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叔父公开反对,最后他把叔父说的心服口服

作者:风雪赫连城

赵武灵王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95年,是赵国的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从一个小国成为可以与秦国相匹敌的强国。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叔父公开反对,最后他把叔父说的心服口服

赵武灵王剧照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打算灭掉中山国。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领土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大患。虽然中山国实力不如赵国,但一直受到齐、燕等大国的帮助,因此赵武灵王的一系列进攻并不顺利。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赵武灵王打算换一种方式针对中山国。

当时赵国的主要威胁除了秦、魏等国外,就是北方三胡。三胡指的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他们擅长骑兵作战,赵国在他们身上吃了不少苦头。有感于此,赵武灵王决定向三胡学习,培养一支骑兵精锐,并号召国人开始着胡服。

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资治通鉴》

赵武灵王敏锐地意识到推行“胡服骑射”会遭到朝野的前列反对,但为了富国强兵,毅然决然的决定执行这项改革,先带头穿着胡服。放在今天,向其他民族学习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在古代不是这样。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叔父公开反对,最后他把叔父说的心服口服

华夷之辨

古代一直有“华夷之辨”的说法,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在文化上充满优越感,认为周围的游牧民族“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这种愚昧落后的思想一直到清朝还存在,当国门被洞口,一些进步人士准备推行“洋务运动”时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所以,当赵武灵王决定向三胡学习时,马上遭到了臣民的一致反对。在赵国国民看来,三胡是落后和野蛮的,向他们学习就是自取其辱。

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得知他要推行“胡服骑射”时,也推病不上早朝,改革一时难以进行下去。赵武灵王认识到要想说服国民,必须先说服自己的叔父,于是亲自上门说服公子成。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叔父公开反对,最后他把叔父说的心服口服

赵国处境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资治通鉴》

赵武灵王先向叔父点明赵国的处境,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简直就是一个四战之地。赵国的心腹大患中山国也经常仰仗齐国的力量,侵略赵国,甚至引水围鄗城,如果不是祖先保佑,鄗城差一点就失守了。随后,赵武灵王又提出解决赵国艰难处境的对策,即学习胡人的服饰,训练骑兵。而公子成一味遵循礼乐,不愿意改变服饰,这是忘了鄗城的奇耻大辱啊。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叔父公开反对,最后他把叔父说的心服口服

胡服骑射

在赵武灵王的一番说辞下,公子成第二天主动穿着胡服来上早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并开始训练骑兵。在此之前,各国已经有车骑的兵种,但骑兵只是作为附属配合步兵作战,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骑兵逐渐成为独立的兵种。

赵国通过胡服骑射逐渐强盛起来,从公元305年开始,赵国先后大败林胡、楼烦二族,赵国的疆土不断扩大。公元前296年,赵国吞并中山国,终于报了鄗城之辱。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叔父公开反对,最后他把叔父说的心服口服

每次读《资治通鉴》的时候我都会感叹,历史其实就是不断地轮回,2000多年前赵国面临内忧外患,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能摒弃成见,向夷狄学习,从此赵国走上强盛之路;而在100多年前,晚清也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局面,但愚昧的统治者不肯进行变法改革,导致维新运动进行了百日就宣告破产。如果慈禧太后看过《资治通鉴》,并能向赵武灵王学习,清朝未必没有强盛的希望。

对于国家是这样,对于个人也是如此。我们常说“穷则思变”,当个人陷入前后两难的局面时,不妨向赵武灵王学习,换一种思路,说不定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叔父公开反对,最后他把叔父说的心服口服

《资治通鉴》一般被看作“帝王书”,史学家胡三省曾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现在已经没有帝王,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资治通鉴》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资治通鉴》不仅能帮我们知悉过去,也可以鉴古知今,吸取古人教训少走弯路,甚至能找到历史规律,推测未来。当然我们也可以学习古人高洁的品德,超越世俗的智慧。

这套《资治通鉴》丛书一共四大本,印刷精美、质量上乘,绝不是盗版书可以比拟的。考虑到现在的读者阅读古文会有困难,全书搭配有译文方便读者理解。这四本书原价368元,现在正值双十一,仅需98元,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入手吧!

【融图文化】精装四册资治通鉴白话文版中国古代史书 国学经典 ¥98 购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