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南通人,或者到过南通,那么你对这个人一定不会陌生。
南通的近代工业化化始于他在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这个人叫张謇(jiǎn)。

南通的近代工业化开端
中日甲午战争后,张謇受民族危机刺激,
在南通探索地方工业自治,发展近代工业。
张謇从创办的大生纱厂为起始,逐步涉足教育、垦牧、机器制造、船舶交通等诸多领域,到20世纪20年代,已在南通建成了一个包含油厂、面粉公司、肥皂厂、纸厂、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的资本集团,大生资本集团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
在此之前,南通是长江以北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小城镇,当地经济结构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占主导,几无工业痕迹。
张謇的改造让南通形成了一个以棉纺织业为主业,囊括轻重工农的地方工业体系,南通逐渐向一个近代规模的资本主义城市过渡。
张謇和的他的产业崛起,让南通和张謇在国内的影响力跃升。
当时普遍流传”“国内有事,通电必请张季直署名;实业界有事,必请南通领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南通在国内实业界的地位的。
直到现今,每当有学者和专家注意力落到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上,人们总会回想起张謇和他的南通。
新中国工业起步之时,毛主席曾说,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的选择:大生纱厂
张謇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状元,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读书人。
在当时的中国,士农工商,传统士大夫居四民之首。
状元出身却要屈身于被视为末流的工商业,这一点放在当时也是不可想象的。
时代使然
张謇是1895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正值新旧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正发生激烈巨变。“风云变幻,殆如百岁”,中国大地被维新变法、庚子国变、君主立宪和共和革命等事件轮番冲洗,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风雨飘摇。
时代使然,举国上下震恐若狂,新局势使旧土壤里萌生出了新人物和新事业。
中国第一代实业家创办企业,除了对利润的追逐,更重要的是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反抗列强经济入侵的宏愿。
个人觉醒
在创办大生纱厂的前一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条约放开了外资在华设厂的诸多限制。张謇闻之,在日记中悲愤不已:“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列强经济侵略
中国劳动力众多,农业是最主要的产业,在江南一带,织布成了许多家庭副业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一个农妇每织一匹布,需要3~4个劳动力纺纱才能供应上。在西方工业化大生产之前,我们普遍采用手工的土纱作为生产资料。然而西方工业化浪潮之后,其机器生产的棉纱价格低,色泽、韧性和品相都较土纱更好,不易断头,很快被织户所接受,并占领了绝大多数市场。
经济史学者严中平统计过,1871-1873年,中国从外洋进口的棉布价值约3200万元,棉纱37791担,过了20年,到1891-1893年,进口棉布价值增加到了4491万元,棉纱涨到了704877担。20年里,外洋的棉布进口量增长仅三成左右,但棉纱进口量却增加了近20倍。
因此在南通选择设立纱厂具有反经济侵略的对抗意识,解答了为何是先创办纱厂而不是其他。
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得名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反映了张謇对工业的认知。在张謇看来,近代工业是“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有强烈的与列强争利、保护国内市场的倾向,希望发展机器生产,改变国家命运,繁荣经济,泽被地方。
为什么是南通?
首先,南通是张謇的故乡(大本营)。
其次,南通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具备的客观条件。
1.南通是产棉区(原材料基地)
当地县志记载,从明代天启(1621-1627年)年间开始,地方官就鼓励农民种植棉花,当地产的棉花有“沙花”之称,到20世纪初,通州(今南通)、崇明、海门三地上市棉花约40万包。
2.南通棉纺织业发达,其产品畅销关外。
当时,清朝加大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大量移民涌入东北。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普通劳动者更需要耐消耗的棉织品。南通生产的耐磨土布裁制的衣服,能满足中下层民众的日常需求,因而畅销关外。
消费端传导需求端,南通家庭土布手工作坊对棉纱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大生纱厂一开始面向正是农村商品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资料市场。
因为靠近棉花产地和棉纱的消费者中小织户,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输运成本。
3.税收
在晚清办厂,地方政府要征收不少苛捐杂税。比如,从口岸城市到非口岸区域有额外税收,纱品从上海的口岸运到其他省份,需要交5%的捐税。
南通与上海之间的物理距离不到三百里,这是一个非常微妙又恰到好处的距离。一方面两地的经济联系通过长江,往来便捷;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南通的相对独立性和安全性。
张謇虽有功名在身,但并未有实职。
其在南通的探索是一种从边缘地带的创新,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下向上性,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本独立开展近代工业化运动的开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