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太子反对变法?为求改革成功,他不惜杀死,结果国家仅30余年亡了

改革一词,在《后汉书·黄琼传》中有:“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也就是变更,革新的意思。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一旦王朝统治中旧有的社会制度、矛盾由量变到质变,步履维艰便会催生改革,而在改革中更是会因为触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会催生流血事件。至于改革的结局,也并不尽然是成功的,甚至更多的是失败与改革者的身死名灭,国家败亡。

太子反对变法?为求改革成功,他不惜杀死,结果国家仅30余年亡了

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便是其中鲜明的代表,为了变法,他一改旧俗,甚至于为了取得成功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已经被册立的太子直接诛杀,而至于改革的结局,在短暂的繁盛过后,不足30年国家便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不禁让我们思索良多。

公元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即位,而当时的北魏统治之下,农民起义不断,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矛盾重重,社会危机四伏。也正式因为这样的时局,上任伊始,他便开始整顿吏治,变革税制,并在485年,颁布均田令,继而改革官制,鲜卑贵族也得以和崔、卢、李、郑等门阀世家进一步融合。

太子反对变法?为求改革成功,他不惜杀死,结果国家仅30余年亡了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阻力也愈加增大。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而面临的阻力是内部语言不通,以及衣饰有别。“四夷左衽”是也,而无论是衣食还是住行都成为拓跋宏倒闭鲜卑族人的手段,时值初冬,又经过长途跋涉,鲜卑族人终于在洛阳,接受了定都的决策。

继而他又用一系列的汉化措施,革除旧俗,以禁穿胡服,改穿汉服;禁说鲜卑化,改用汉名,鼓励通婚,显然这也严重的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而又以太子元恂最为显眼。

太子元恂,并不习惯汉化,往常便因为迁都而有抱怨之语。尽管孝文帝委派了高道悦承当太子近侍,高道悦也时常规劝,但却不成想成了死亡的诱因。496年八月,在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洛阳之时,他竟然主动穿起了鲜卑旧有的服饰,而保守派贵族们也自然一呼百应,群起而响应。

太子反对变法?为求改革成功,他不惜杀死,结果国家仅30余年亡了

但是作为近侍,高道悦自然规劝。但是性格鲁莽的太子却与左右密谋,亲手杀死高道悦,还自己准备逃往了旧都平城,却被守卫堵住未能成行。

而朝堂发生如此大案,尚书陆秀自然不敢怠慢,火速禀告,至于如何处置自然事关改革的成败。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愤怒的孝文帝返回洛阳,将太子仗责百余,废黜太子之位,流放。

但是这也仅仅是开始,元恂被废后并不甘心于草庐之间,又于鲜卑的保守派贵族们联合,意欲谋反,于是无奈之下,孝文帝只得下诏以毒酒,鸩杀亲生儿子。而有了鸩杀儿子的先例,鲜卑保守的守旧派,自然知晓利害关系。于是孝文帝的改革也得以成功,并且迅速的完成了民族融合,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太子反对变法?为求改革成功,他不惜杀死,结果国家仅30余年亡了

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便是,这种看似十分成功的汉化,也存在着“消极的汉化”,毫无限度的汉化之下,丢失了民族的勇武性格,却加速了鲜卑贵族的腐化,因此仅仅在拓跋宏去世30余年之后北魏便土崩瓦解。

参考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