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秋二九五(五)郑庄公周桓王闹掰,陈桓公郑庄公联姻

作者:赵王ZW

转过年来四月,也就是公元前718年4月,卫桓公正式下葬。郑国趁着这个时机,出兵侵袭卫国城郊,以报上一年宋卫陈蔡联军包围郑国东门五日之仇。至此,由东门之役引起的卫国、宋国和郑国之间彼此互为报复的拉锯战,正式打开了帷幕。

此时卫宣公初立,就受到卫国的死对头郑国的军事打击,当然要予以反击。于是卫宣公出动与郑国近邻的南燕军队伐郑,结果出师不利,不但没能给郑军以反击反而被郑军前后夹击给打败了。

东门之役,虽然起于卫国州吁之意,但领头的毕竟是宋殇公。所以,郑庄公一直想报复宋殇公。机会很快就来了。就在郑国击败卫国后不久,邾国公就请求郑庄公出兵伐宋,目的是报复宋国占了邾国田地之恨。这送上门的好由头,郑庄公岂有不要之理?于是郑庄公再次动用王师,用周天子的军队去讨伐宋国。这一次伐宋进行得很顺利,王师竟然一路攻入了宋国的外城,宋国危矣!

还记得宋国和鲁国在公元前722年,也就是四年前结过盟吗?当此危急存亡之际,宋殇公立刻派人去鲁国向鲁隐公请求救援。鲁隐公一直关注着国际形势,对宋、郑两国的战争进展,情报也是很及时的,他听说郑国出动的王师已经进入宋国的外城了,鲁隐公是想要派兵支援的;可是当鲁隐公问起宋殇公派来的使者时,使者却说王师还没有进入宋国的外城。听了使者的话,这下鲁隐公不干了,大怒——事态不紧急,就想随便动用我的军队,想啥呢?又不是有社稷覆亡的危险,当我是谁?呼之即来吗?就算结盟,也不是这个玩法啊!鲁隐公就此彻底断了派兵去支援宋殇公的念头。

我想,鲁隐公的消息应该是准确的。宋国使者从宋国出发时,或许两军尚处于胶着状态,王师或当确实还没有进入宋国外城,但宋殇公当时为了保险起见,就派使者出发动身前往鲁国求援了。而使者从宋国到鲁国,路上是需要时间的。很可能就在他赶路的时候,郑国的王师攻入了宋国的外城。而鲁隐公的消息通路十分灵通,所以王师入宋外城的消息先宋国使者一步,已经传入鲁隐公耳中;反倒是一心赶路的宋国使者,却对战事的进展一无所知,所以在鲁隐公问起宋国的情形时,他便据其离开时的所知,对鲁隐公“如实相告”,因而惹怒了鲁隐公,最后闹了个不欢而散。

尽管鲁国没有派兵去救援宋国,但郑庄公这一次的王师伐宋之举,也就止于入宋外城而结束了。

同年冬,宋国为报郑国入其外城之仇,出兵包围郑国的长葛。这一次,宋国很有耐心,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在第二年的冬天,将郑国的长葛变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当然那已经是公元前717年的事了。

东门之役,除了宋国和卫国外,出兵的还有陈国和蔡国。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发兵侵陈,虏获甚丰。这年冬天,郑庄公前往京师洛邑朝见周桓王(姬林)。

这是郑庄公第一次朝见周桓王。还记得我在前文讲过周郑交恶之事吧。周平王死后,因为国政的归属问题,郑庄公派大夫祭仲把周的庄稼给收了。打从那时起到公元前717年,周桓王已经即位差不多四年了,郑庄公作为周朝廷的左卿,却始终没有去朝见过他。这一年的冬天,郑庄公终于动身前往洛邑,展开了破冰行动。

郑庄公有心和周桓王握手言和,哪承想周桓王心里却始终记着四年前郑庄公派人把他的庄稼给收了这事呢。见到郑庄公后,周桓王故意不给郑庄公好脸看,也不以应有的礼制对待他。周公黑肩(周初的周公和召公受封后,嫡子世袭君位,次子世守王畿内的采地,在周王朝内为官,并继续以周公、召公为号。此时的周公黑肩谥“桓”,所以《左传》中称其为周桓公。不要和周桓王搞混)见周桓王意气用事,就劝周桓王说,当年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从那时起,就一直依赖晋、郑两国;如今善待郑庄公犹恐不及,怎么好不以礼待他呢?这样下去,郑庄公以后很可能就不来朝觐你了。话都是好话,无奈周桓王对郑庄公怨气深重,根本听不进周公黑肩的劝。

宋、卫、陈、蔡四国,都是郑国的邻国。今天,我们常说睦邻友好,但事实上,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生活中家庭与家庭之间,邻与邻之间的关系通常不会太好。

