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疫情下,"一米线"成了习惯 专家:接种"社会疫苗"同样重要

作者:大河网

大河新闻(记者徐将增加刘洋)"排队结账请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8月16日下午,郑州市汇区某超市工作人员不时提醒顾客。

经常洗手,少收集,"一米线"...随着郑州新冠疫情的爆发,这些话已经成为人们互相提醒的高频词,也成为人们的习惯。

疫情下,"一米线"成了习惯 专家:接种"社会疫苗"同样重要

在超市里,大家按照"一米线"有序排队结账。

"这在以前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但自从疫情爆发以来,人们似乎更加关注这个细节,再加上一个提醒,现在我要出去,我要和人们保持一点距离。正在排队结账的王女士说。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不仅在超市、医院、商场、车站等人流较集中的地方,社保距离也得到了重视,建立"一米线"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手段。

为什么是"一米"?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门诊所长程崇勇告诉记者,"一米线"在医学上被认为是致病区,是避免感染源的安全距离。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的传播,通过与人类保持超过一米的距离可以大大减少飞沫的传播。程崇勇说,戴好口罩,做好消毒工作,人群要保持一米到两米的距离,防止病毒传播是必要的,这些也被称为防疫的"社会疫苗"。

其实,"一米线"并不是一个新词。作为国际惯例,"一米线"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引入,在银行和其他窗口单位采用,并扩展到公共交通,地铁等行业。这不仅是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也是规范公共秩序的需要。但在很多领域,"一米线"几乎被"遗忘"。

"在此次疫情的防控中,'一米线'得到了有效检测,成为防疫标准之一。程崇勇说,'一米线'是一条健康线,是秩序线,是文明线,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让"一米线"深入人心,成为文明行为和良好生活习惯。

如何让"一米线"成为文明的习惯?河南大学市政社会治理研究所研究员马翠君表示,这就要求人们从控制引导到自我意识的观察"一米线",内化为自身行为规范,这是一个构建共同社会文明的过程,通过教育的推进,树立"一米线"文明形象和政府管理释放"一米线"的社会治理职能等。 促进的举措。

"'一米线'不仅仅是一条画在地上的黄色标线,当它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生活方式时,它就变成了印在全体人民心中的文明线。马云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