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灵王是楚康王的弟弟,王子围。在楚康王去世之后,其子郏敖即位。此时王子围任职楚国令尹,并且以叔父的角色统领楚国国政。
那么,各诸侯国怎么看目前楚国的形势呢?
郑国行人子羽见到楚国这般局面,便把王子围比喻成松柏,而郏敖则是其下之草。由此可见,一强,一弱,总有一天弱者会被强者取代。
楚王曾派薳罢到鲁国聘问,穆叔询问王子围执政的情况,薳罢避而不谈。穆叔心如明镜,他告诉大夫,楚国令尹将要发动大乱。同一年,王子围杀掉了大司马薳掩,并且占取了他的家财。
而申无宇则认为王子围最终会失败,他的原因有二:第一,王子围没有培养贤人,反而对善人施虐;第二,王子围身为令尹,杀害楚国的大司马,不能免于祸患矣。
卫侯在楚国作客,北宫文子看到令尹王子围的所作所为,便对卫侯说,王子围太像国君了,他有可能能成功,但是不能善终。
看来,各国贤者的看法出奇的一致。

诸侯会盟
隔年,王子围在郑国聘问,并且在公叔段家娶妻。三月与鲁国、晋国、齐国、宋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在虢地结盟,王子围的服装打扮非常华丽,而且其身边侍卫成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用了君王的礼仪。
从会盟中诸侯们谈及王子围的话语中,就可以看出,大家都认为王子围的排场是自命为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来王子围设宴招待晋国赵文子,赵文子也看出王子围的居心,晋国叔向也说明王子围的做法不合道义。
果不其然,同年王子围就开始借机铲除异己。他一举除掉了伯州犁和子晰。伯州犁对于王子围来说是“有功之臣”,他是“上下其手”成语的发明者,他肯定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成为王子围的刀下亡魂。而子晰则是王子围的弟弟。
王子围命令这二人建城,引起郑国恐慌,郑国大臣们都担心楚国要对自己用兵。而子产则认为此举并非针对郑国,王子围的目的是除去建城的二人,郑国没有必要因此而恐慌。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国战车剧照
事情果真如子产所料。
这一年的冬天,王子围打算到晋国聘问,他尚未走出国境,就传来了楚王郏敖病倒的消息,王子围果断返回楚国。他到达楚宫,借着问候楚王病情,顺势就把楚王绞死了,他为了斩草除根,还杀掉了郏敖的两个儿子。
树倒猢狲散,楚国右尹子干逃往晋国,子晰则逃往郑国。王子围处死了太宰伯州犁,上位成为楚灵王。
楚灵王继位之后,任命薳罢为令尹,薳启强为太宰。此时郑国的游吉到楚国聘问,一方面参加郏敖的葬礼,另一方面参加新国君的典礼。待他回郑国之后,便对子产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认为楚灵王过度奢侈,得意于自己登基,看起来很快就要召集诸侯会盟了,而子产则认为楚灵王一定会精心准备铺张之事,等准备妥当才会召集诸侯,这还需要数年的时间。
楚灵王的目光一直在中原打转,他的行事作风十分张狂。晋国大夫司马侯建议晋君不要与楚国相争,应该先避其锋芒,因为上天会让楚灵王重重跌下的。司马侯劝谏晋侯归于“德”,并且提高自身修养。郑国子产则认为,晋国大夫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贪求,并不会真正匡正晋君。而晋国内部的不平衡,才是导致晋国无法与楚国抗衡的主要原因。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晋平公自己却认为晋国有三项优势:地势险要,多马匹,楚国多祸难。由晋平公的观点,其实就能看出他的德业不足,因为险要的地势并不完全都是晋国的领土,他还要有很多开疆扩土的工作要做;要成功,应该修明政事而不是比较马匹,马匹再多也比不上以德治国;正如晋文公的例子,其他国家有难,作为国君也不应该幸灾乐祸,因为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使其国脱胎换骨,实力不弱反强。
楚灵王在申地举行会盟,此次会盟是采用齐桓公的规模和方式来举办的。可见楚灵王想要向诸侯们展示他的实力与威势。伍举在楚灵王身边给予谏言,他以夏桀、周幽王、戎狄因骄纵而失败的例子,明示楚灵王在会盟中应该有的举止,但楚灵王并不听劝。郑国子产也因此认为楚灵王在位将不超过十年。
《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夫差剧照
由此可知,楚灵王是崇尚奢侈、好大喜功之人,他急于炫耀自己的功业,而让诸侯们无法心服口服。他正是子产口中“求逞于人”、非“与人同济”之君。我们都知道,楚康王能够克己所欲、修明政事;其子郏敖是没有能力的空架子;楚灵王铲除郏敖,只不过是收获楚康王打下基础的霸业而已。
楚灵王在“申之会”中展现出楚国富强,就像吴王阖闾为吴王夫差打天下,而吴王夫差最后收获功业却无法守住一般。可见,一个国家的实力就算一代代累积增长,一旦碰到“不君”之君,最终也会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