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阿来到莫言从迟子建到刘震云:他们是作家,也是中国大地的孩子

作者:方塘书社
从阿来到莫言从迟子建到刘震云:他们是作家,也是中国大地的孩子

文丨袁媛(方塘传媒编辑传播中心编辑)

2016年夏,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率团队历时两年,从北方到南方,从高原到平原,跟随六位作家——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回到他们的故乡,通过回忆他们的童年故事和创作历程,用纪录片的形式让观众看到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揭开他们创作的秘密。

毫无疑问,他们是作家,但也是出生于中国大地的孩子,他们生活于脚下的这片土地,成长于他们笔下的乡村,他们以故乡为载体将自己的写作观念和对待生命与自然的态度一一展露于笔尖,而我们作为读者,尽可享受他们作品中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

故乡是起点,亦是终点。它或许是你年少时奋不顾身想要逃离的地方,也可能是你年老时想回却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当你终有一天回过头时,你会发现,那些乡土记忆、时代烙印、成长历程都是永远无法磨灭的,也是你始终无法逃避的。

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故乡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以及精神文化的塑造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为大众了解历史、理解现实提供重要的参考。如此看来,这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十分值得一观。

一、六个故乡放在一起,象征了中国文学的面貌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导演张同道认为,这六位作家大多生长于乡村,这也是故乡最初、最原始的内涵,并且,这六位当代顶尖作家的故乡,拥有不同的地理形貌与文化背景,组合起来基本象征了中国文学的面貌。

众所周知,故乡隐藏着每个人的童年回忆、成长记忆。对于这六位作家而言,故乡既是他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的文学梦想生根发芽的地方。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暗含着家乡的影子,他们致力于通过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故乡以新的呈现方式展示给大众欣赏,仿佛那些乡村场景跃然于纸上。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故乡在远方,也在每个人的心头”。那么,于作家而言,故乡是什么?

从阿来到莫言从迟子建到刘震云:他们是作家,也是中国大地的孩子

贾平凹说,“故乡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个故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字面上的故乡。”贾平凹出生在陕西商州,他对于自己的故乡可谓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片土地滋养了他,也成就了他,而恨是因为,故乡的贫困使得小的时候吃不饱肚子。上中学的时候,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贾平凹结束了学习,而父亲也被打成了反革命份子,在那个注重政治成分的年代,他的家庭生活可谓是一波三折。

由于当时兴修水利工程,工地上需要一个写字宣传的,于是贾平凹做了这份工作。幸运的是,工作没多久高考恢复了,贾平凹凭借着他的文学才情顺利考取了西北大学,也真正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对于贾平凹来说,他的写作根据地就是商州故乡,因此,贾平凹的文字创作大多都是描写社会基层的生活状态、家乡的时代精神以及浓厚的西北风情,深刻的描写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

阿来说,“当我们日渐扩大的时候,我就会把故乡放大,我现在可以说,整个川西北高原,我都把它看作是我的故乡。”阿来生于四川省阿坝州,他的作品里总是离不开对于宗教的描写以及他的乡土情怀。通过纪录片我们发现,阿来总是喜欢用镜头去记录大自然的生命,感悟人与自然的本真面貌。

从阿来到莫言从迟子建到刘震云:他们是作家,也是中国大地的孩子

阿来的乡土叙事主要是通过现代化视角来审视乡土空间,揭示乡土世界和乡土生活者在现代化历史中的命运,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书写提供从现代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去认识藏传佛教的生态理念,体现他对藏族历史文化的思考。

迟子建说,“炊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在告诉我,北极村的女儿回来了。”迟子建的生活并不算完满,由于丈夫的突然离世,在那段时期,状态陷入了低谷,但是她将这股力量化作文字的动力,写下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从阿来到莫言从迟子建到刘震云:他们是作家,也是中国大地的孩子

她在开篇写道,“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人难免会遭遇生命不可承受之痛,如何排解,这是一道人生课题。于是,经历过生离死别的迟子建对世事更加淡然,所以,即使身处大雪飘零的北国天地,也难以掩盖她对生命热情的追逐,依旧可以用一番乡土风情洗涤心中的痛苦与悲哀。

毕飞宇说,“我相信,只要我在这个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看作是我的故乡。”由于毕飞宇的父亲是领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笔尖所书写的乡村生活故事即使处在虚拟的世界里,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的文学的故乡。

从阿来到莫言从迟子建到刘震云:他们是作家,也是中国大地的孩子

毕飞宇的小说主要分为两大类,对历史的重新解构和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层逼视。他对历史总是有着特别的情结,不过,在他的眼中,“历史”并不具有真实的历史意义,“历史”是可疑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并且,通过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与拆解,制造出一个又一个虚幻的历史故事,追寻着人类生存的本质与真相,表现出人类生存的悲剧。

