,而是有着价值的关怀,写出了失败者的价值与尊严。“是开在尘埃里的花朵。”比如《一颗大树想要飞》里的三个小人物,两次入狱的李大宝、选择自杀的孤独老人马三爷、孩子被拐的老张,都是被人嘲笑、蔑视的人,但是读完之后,发现其中暗涌着人性的力量。“对于他们的酸楚、苦难,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内在的同情和共鸣。”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则说,对于汤成难的一系列作品,他并没有当作写实作品去看。《奔跑的稻田》里的父亲出去种地,不断迁徙、不断变化邮寄地址,寄回用衣服包裹起来的稻米,这说明很多日常的东西消失了,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也消失了。“这些东西去了哪里?它在土地上流浪,所以这个父亲才四处奔袭。”再如《寻找张三》,表面上看是孩子没有父亲,然后通过一张假条还原孩子对于父亲的想象,这其实是用一个故事去演绎现在如何写作的问题。“小说里假条只出现一次,假条上既没有事由也没有请假时间,张三这个人也是一个很模糊的人。我们不妨将这张信息不全的假条理解为我们过去生活的碎片、残迹。”所以,与其说汤成难小说关注日常,不如认为她是关注如何把生活的碎片、残迹重新处理成一段历史、一段消失的生活。

谈大头马——

工程学的特征、实验性和知识性

对于青年作家的出场,李敬泽曾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80年代的文学变革要抢麦克风,因为那时候话筒比较稀缺、单一,但是今天不一样,年轻人可以跑到另外一个天地里去载歌载舞。大头马就是先出现在“另外一个天地”,进而再被主流文学界关注到。2015年之前,她还没有在主流刊物上发表作品,但在豆瓣上,已经很有人气,不少年轻人在上面追踪阅读她的文字。这也提醒批评家们需要更新眼光和视野。

代代有文学佳人——江苏研讨汤成难、大头马、庞羽三位青年女作家

△大头马

对于大头马的创作,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总结了三个特点:工程学的特征、实验性和知识性。由小说集《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和《九故事》可以看出,小说创作在大头马那里实际上是一个微工程学,具有技术性、操作性、可预见性和可组合这样一种工科特点。这也引发了小说的第二个特点,即实验性。《九故事》里的小说名,均取自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方现当代名篇,比如梅尔维尔的《白鲸》、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贝娄的《赫索格》等,大头马在继承了80年代先锋文学青年性和实验性的基础上,又不是重复80年代的青年性和实验性,从而保持一种张力。而且她的小说,使知识成为写作的一部分,使知识成为自己建构文学有机的构造物,比如《九故事》的最后一篇,基本上是一篇心理学的科普。

先锋也好,实验性也好,大头马给人以“不太写实”的印象。但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提出,在谈论大头马小说的类型化时,容易忽视她小说对个人生命等长的时代经验的处理。比如《白鲸》表面写九年中的三个罪案,但牵扯的却是世纪之交中国基层社会丰富的肌理和阶层生态,从写作的宽度和深度看是一部有着青年写作者“庞然野心”的作品。

“一代人是有一代人的大时代。大头马这代人所经历的1990年代到新世纪变动中的中国,是他们经历的大时代。《白鲸》涉及到这一代人成长经验和创伤记忆,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很多重大事件,比如1998年洪水、2001年‘9·11事件’,还有他们经历的父辈失业、福利分房等。她其实是写他们这一代人的微观精神史,写他们的大时代,把同时代人微观的精神史嵌入到了三个罪案中间。这个小说跟大头马其他那些看上去嘲讽、戏谑的小说完全不同。”何平认为,作家如何代入自己的个人经验去处理庞大的时代,这篇小说提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案例。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在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的当下,大头马像是一匹矫健的黑骏马,以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新的富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方式,深掘时代和人性深处的幽和明。

《青春》主编李樯说,大头马去刑警队采风,能够以一个虚拟的身份去和真人玩剧本杀,她的日常就是在写小说,对作家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理想的状态,而大部分写作者都不具备这种状态。在他看来,大头马的写实能力和对文本结构的驾驭能力都很强。

谈庞羽——

成长中的叩问者、寻找者、叙述者

90后作家庞羽今年出版了两部小说集《白猫一闪》和《野猪先生:南京故事集》。《白猫一闪》中的小说篇名都包含了某一种动物,比如鲸鱼、白猫、熊猫、松鼠,《野猪先生:南京故事集》里也有野猪、羚羊小姐等。就这两部作品而言,动物成为勘察庞羽小说的重要线索。

