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靈王是楚康王的弟弟,王子圍。在楚康王去世之後,其子郏敖即位。此時王子圍任職楚國令尹,并且以叔父的角色統領楚國國政。
那麼,各諸侯國怎麼看目前楚國的形勢呢?
鄭國行人子羽見到楚國這般局面,便把王子圍比喻成松柏,而郏敖則是其下之草。由此可見,一強,一弱,總有一天弱者會被強者取代。
楚王曾派薳罷到魯國聘問,穆叔詢問王子圍執政的情況,薳罷避而不談。穆叔心如明鏡,他告訴大夫,楚國令尹将要發動大亂。同一年,王子圍殺掉了大司馬薳掩,并且占取了他的家财。
而申無宇則認為王子圍最終會失敗,他的原因有二:第一,王子圍沒有培養賢人,反而對善人施虐;第二,王子圍身為令尹,殺害楚國的大司馬,不能免于禍患矣。
衛侯在楚國作客,北宮文子看到令尹王子圍的所作所為,便對衛侯說,王子圍太像國君了,他有可能能成功,但是不能善終。
看來,各國賢者的看法出奇的一緻。

諸侯會盟
隔年,王子圍在鄭國聘問,并且在公叔段家娶妻。三月與魯國、晉國、齊國、宋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在虢地結盟,王子圍的服裝打扮非常華麗,而且其身邊侍衛成對,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用了君王的禮儀。
從會盟中諸侯們談及王子圍的話語中,就可以看出,大家都認為王子圍的排場是自命為君,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後來王子圍設宴招待晉國趙文子,趙文子也看出王子圍的居心,晉國叔向也說明王子圍的做法不合道義。
果不其然,同年王子圍就開始借機鏟除異己。他一舉除掉了伯州犁和子晰。伯州犁對于王子圍來說是“有功之臣”,他是“上下其手”成語的發明者,他肯定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會成為王子圍的刀下亡魂。而子晰則是王子圍的弟弟。
王子圍指令這二人建城,引起鄭國恐慌,鄭國大臣們都擔心楚國要對自己用兵。而子産則認為此舉并非針對鄭國,王子圍的目的是除去建城的二人,鄭國沒有必要是以而恐慌。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國戰車劇照
事情果真如子産所料。
這一年的冬天,王子圍打算到晉國聘問,他尚未走出國境,就傳來了楚王郏敖病倒的消息,王子圍果斷傳回楚國。他到達楚宮,借着問候楚王病情,順勢就把楚王絞死了,他為了斬草除根,還殺掉了郏敖的兩個兒子。
樹倒猢狲散,楚國右尹子幹逃往晉國,子晰則逃往鄭國。王子圍處死了太宰伯州犁,上位成為楚靈王。
楚靈王繼位之後,任命薳罷為令尹,薳啟強為太宰。此時鄭國的遊吉到楚國聘問,一方面參加郏敖的葬禮,另一方面參加新國君的典禮。待他回鄭國之後,便對子産描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他認為楚靈王過度奢侈,得意于自己登基,看起來很快就要召集諸侯會盟了,而子産則認為楚靈王一定會精心準備鋪張之事,等準備妥當才會召集諸侯,這還需要數年的時間。
楚靈王的目光一直在中原打轉,他的行事作風十分張狂。晉國大夫司馬侯建議晉君不要與楚國相争,應該先避其鋒芒,因為上天會讓楚靈王重重跌下的。司馬侯勸谏晉侯歸于“德”,并且提高自身修養。鄭國子産則認為,晉國大夫多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貪求,并不會真正匡正晉君。而晉國内部的不平衡,才是導緻晉國無法與楚國抗衡的主要原因。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晉平公自己卻認為晉國有三項優勢:地勢險要,多馬匹,楚國多禍難。由晉平公的觀點,其實就能看出他的德業不足,因為險要的地勢并不完全都是晉國的領土,他還要有很多開疆擴土的工作要做;要成功,應該修明政事而不是比較馬匹,馬匹再多也比不上以德治國;正如晉文公的例子,其他國家有難,作為國君也不應該幸災樂禍,因為這種情況有可能會使其國脫胎換骨,實力不弱反強。
楚靈王在申地舉行會盟,此次會盟是采用齊桓公的規模和方式來舉辦的。可見楚靈王想要向諸侯們展示他的實力與威勢。伍舉在楚靈王身邊給予谏言,他以夏桀、周幽王、戎狄因驕縱而失敗的例子,明示楚靈王在會盟中應該有的舉止,但楚靈王并不聽勸。鄭國子産也是以認為楚靈王在位将不超過十年。
《東周列國·春秋篇》吳王夫差劇照
由此可知,楚靈王是崇尚奢侈、好大喜功之人,他急于炫耀自己的功業,而讓諸侯們無法心服口服。他正是子産口中“求逞于人”、非“與人同濟”之君。我們都知道,楚康王能夠克己所欲、修明政事;其子郏敖是沒有能力的空架子;楚靈王鏟除郏敖,隻不過是收獲楚康王打下基礎的霸業而已。
楚靈王在“申之會”中展現出楚國富強,就像吳王阖闾為吳王夫差打天下,而吳王夫差最後收獲功業卻無法守住一般。可見,一個國家的實力就算一代代累積增長,一旦碰到“不君”之君,最終也會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