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在无数的评书和演义中都是智勇双全,忠肝义胆的无敌形象,他们每每都能在战场上力挽狂澜,杨家一门不管是男儿还是女子,都前赴后继地奔赴沙场。为了大宋,杨家一门血染边疆,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忠义之血。
战场上杨家将用自己的刀剑和长戈在边疆树立起了大宋的威严,令番邦不敢南窥。
然而有人可能会想,杨家一门如此厉害为何后来北宋没能抵御金国的入侵呢?北宋灭亡后他们都去哪了?
其实演义中的杨家将形象和历史是有很多出入的。

杨家将
真实的杨业
杨家将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杨业,演义中杨业堪称北宋第一名将,只是因为小人潘仁美的妒忌陷害,才饮恨北疆。但其实真实历史上,杨业也不是北宋第一名将,杨业本人也没有被潘仁美陷害,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潘仁美这个人。
历史中的杨业也叫杨继业,杨业原先并不为北宋服务,在五代末期,杨业是北汉的著名将领,在北汉时他叫刘继业。
在北宋几次讨伐北汉中,杨业率领的北汉军都奋力抵抗,当时他是北宋的劲敌,但无奈北汉实在是气数已尽,公元979年北汉灭亡之后,杨业也归顺北宋。
杨业归降北宋后,被赵光义先后加封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等职务,之后杨业和潘美搭档共同保卫北宋的边疆。而潘美就是后来被演义评书污名化改编成潘仁美的原型。
由于杨业作战勇猛,加上潘美高超的军事才能,很长一段时间两人在北疆的威名令辽国人胆寒,经常是辽国人看到杨业的军旗就直接逃走。
此时潘美和杨业堪称是无敌搭档,如果没有后来的雍熙惨败,两人的名声可能不会像后世那样天差地别。
公元986年雍熙北伐,北宋出征的三路大军中因为东路军曹彬的指挥失误,导致整个北伐行动功亏一篑,不得不进行撤退。
杨业和潘美的西路军在准备撤退时监军
王侁却开始阻挠,他觉得杨业领数万兵不战而退是怯懦的行为,而且还怀疑他有通敌的嫌疑。
杨业本就是降将,这时在气势上自觉低人一等,他没有办法忍受这种侮辱,最终只能孤军出战以死明志。
杨业在遭遇辽军主力后因为寡不敌众被生擒,之后绝食而死。后世的说书人便把杨业之死的黑锅扣到潘美头上,但其实真正背锅的应该是监军王侁。
虽然当时潘美是主帅,但是北宋的军队中权力最大的当属监军,如果当时潘美不遵守王侁命令,很可能王侁给皇帝随便一个小报告就能给潘美扣上谋反的罪名,所以潘美背这口黑锅实在是冤。
真实的杨六郎
说完真实的杨业再来讲杨家将中的二代,杨延昭在演义里是杨业的六儿子,人称杨六郎,但其实并非如此。
历史上杨业真的有七个儿子,不过杨六郎不是六儿子是大儿子。因为杨延昭在边疆作战勇猛,辽国人很是惧怕,于是辽国人就认为杨延昭是北斗七星中的六星转世,是上天专门派来来针对辽国的,所以称他为杨六郎。
杨业的七个儿子中,除了杨廷玉在雍熙北伐中战死外,其余几个儿子都在朝堂做官,并未有演义中那样传奇的故事。
真正接下杨家忠烈勇猛这杆大旗的是杨延昭,史书上说杨延昭少时就沉默寡言,喜欢玩排兵布阵的军事游戏,杨业也曾说:
“此儿类我。”
杨业每次随军出征都必定会带上杨延昭,而杨延昭作战也十分勇猛,在与辽国人的交手中鲜有败绩。杨业死后,杨延昭接过父亲的衣钵,继续在北疆和辽国人作战。
公元999年,辽国人再次南侵,杨延昭当时驻守的遂城(今河北保定遂城镇)成了辽国人首先要拔掉的钉子。当时遂城里的守军少城池还小,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杨延昭带领士兵顽强作战几次打退敌军的进攻。
当时正值寒冬天,富有谋略的杨延昭想到了一个守城的绝佳方法。他命人把水都泼洒到了城墙上, 一夜之间整座城池变成了一座冰城。
光溜溜的城墙让辽国人的梯子都搭不稳,最终辽军只得丧气而去。
遂城一战成就了杨延昭的威名,此后几十年里他一直守卫着大宋的北疆,公元1014年,杨延昭病逝,时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在为此惋惜的同时也都让朝廷适才录用了他的三个儿子。
杨家三代和杨门女将
杨门女将中的杨宗保和穆桂英是虚构的,也没有出现天波府中的丫鬟阵杀敌的场面,至于佘老太君在历史中也是存在的,也却是是杨业的妻子,但姓氏应该为
“折”,
记载中他出身西北望族折氏。
历史上的佘太君也是文武双全喜好弓马的女中豪杰,但并未真正随军上过战场。
虽然杨宗保是虚构的,但是他的原型来自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杨延昭一共有三个儿子,杨文广,杨传永和杨德政。
杨延昭的三个儿子都被朝廷录用,但杨传永和杨德政在历史中记载不多,并未有传奇的故事。至于杨文广则一直在军中任职,先后平等南方蛮族叛乱和屡次抵御西夏人的入侵。
杨文广的一生比不上父辈祖辈那般轰轰烈烈,但也一生守卫边疆为国尽忠。
但杨家将的威名只传了三代,杨文广之后杨家的威名也不复以前,后人再也没有出现杨家前几代那样如此传奇的名将了,到了北宋末年,虽然杨家仍然有从军之人,但大都是中下层军官,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人物了。
北宋灭亡后,杨家也后人也消散于民间,变成一个个普通人,再也不复祖辈们无敌的荣光。
因为宋一朝重文抑武的政策和对外软弱的外交,导致武将们都不能自由地发挥实力,杨氏一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