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武宗朱厚照是怎么死的,真的掉进河里受惊而死吗?

明武宗朱厚照是怎么死的,真的掉进河里受惊而死吗?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王朝。而得益于“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王朝也一直备受推崇,但作为一个国祚276年的王朝,明朝的十六帝中,可谓是“奇葩”良多,即有“蝈蝈皇帝”朱瞻基,又有“木匠皇帝”朱由校,“一月天子”朱常洛,当然也少不了我们的“大将军”朱寿即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作为明王朝的第十任皇帝,对于他的评价可以说是两极分化。拥簇者说,他勇武果敢,处事决断。在位时既有诛杀刘瑾,又有平定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打败蒙古小王子之功勋,一个武宗的庙号当之无愧;但反对者则说,这位君王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怪诞不经,沉浸于豹房。

而关于他的死因则更是莫衷一是。在《明史》中记在,他再征讨宁王叛乱回程的路上,因为捕鱼落水,最终水呛入肺腑,导致身体每况愈下,正德十六年,年31岁变因为肺炎而驾鹤西去。

但作为皇帝,即便他再贪玩,就没有扈从保护吗?更甚者,关于朱厚照的落水还不是一次,是两次,而且医生也没有更换,难免让人将矛头直指当时朝堂之上的绝对力量——文官集团。

明武宗朱厚照是怎么死的,真的掉进河里受惊而死吗?

文官集团作为历朝历代的必不可少的统治阶级构成部分,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明朝可谓是地位空前。这种地位的上升,既有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实行言官制度,朱棣建立内阁,朱瞻基赋予三杨为首的内阁高阶职衔,内阁的崛起因素,又有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武将勋贵集团的损失等因素,这也造成了掌握所谓的道德制高点的文官门对于皇权有着极强的挟制作用,也对皇权也着极大的威胁。

那么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又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与文官集团阴谋论有无关系呢?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武宗喜好征伐,多有披坚执锐之举,似乎想当然之下明武宗当时体格强壮之人。但是在《明实录》等众多典籍中对于明武宗的身体则有着准确的记载。弘治十五年,内阁大学士刘健的奏疏中提及,“今冬以来因东宫进药……”又有登基之后的“正德二年正月,上不豫,传旨暂辍视朝”就连朱厚照的御医都有很多关于朱厚照口鼻出血、咽喉痛、以及那个为人熟知的被老虎所伤的记载。而且这种记载随着朱厚照执政日长,更是层出不穷,要知道这还是盛年的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是怎么死的,真的掉进河里受惊而死吗?

对于正德十五年朱厚照南下落水,在太医院卢志的记载中,甚至出现了“于法不治,愿定皇储,以安国本”这样的“大不敬”之语,也足以见朱厚照病情沉重。

这种病情也随着时间的推进,愈发变的不可收拾。而且从记载中,我们看到明武宗朱厚照为了掩盖病情,屡有透支之举,包括主持献俘礼,祭天这样劳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活动。

作为众人追究的焦点无疑便是朱厚照的宠臣杨廷和阻止朱厚照更换御医的举动。在正德十六年,朱厚照面对病情沉珂,曾有意博访精通医药者,但杨廷和却有“国医力竭”之语。但是事实上,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托孤过程(当然朱厚照并未有子嗣),朱厚照此时做的不只是临死前的求生欲望,还有对尚书职务的人事调动,兵部尚书王琼晋为吏部尚书,以及对杨廷和嘱托关于京郊祭祀之事,而且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京郊祭祀发生在杨廷和阻止换医之后,显然也说明了朱厚照对于杨廷和所谓的谏阻换医并未放在心上,与其说是想换医生,不如说是朱厚照通过这样一句话,托付大事,告知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的现实。

明武宗朱厚照是怎么死的,真的掉进河里受惊而死吗?

而杨廷和对于朱厚照的驾崩则一点也不意外,立刻就将兴王之子朱厚熜扶立上位。而虽然未学习过帝王之术,比之堂兄朱厚照,对待文官集团上则显得更加激进。

不仅有大礼仪之争,还有在面对文官集团的指摘之后的崇信道教,不理朝政的躲避,当然他的结果与朱厚照也无二样,还是落得一个失败的结局。这种结局,也让后人对于明朝的文官集团并无好感,对于朱厚照的死因自然也以“恶意”推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