以陈国和郑国为例,在郑国找陈国报东门之仇以前,郑庄公曾经主动和陈国修好,但遭到了陈桓公的拒绝。不管郑庄公是出于什么目的要和陈桓公讲和,左右不了陈桓公有他自己的想法。当时陈国的公子佗还苦口婆心地劝陈桓公要“亲仁、善邻”,接受郑庄公的善意;可是陈桓公却觉得郑国不足不虑,宋国和卫国才是大患(看见没,在陈桓公心里,他的盟友才是他的隐患),没有听从公子佗的劝谏。所以,当郑国出兵侵陈,大有收获后,当时的君子批评陈桓公,说他不分善恶,不能及时遏制坏人坏事蔓延的势头,治国理政抓不住重点,可以说善人、善政、善事这三样他一样不占,还说他一味助长恶人恶事却不知悔改,总有一天会自招祸患。

就这样,陈国又坚持了一年,转过年来也就是公元前716年,才和郑国讲和。陈桓公派公子佗前往郑国,与郑国举行结盟仪式。古人结盟有一个歃血的仪式,可就在陈国与郑国搞这个歃血的仪式时,却出了一个不小的插曲。

所谓歃血,要现场杀牛,割破牛的左耳取其血,将牛血盛于玉敦(一种器皿,早期盛放食物,后来发展成为礼器)之中,然后结盟的参与者分别微饮牛血。这个仪式可以说是古人在结盟仪式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可就在郑、陈两国结盟的歃血仪式上,在临歃之前,代表陈桓公前来参加结盟仪式的陈国的公子佗却好像被什么附了身一样,到了饮血的时候竟然忘记了这个环节——血接了,没喝。这事在当时怎么说怎么解释怎么找借口都说不去,所以,通过这件事,郑国大夫洩驾预言,公子佗对待结盟仪式不郑重,他日必将不免于祸。

关于这一眯,郑国大夫良佐也有相似的看法。郑陈两国此次结盟,互派了使臣到对方国家举行结盟仪式。陈国方面,派出了公子佗前去郑国参加由郑国方面主持的仪式,而郑国方面则是派出了大夫良佐前往陈国参加由陈国方面主持的仪式。见微知著,良佐通过自己在郑国的,产生了和洩驾差不多的想法,他也感到陈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预判陈国不久将人发生动乱。

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春秋时代的历史,大多来源于《左传》的记载。《左传》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借各个人物之口,预言某个国家或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关于这一点,我们少说些什么唯心主义历史观所致这样的话,多从现实角度切入作思考——大凡能在史书中出现的人,都是最接近权力核心的人物,他们往往见识不凡,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在很多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嗅到不同寻常的气息、或者说是观察到不同寻常的蛛丝马迹,从而据之作出属于他们个人的预测或判断。当然,由于《左传》中只记载了那些后来被证实了的预测,搞因此就显得有些神乎其神,仿佛给一些人开了上帝视角一样,而实际上这些后来应验的预测,也不过是另一种生存者偏差罢了。

其实,生活在今时今日这个时代的我们当中,一定也有相当数量的有识之士,具备这种向前看的眼光。这源于他们的地位和见识,这两者几乎缺一不可。见识,基本就是信息的获取能力。所以,在当今世界,越是地位高、能接触到更多信息的人,越能比我们普通人提前看到未来的多种可能形态。比如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他们应该大体知道二三十年后、甚至四五十年后世界的样子;而那些在某个科技领域做到顶尖的人,则能大概知道未来十几二十年该学科及学科现实应用后的世界的样子。举例来说的话,比尔盖茨多年来说过很多预言,而且有人统计过,他的预言的准确率高达86%。这真的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你能人生达到他的高度,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顶尖的人物,有机会接触这个世界信息的金字塔,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准确率超高的大预言家。

让我们还是言归正传,说回陈国和郑国的这一次结盟。陈郑的此次结盟,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陈桓公和郑庄公定下了儿女之约,陈桓公决定把女儿嫁给此时正在周王朝做人质的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前文我们在讲到州吁时说过,陈桓公此时正得周王之宠,估计他在京师应该是见过郑庄公送去京师入质的宝贝儿子了。

大家注意,陈桓公此前是没有把郑国特别放在眼里的,在他心目中,郑国还比不上宋国和卫国对他的威胁大。这个小细节也表明,在春秋的这个时期,陈国的实力不俗,与郑、宋、卫三国至少是不相上下的。诸侯之间的关系虽然正在打破和重组,但是还没有出现可以号令诸侯的霸主。诸侯之间彼此牵制多于彼此的合作,因为势均力敌,所以形成了平衡。

所以,在这一年,郑国不但和陈国恢复了和平,同时也和宋国恢复了和平,两国同样讲和,并在宿地结盟。

可是,宋国竟然和郑国结了盟,这是鲁隐公万万没有想到的。当日,郑军攻入宋国外城,宋殇公派使者来向他鲁隐公求救,可是鲁隐公却没能及时施以援手,想到这一层,鲁隐公担心宋殇公会和他翻旧账。怎么办?鲁隐公脑子飞快地动了起来。有了,当日宋国占了邾国的田地,邾国公去求郑庄公出兵伐宋,然后宋国就派了使者来向鲁隐公求援——这事说到底全怪邾国啊,于是把气都撒在邾国公身上,出于对宋殇公的忌惮,鲁隐公决定出兵伐邾,对外则声称是替宋殇公讨伐邾国,想要借讨伐邾国讨好宋殇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