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子反對變法?為求改革成功,他不惜殺死,結果國家僅30餘年亡了

改革一詞,在《後漢書·黃瓊傳》中有:“覆試之作,将以澄洗清濁,覆實虛濫,不宜改革。”也就是變更,革新的意思。而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之中,一旦王朝統治中舊有的社會制度、沖突由量變到質變,步履維艱便會催生改革,而在改革中更是會因為觸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會催生流血事件。至于改革的結局,也并不盡然是成功的,甚至更多的是失敗與改革者的身死名滅,國家敗亡。

太子反對變法?為求改革成功,他不惜殺死,結果國家僅30餘年亡了

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便是其中鮮明的代表,為了變法,他一改舊俗,甚至于為了取得成功不惜将自己的親生兒子,已經被冊立的太子直接誅殺,而至于改革的結局,在短暫的繁盛過後,不足30年國家便分崩離析,走向滅亡。不禁讓我們思索良多。

公元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即位,而當時的北魏統治之下,農民起義不斷,鮮卑族與漢族之間沖突重重,社會危機四伏。也正式因為這樣的時局,上任伊始,他便開始整頓吏治,變革稅制,并在485年,頒布均田令,繼而改革官制,鮮卑貴族也得以和崔、盧、李、鄭等門閥世家進一步融合。

太子反對變法?為求改革成功,他不惜殺死,結果國家僅30餘年亡了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阻力也愈加增大。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而面臨的阻力是内部語言不通,以及衣飾有别。“四夷左衽”是也,而無論是衣食還是住行都成為拓跋宏倒閉鮮卑族人的手段,時值初冬,又經過長途跋涉,鮮卑族人終于在洛陽,接受了定都的決策。

繼而他又用一系列的漢化措施,革除舊俗,以禁穿胡服,改穿漢服;禁說鮮卑化,改用漢名,鼓勵通婚,顯然這也嚴重的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而又以太子元恂最為顯眼。

太子元恂,并不習慣漢化,往常便因為遷都而有抱怨之語。盡管孝文帝委派了高道悅承當太子近侍,高道悅也時正常勸,但卻不成想成了死亡的誘因。496年八月,在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洛陽之時,他竟然主動穿起了鮮卑舊有的服飾,而保守派貴族們也自然一呼百應,群起而響應。

太子反對變法?為求改革成功,他不惜殺死,結果國家僅30餘年亡了

但是作為近侍,高道悅自然規勸。但是性格魯莽的太子卻與左右密謀,親手殺死高道悅,還自己準備逃往了舊都平城,卻被守衛堵住未能成行。

而朝堂發生如此大案,尚書陸秀自然不敢怠慢,火速禀告,至于如何處置自然事關改革的成敗。但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憤怒的孝文帝傳回洛陽,将太子仗責百餘,廢黜太子之位,流放。

但是這也僅僅是開始,元恂被廢後并不甘心于草廬之間,又于鮮卑的保守派貴族們聯合,意欲謀反,于是無奈之下,孝文帝隻得下诏以毒酒,鸩殺親生兒子。而有了鸩殺兒子的先例,鮮卑保守的守舊派,自然知曉利害關系。于是孝文帝的改革也得以成功,并且迅速的完成了民族融合,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太子反對變法?為求改革成功,他不惜殺死,結果國家僅30餘年亡了

但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便是,這種看似十分成功的漢化,也存在着“消極的漢化”,毫無限度的漢化之下,丢失了民族的勇武性格,卻加速了鮮卑貴族的腐化,是以僅僅在拓跋宏去世30餘年之後北魏便土崩瓦解。

參考資料:《北魏孝文帝改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