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解密:造纸术是起自东汉蔡伦,还是更早时期的发明?

作者:HK解密档案

「蔡伦造纸」这大家小学都学过的嘛。蔡伦是东汉桂阳郡人,表字敬仲。

历史解密:造纸术是起自东汉蔡伦,还是更早时期的发明?

在汉明帝末年,进入了后宫打杂。汉明帝在施政上,遵循父亲光武帝法度,所以国泰民安……

汉明帝在位时,首先遭遇的是水旱灾频繁。气候被天选之人天气之子刘秀镇压之后,反扑一下也是正常的嘛有没有。

碰到天气异常,别人怎么解决我不知道。汉朝皇帝的SOP就是:德不配位→宾服四夷以飨天。

汉武帝这么作有效。要死不死,汉光武帝也有效。汉明帝怎么办?硬着头皮也要打啊有木有。那好转了吗?没有。

在怀疑公式是不是有错误之前,应该先检查自己有没有准确的完成公式之所需。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态度。但往往都解决不了问题。

刘庄的皇帝人生,就在励精图治跟北伐匈奴之间交错。可天意总是弄人。

永平十七年,退匈奴,降甘露。西域诸国遣子入侍。开心的汉明帝大赏天下,就连流民也可以来领田。

一切的美好,在永平十八年又崩溃了。久旱不雨,汉明帝只好开仓赈粮,赏民爵二级。更大赦天下,在雨水下来之前,四十八岁的刘庄终于操劳过世。

下令丧事一切从简,也不希望入陵寝。后人夸他一个明章之治,刘庄可是觉得这十八年皇帝自己干得烂透了。

基本上,蔡伦不是洛阳人。永平十七年连流民都赏了,总犯不着入宫为宦吧。若是犯罪,十八年也赦了。

所以我想,蔡伦入宫的时间,应该就在这之后。救济是有限的,灾民是无尽的。蔡伦可能从来没有见过汉明帝一面。

但,蔡伦是一个有读书,有才学的人。看来他当时很可能是上来洛阳求学,却因为天灾搞到走投无路吧。

能识字,懂礼节,蔡伦很快就从打杂的仆役,转为六百石的「小黄门」。小黄门原本也是个劳力活。

但光武帝刘秀年间,因为要节省官府开支,把西汉一些内朝送文书的小官吏裁撤,一应由小黄门来兼任。这其实也是打开宦官干政的一条路线。

文人们还是不说的。小黄门不只负责文书传递,同时也是皇帝跟后宫嫔妃之间的联络官。这也让蔡伦涉入了窦某的后宫之争。

窦某,即是后来的窦太后。此刻还是个贵人。窦贵人可是当时后宫头牌,汉章帝跟马太后都极为喜爱。唯一的缺点就是不会生。

还好,这个时代叫东汉。东汉传下的传统,就是皇后太子分离制。不再严格要求,只有帮皇帝诞下龙种的妃子,才能担任皇后。

历史解密:造纸术是起自东汉蔡伦,还是更早时期的发明?

即使隔壁宋贵人的肚腹日渐隆起,也不会改变马太后选贤与能的初衷。

但宋贵人生下了一个儿子。马太后很开心,下诏册封窦贵人为后,隔年,立宋子庆为皇太子。

可窦皇后不开心。正巧,马太后驾崩了。窦皇后回报汉章帝:看见了宋贵人的一些肮脏事。

刚开始,汉章帝也只是留个心,疏远了宋贵人。而窦皇后也有了孩子。

这时候,还没人知道,这个孩子的生母不是窦皇后。窦某知道该加把劲了。再一次请求汉章帝,派人调查之前宋贵人的那些小事儿。

调查官不是别人,正是蔡伦。正直的蔡伦,根本没想过整个后宫都是窦皇后的人,只是把打探到的消息,一五一十的回报皇上。

汉章帝遂废庆太子,改立刘肇。是为汉和帝。也因为蔡伦办事牢靠,当窦皇后成为窦太后,就把他从小黄门迁升为中常侍。

但蔡伦毕竟不是窦太后的「自己人」。当上中常侍,有了议论之责,蔡伦一天到晚在那边直谏太后。

休假的时候,蔡伦也不会跟窦氏贵族豪门来往,反而一律谢绝会客,自己到田里去挥洒汗水。

在年纪轻轻的汉和帝眼里,蔡伦这个人还是挺不错的。

虽然只有十岁出头,汉和帝也隐约知道,那些姓窦的中常侍,根本没把自己当皇帝。反倒是这些宦者中常侍,才是可以信赖的对象。

待到汉和帝处理了窦氏,重掌大权,就提拔了这些宦官一把。郑众跟蔡伦,都得到了重用。

但郑众醉心于权力,讨了个大长秋。这是主管后宫(没写错)的职务。 对于东汉而言,其重要性更胜太子太傅。

蔡伦则加挂尚方令,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器物。这职务的年俸,也不过就跟小黄门一样是六百石。但蔡伦很喜欢。

永元九年,蔡伦更受命「监作祕剑及诸器械」。在蔡伦的监管下,这些东西无一不是做工精细,坚固耐用,堪为后世典范。

这只是蔡伦工艺之路的开始。真正的高潮,当然是他制造了「蔡侯纸」。

原本,中国人当时主要是使用竹简来写字记录。有少数会用缣帛。用来写字的缣帛,就被称为「纸」。缣帛昂贵,竹简笨重,蔡伦一直想要做出改变。

历史解密:造纸术是起自东汉蔡伦,还是更早时期的发明?

