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下,"一米線"成了習慣 專家:接種"社會疫苗"同樣重要

大河新聞(記者徐将增加劉洋)"排隊結賬請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離......"8月16日下午,鄭州市彙區某超市從業人員不時提醒顧客。

經常洗手,少收集,"一米線"...随着鄭州新冠疫情的爆發,這些話已經成為人們互相提醒的高頻詞,也成為人們的習慣。

疫情下,"一米線"成了習慣 專家:接種"社會疫苗"同樣重要

在超市裡,大家按照"一米線"有序排隊結賬。

"這在以前并不是一個大問題,但自從疫情爆發以來,人們似乎更加關注這個細節,再加上一個提醒,現在我要出去,我要和人們保持一點距離。正在排隊結賬的王女士說。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不僅在超市、醫院、商場、車站等人流較集中的地方,社保距離也得到了重視,建立"一米線"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手段。

為什麼是"一米"?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傳染病門診所長程崇勇告訴記者,"一米線"在醫學上被認為是緻病區,是避免感染源的安全距離。

"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飛沫的傳播,通過與人類保持超過一米的距離可以大大減少飛沫的傳播。程崇勇說,戴好口罩,做好消毒工作,人群要保持一米到兩米的距離,防止病毒傳播是必要的,這些也被稱為防疫的"社會疫苗"。

其實,"一米線"并不是一個新詞。作為國際慣例,"一米線"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中國引入,在銀行和其他視窗機關采用,并擴充到公共交通,地鐵等行業。這不僅是出于保護個人隐私的考慮,也是規範公共秩序的需要。但在很多領域,"一米線"幾乎被"遺忘"。

"在此次疫情的防控中,'一米線'得到了有效檢測,成為防疫标準之一。程崇勇說,'一米線'是一條健康線,是秩序線,是文明線,以疫情防控為契機,讓"一米線"深入人心,成為文明行為和良好生活習慣。

如何讓"一米線"成為文明的習慣?河南大學市政社會治理研究所研究員馬翠君表示,這就要求人們從控制引導到自我意識的觀察"一米線",内化為自身行為規範,這是一個建構共同社會文明的過程,通過教育的推進,樹立"一米線"文明形象和政府管理釋放"一米線"的社會治理職能等。 促進的舉措。

"'一米線'不僅僅是一條畫在地上的黃色标線,當它成為一種有意識的生活方式時,它就變成了印在全體人民心中的文明線。馬雲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