刘震云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被遗忘的角落,恰恰是这些被遗忘的角落,藏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在刘震云的小说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都与故乡有关,《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三部“故乡”系列,对于刘震云来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情感的触发点。

从阿来到莫言从迟子建到刘震云:他们是作家,也是中国大地的孩子

“故乡”常常根深蒂固在作家的记忆里,可以说,“故乡”的整体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存状态影响了一个作家的创作内容、叙事方式和价值观念。比如在刘震云的作品中经常被提及的“河南延津县”,这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滋养着他文学开始的地方,是其文学的故乡。

莫言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你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莫言的故乡高密,秋天是望不到边的高粱地,夏天到处都是青纱帐,冬天是漫漫的荒原,这片土地造就了莫言文学的诞生。

从阿来到莫言从迟子建到刘震云:他们是作家,也是中国大地的孩子

跟随纪录片的镜头,我们发现,最初,莫言故乡老屋的墙壁贴满了各种报纸,而莫言最早的阅读也是从这个墙壁开始的。莫言的作品通常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中,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总是贯穿始终。曾经,他也想尽快逃离乡村,觉得越远越好,多年后,他发现,乡村才是他文学发展的起点,是小说故事中最主要的素材库。

总之,故乡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沃土、极具想象的空间以及大自然所带来的不加修饰的美学,于是,他们将故乡的风景、人物、习俗、语言、生活习惯、历史印记等等处处展现在文学创作中,而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感受到了关于故乡的情结。

二、故乡与文学,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

往往在文学的世界里,总归逃不开对于故乡的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一份对于遥远故乡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表达了一个久在异乡的人遇到故乡友人时的欣喜,“门前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这是一份离乡哀愁。因此,从古至今,每个作家在文学上的成功,都离不开特定的成长环境——故乡。

从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都试图从家乡出发走到大城市,但是,很快就被裹挟进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中,于是,他们又想要返回乡村寻找属于自己的乡土记忆以及祖辈生活的印记,毕竟,他们的创作根基始终都在故乡。

故乡总是充满着温情,当你离开时,它欢送你,当你回来时,它欣欣然的迎接你。曾经,故乡的那些小路、田埂、乡音、果实、房屋、旧知等等,它们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每翻开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一个熟悉的故事,无关时间长短,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终归都是岁月留给你的记忆。

好的文字输出,往往源于生活,虚无缥缈的东西往往不会长久。当作家把自身的思想、语言和观念深深植根于故乡的泥土中时,这片土地总是会赋予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故乡的山水也会给他们的精神世界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笔下的故事自然而然的就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和无尽的感染力。

贾平凹翻越秦岭,在乡间行走挖掘素材,阿来在海拔四千米的地区拍摄花草植被,迟子建在北极村的雪地里寻找动物的足迹,毕飞宇在苏北水乡间寻找儿时记忆不多的故乡,刘震云在一间老屋前回想自己的儿时点滴,莫言从老屋墙壁上的报纸开始,不断的在向我们诉说着属于山东高密的故事。

从阿来到莫言从迟子建到刘震云:他们是作家,也是中国大地的孩子

或许,他们的故乡在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也不安稳,有的只是贫穷、荒凉与闭塞,正是这些孕育了他们对于文学的情愫,他们希望通过笔下的文字道出心中的种种,而这也促使着他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持续热爱、始终追逐,为读者贡献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著作,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地位。

故乡与文学的紧密结合,总是会迸发出一股强劲的力量。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说,故乡是开始,也是结束,当然,文学的故乡并不仅仅限于地域,它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的依托。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他们将文学的种子撒在故乡这片土地上时,也意味着,将来离开故乡之时,也是文学的灵魂终结在此地之时。

故乡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坐标,文字焕发了这片故土固有的味道,文学与故乡从来都不遥远。《文学的故乡》这部纪录片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画面,仅仅通过干净纯粹的镜头和朴实无华的语言,夹杂着亲切的乡音,带领观众走进这些作家的故乡,领略属于作家的乡土情怀,寻找他们作品中的文字印记。

曾经,总觉得乡土中国的味道会封存于老一辈作家存在的时代,但是,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着我们民族很多的传统文化,所以,我始终希望这类文学作品的力量,有人可以将其延续下去,植根于中国大地,同时,丰富世界文学的版图。

(注:以上配图来自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视频截图)

推荐影片

影名:《文学的故乡》

导演: 张同道

类型:纪录片

首播时间:2018年6月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版图的重要风景,像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刘震云的《延津》、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毕飞宇的《苏北水乡》。这些文学风景植根于中国大地,吸取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丰富了世界文学的版图。

从2016年夏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率团队历时两年,跟踪拍摄了6位作家回到故乡,呈现出6部同名作品:分别为《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上下集)。镜头聚焦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毕飞宇的苏北水乡、刘震云的延津,还原作家们的童年往事、青春岁月,以及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