于是,「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光这样看鬼才知道蔡伦怎么造纸的。不过我们稍微仔细一点,说真的是个人都应该发现。

树肤、麻头,是植物原料。敝布、鱼网,分明就是成品啊?推测上是这样的,蔡伦应该试过多种原料,其中不知道哪种树的皮跟麻,是比较好的材质。

问题是,当时洛阳附近,要得到「苎麻」是不容易的。这是南方植物,如果蔡伦不是掌管皇宫器械府藏,只怕也不容易接触到。

就好像人类发现黄金是良导体,但是用黄金当电线?不如一枪打死我。所以,蔡伦决定加入一些「垃圾」来摊平成本。不然纸再好,要是比原来的还贵,那就没有意义了。

今天,我们知道,中国在至少西汉以前,就有造纸的技术。所以也有人相信,蔡伦只是改良原料而已。改变原料,制程当然也要跟着调整啊。A树皮可以煮六小时,要四小时晒干,B树皮难道也一样?

后来传下来的蔡伦造纸术,要经过三十六道工序,跟七十二个小工序。每一次改变原料,调整比例,都是精力。都是时间。

而保守估计,蔡伦投入造纸事业,直到完成上缴,花了八年的光阴。这种真的是科学家精神,非常人所能及。

当然啦,中常侍尚方令蔡伦的研究经费,应该是不怎么缺的。没想到,蔡伦一上缴,汉和帝就过世了。

即位的邓太后,还是嘉奖了一下蔡伦,封给他位在汉中一带的龙亭,是为龙亭侯。稍微说一下,龙亭侯跟关羽的汉寿亭侯可能不一样。

关羽是封地为汉寿的亭侯。但蔡伦的龙亭是「国」。虽然只有三百户,但国即县侯。所以,蔡伦所造的纸,才被称为「蔡侯纸」。

不过,蔡伦上缴到封侯,中间大约隔了近两年。很显然,在一岁皇帝汉殇帝期间,这玩意并没有得到任何推广。

汉殇帝三个多月大就即位,八个月后就过世。邓太后找来了当年被废的庆太子之子「刘祜」继任,是为汉安帝。

这要说明一下,原文为:「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后为长乐太仆。四年,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汉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元初,是汉安帝的第二个年号,距离蔡伦献纸,其实是八年。

但刘珍等人入东观,安帝年表上,却是第一个年号,永初四年的事。所以,蔡伦封侯,我想应该是永初元年。

皇帝换得勤,年号也一直改,又改得大同小异,应该是写错了。以下就以蔡伦于永初元年封侯继续了。

这时候,当然不只蔡伦。他的宦官好伙伴郑众也一并受邓太后封侯。蔡伦跟郑众只是同为宦官,并为皇帝办事。士人仇视他们,是一起的。但事实上蔡伦跟郑众并没有来往。

蔡伦本身也算是士人出身,但却也被讨厌。却说邓后名绥,她并不是窦太后选出的皇后。

事实上,窦太后在和帝永元四年后,便即失势。汉和帝自己选了阴家的女儿为后。而邓后,则是阴后所选出的继承者。

邓绥入宫不久,窦太后便即过世。当时后宫爆出了一场风波,乃是有人举报汉和帝真正的出身由来。

汉和帝的生母,实为梁贵人,而非窦后。邓绥这时候,很可能也知道了窦后的另一个祕密:诬陷宋贵人母子。

因为,当朝廷决定迎宋贵人之孙回朝为帝的同时,邓太后下令封蔡伦为侯,并卸原任,改为长乐宫,太后太仆。

她把同样知道当时情况的蔡伦,留在了身边。蔡伦若是留在皇帝身边,保不定就成为汉安帝翻脸的动机。

对邓太后来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然而,三年后,汉安帝元服。邓太后仍掌大权,汉安帝仅仅是跟太后索要了正直认真的老宦蔡伦,去东观监督书籍的重新编写整理。

接下来十年,东汉在邓太后的治理下,慢慢从天灾中恢复了元气。

永宁二年,太后驾崩。一场风暴再起。先是汉安帝乳母上告,邓氏曾有意废帝。汉安帝大怒,诛除邓氏一族。

接下来顺藤摸瓜,摸出了当年祖母被窦后诬陷一事。相关人等,早已仙去。只留老龙亭侯蔡伦而已。

历史解密:造纸术是起自东汉蔡伦,还是更早时期的发明?

汉安帝派了使者,叫蔡伦自己去廷尉那边自首接受调查。 那可不像现代单纯就是去配合调查,实际的意思就是「你去坐牢吧」。

老蔡伦一生正直,自认从未玩忽职守,更没有做过对不起国家的事。收到命令的蔡伦沐浴更衣,正衣冠,饮药,自尽了。

但汉安帝并没有就这样放过,仍是废除了蔡伦的封国。

其实,《后汉书》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范晔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用了类似陈寿的手法。

本传隐恶扬善,他处再写恶评。既然是陈寿那套,何以特别?陈寿所描述的三国时代,以军功为先,私德与政治面较少。

但《后汉书》的东汉,却有很多这些方面。那个感觉比较像司马迁在写韩安国:这人各种棒,只是有点贪财。

撇开蔡伦工艺大师的身分,其实他是权倾一时的划时代宦官。如果说郑众代表了皇帝跟宦官在东汉的首次结盟。

那么,蔡伦代表的就是外戚跟宦官的第一次携手合作。绝妙之处在于,宦官跟两边的合作,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

蔡伦虽然帮了窦后一把,但他的心中,只有国家跟百姓。不论合作对象是汉章帝,窦皇后,汉和帝,邓太后。

对蔡伦而言,都是一样的。说真的,把持朝政,不管有带把没带把,做出的好事坏事,也差不多就都是那些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