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代丁忧制度,随时代变化不断完善与发展,弘扬了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礼”是一切行为准则的标准,礼仪制度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孝文化与孝观念,又包含在礼仪制度中,正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入吸收,才使清代统治者确立了“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

而丁忧制度更是儒家孝道观的集中体现。官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意识到这种重要性,不但要注重士人的才能、更注重士人的德行与思想,所以体现儒家思想的孝文化,便成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标准,所以孝文化在官僚队伍的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思想作用。

清代丁忧制度,随时代变化不断完善与发展,弘扬了儒家文化

因为忠君思想与行孝观念,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才会对自己的君主尽忠,不忠不孝之徒在仕途也不会久远,必然会被统治者所唾弃。因此体现孝文化的丁忧制度,就显得尤其为重要了,清代统治者用严厉的法律奖惩作为统治的保障。

清代对违反丁忧制度的行为,有着严格而详细的法律规定,对于违反丁忧规定的官员,有着很具体化的惩罚制度。康熙朝大体有两个方面的惩罚,一是不准升官升迁;二是扣罚朝廷俸禄。

清代丁忧制度,随时代变化不断完善与发展,弘扬了儒家文化

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后,对丁忧制度惩罚性又进一步细化,明确规定官员在丁忧期间严禁婚嫁。以后的几个朝代,大致都沿用了这样的法律规定。为了政治的需要,统治者往往用严格的法律制度,赏罚分明的法律条例,来规定官员的丁忧行为。

对于丁忧制度的惩罚,早在汉代时候便有,但那时还未成熟,真正以法律条文形式,出现的是在唐代,《唐律疏议》这一法律条文的规定,几乎延续到了元明清等朝代。

清代丁忧制度,随时代变化不断完善与发展,弘扬了儒家文化

丁忧制度在清代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顺治朝的继承、到康熙朝的创新、再到乾隆朝的逐渐完善,使去官守制的丁忧制度渐渐的成熟、不断的完善,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不断突破,终于完善了清代的丁忧制度,使丁忧制度既保留了固有的特点,又呈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满族入关前,实行的是火化的丧葬方式,可是入关后,随着汉文化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儒家孝文化的不断吸收,使清朝历代的统治者汉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于是入关前的土葬方式逐渐被取消,在推行汉族土葬方式的同时,也渐渐地实行了丁忧制度。

清代丁忧制度,随时代变化不断完善与发展,弘扬了儒家文化

顺治朝时确定了丁忧制度,丁忧制度在此时,开始在八旗官员中推行,但那时的丁忧制度,还只是刚刚起步阶段,处于萌芽期,有很多方面还不完善。这时的丁忧制度呈现出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

到了康熙朝,丁忧制度逐渐细化与发展,首开居丧三个月的先例,并改善了丁忧制度,首次规定武人可以丁忧。这是清代统治者对丁忧制度的一个开创和创建,这在历朝历代是没有的先例,文武官员同时可以丁忧守制,不但扩大了丁忧官员的范围,更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对当时的社会稳定与不断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清代丁忧制度,随时代变化不断完善与发展,弘扬了儒家文化

康熙朝丁忧制度的特点是具有开拓性、创新性。乾隆朝时期,丁忧制度集历代之大成,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终于使清代的丁忧制度发展成熟,并且相当的完备。

乾隆帝进一步划分了,文官与武官丁忧的级别规定,这是其一;其二,对于满汉官员丁忧的不同区别与不同待遇有着完备的规定,十分的详细。乾隆朝丁忧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活灵活现,完善成熟。

在嘉庆朝,丁忧制度又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建立了丁忧服丧代报制,再次的强调了丁忧百日的规定,针对不同的丁忧对象,丁忧的期限也不同。至于以后的皇帝,光绪、宣统等,丁忧制度大体上是嘉庆朝的延续,与嘉庆朝如出一辙,没有太大的变动。

清代丁忧制度,随时代变化不断完善与发展,弘扬了儒家文化

从乾隆朝开始,清代的丁忧制度已经十分的完善了,而且灵活多变,考虑到满汉观念的差异性,对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既尊重汉法,又保持本民族的特色。

由此可见,丁忧制度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的不断改进与发展,终于走向完善。其中丁忧制度在各朝,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是进步的,弘扬了儒家文化,“孝”道观在丁忧制度中得到深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