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她生了民国旷世才女,林徽因却说:我宁可母亲从没生过我

作者:小不说情感

“我知道自己其实是个幸福而走运的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战争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创伤,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点残痕重现,就会让我陷入过去的厄运之中。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地狱,这搞得我筋疲力尽并深受伤害,到我临上床时真恨不得去死或从来没有出生在这么个家庭过。”

她生了民国旷世才女,林徽因却说:我宁可母亲从没生过我

这是林徽因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描述,总结一句话就是:悲催。

比起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才华以及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更令人关注的是她感情方面的经历,她的几段感情经历世人皆知。世人都知她在感情方面的取舍理智而果断,知道她智慧而通透,善良而隐忍。她感情方面的选择跟她童年的经历、母亲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母亲受冷落,撒气林徽因

林徽因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父母指腹为婚,与林徽因的父亲没有什么感情,因病早逝,没留一儿半女。

她生了民国旷世才女,林徽因却说:我宁可母亲从没生过我

林徽因的母亲出生在小作坊家,家境殷实。在家中老幺,难免有些任性,性格还有些急躁,不善持家,不喜女红,不爱读书,不精书画。

在书香门第的林家,林徽因的奶奶是大家闺秀,女红、书画样样精通,林徽因的姑姑也是饱读诗书、有见解的进步女子,这样恰恰映衬出林徽因母亲的拙与旧。

林徽因的母亲嫁入林家,林家最主要就是希望她能为林家开枝散业。林徽因的母亲也算争气,生了一男二女,只是命运不济,只有林徽因活了下来。其中唯一的一个男孩还是因为林徽因母亲一只脚被门槛绊住了,失手将他摔出去后,孩子就这样没了。

她生了民国旷世才女,林徽因却说:我宁可母亲从没生过我

或许因为林徽因的母亲摔死亲生儿子,注重子嗣的林徽因父亲迁怒于她,本就不善讨人喜欢的林徽因母亲,在这个家中更不受人待见了。有人说,林徽因小说《绣绣》中描写的就是她童年的生活状态。

林徽因在短篇小说《绣绣》这样写道:有个女孩叫绣绣11岁,绣绣的父亲很有钱,他另有女眷,住在别处。绣绣的母亲生了6个孩子,只有绣绣活了下来。母女被父亲安置在亲戚的两间小屋里,好像被遗忘了似的。这跟林徽因的家境颇有此相似。

书中这样描写了这样一个细节,绣绣被母亲打发到父亲那里要些钱,绣绣要走的时候,父亲打开抽屉问姨娘说,有什么好玩的玩艺给绣绣?姨娘不搭话,绣绣怕姨娘不开心,就赶紧说,她什么都不要不要。绣绣的父亲听见后很生气地把抽屉关上,父亲把钱交给绣绣,并让绣绣告诉母亲,有病就去医,自己乱吃药,明日吃死了他不管。

她生了民国旷世才女,林徽因却说:我宁可母亲从没生过我

短短的几句话,将绣绣的无助与伤心描写得淋漓尽致疼,绣绣想恨自己父亲的无情但恨不起来,想恨母亲的无用,也恨不起来。这点像极了童年的林徽因,林徽因童年最悲哀的地方还并不是夹在父母之间的为难,而是面对满腹哀怨无处可倾诉的母亲,总是把怨恨发泄在她的身上。后来,林徽因说:

“我宁可母亲从未生过我!”

二、放弃徐志摩

林徽因的母亲是愚昧、守旧的,而林徽因的父亲林觉民却是公认的“治世之能臣”,事业上颇有建树。林觉民发现了林徽因的天赋,为了丰富她的知识与开阔她的眼界,到欧洲开展外交事务时带着林徽因。

她生了民国旷世才女,林徽因却说:我宁可母亲从没生过我

就在这个时候,林徽因在英国遇到了徐志摩。林徽因爱得不顾一切,徐志摩执意要跟原配张幼仪离婚。当林徽因看到了身上怀着二胎无助的张幼仪时,她仿佛看到了童年时的自己和母亲,看到了被姨娘霸占的父亲从此不再正眼看一眼她的母亲,也看到了由于自己的出现,张幼仪将成为第二个像母亲那样的女人,而张幼仪的孩子就是童年的自己。

童年的辛酸让林徽因感到痛苦,也唤醒了她的良知。她离开了徐志摩,从英国回到了国内。后来徐志摩还是离婚了,这也让林徽因对张幼仪感到终身愧疚,一方面是林徽因的善良,另一方面是林徽因终身都没能从童年的阴郁中走出来。

三、至死牵挂母亲

在父亲过世后,林徽因的母亲就一直跟着林徽因生活。林徽因在临终之前将母亲托付给梁思成,并且还为梁思成担心,怕母亲这样的性格给他造成困扰。

林徽因的母亲在家庭中受到丈夫的冷落,心态扭曲,对于履行母亲的职责方面是不称职的,这也造就了林徽因的早熟,造成了心理上的错位,林徽因承受了母亲的负能量,承担了照顾母亲的责任。

她生了民国旷世才女,林徽因却说:我宁可母亲从没生过我

心理学家贝勒说:

“一个人产生了负面情绪,如果不将其向外释放的话,这样负面能量就会转过来攻击自己。”

林徽因在家庭中的创伤永远都得不到痊愈,母亲的存在就等于不断提醒她童年的不愉快,童年家庭的斗争也就成了林徽因一辈子的梦魇。爱恨之间,最是痛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