代代有文学佳人——江苏研讨汤成难、大头马、庞羽三位青年女作家

△庞羽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岳雯认为,这使得庞羽小说辨识度非常高。这些动物不仅给庞羽的小说提供了一种介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的意象,成为小说情节的推动力,也是庞羽小说的认识装置,“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些动物是小说主人公人格的投射,或者可以进一步说是庞羽自我各种分身和镜像。”比如《野猪先生》里,不断来到后山寻觅呼唤野猪先生的“我”是那么孤独,庞羽给“孤独的自我”这一被反复书写的文学命题增添了特别的意味,这个“孤独的自我”一点都不凄凉,相反,因为另外一个分身,有了温暖和诗情。岳雯也提醒,庞羽一方面可以娴熟地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摆脱强大的路径依赖,重新找到叙述的路径和形式,把已经经过语言和叙述打磨过的自我重新放到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和他人建立强有力的连接。

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认为,庞羽的小说大部分的故事叙事背景都隐瞒着一个成长中的叩问者或者说寻找者、叙述者形象,她天然地避开了个人世界观对叙事的影响和凝固的道德观对叙事伦理的干涉和介入。“因为很多作家即使在写作当中尽最大的努力试图接近笔下人物的心灵,但是作家的世界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小说,避无可避,总是不自觉用现在凝固的观念作为一个标准去看待这个世界,但是庞羽的小说撕开了这个世界,也撕开了自我。”

在他看来,庞羽的小说虽然有成长者自我的影子,但是从来不自恋。她以日常生活叙述中的先锋气质,刻画出了成长的疼痛感、孤独感、无助感、非理性,甚至是无方向的流动意识。《野猪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故事不是那么完整、明晰,但是你要看到隐藏的叙事者在打碎这个世界和自我,他在寻找一种东西的时候,实际上是表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价值,一个不可取代的成长阶段。这样一个叙述者、叩问者形象,使得庞羽的小说建立起了独特的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她就能够发现生活的秘密和日常的新的逻辑。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认为,庞羽的小说语言典雅而清新,总体来说故事性不强,写得含蓄、朦胧,但是每篇小说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伤痛,往往是通过人际关系、亲情伦理等方面的叙述表达这种伤痛体验。但过分含蓄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不够明确”,一大片的迷茫、朦胧、困惑,造成小说与小说之间没有辨识度。

年轻人需要重视和肯定,希望他们成长得更好

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主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出席会议并讲话。吴义勤说,江苏作协召开三位青年女作家的研讨会,非常有意义。这是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加大青年作家培养力度,促进新时代文学精品生产的重要举措。他充分肯定三位作家的创作价值:“她们身上都体现了非常可贵的时代性,她们与时代和生活保持着水乳交融密切关系,她们的作品有现实经验、有时代生活的温度,当然又有个人体验的深度,我特别高兴的是她们的写作没有与时代和现实脱节,而是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和伟大的实践,把小我融入大我,从时代和人民的生活中提炼诗意、提取文学的养分。”

代代有文学佳人——江苏研讨汤成难、大头马、庞羽三位青年女作家

△吴义勤

“每当看到有人来重视我们自己的年轻人、来肯定我们的年轻人,我的内心都很开心,喜滋滋的。老师没有娇惯我们的孩子,不足的、该批评的地方都指出来了,我就更加感动。”毕飞宇对与会批评家们表达感谢。他说,自去年履任省作协主席以来,他每天都很轻松,唯有一件事让他焦虑,就是江苏文学的未来。“江苏的文学地位,江苏一代一代的作家有多强、有多好,大家都知道。我们希望新一代作家成长得更好。”三位青年作家未来的创作道路怎么走,毕飞宇认为可以不要急于定调、定性,“走一点弯路,在美学形态上任性几下”倒也无妨,可以在摸索中逐渐确立起个人的美学趣味和美学立场。

代代有文学佳人——江苏研讨汤成难、大头马、庞羽三位青年女作家

△毕飞宇

文学需要指导,文学需要引导。现场聆听众多名家的点评,汤成难、大头马、庞羽三位作家表示,感谢作协为青年作家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无论褒奖或指正,都是一种鼓舞和鞭策,让内心更加坚定,将一如既往勤奋创作,为江苏文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省作协供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