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布鲁克林有棵树》:家庭的力量是托举孩子飞翔的翅膀

作者:悦儿育儿
《布鲁克林有棵树》:家庭的力量是托举孩子飞翔的翅膀

文|悦儿育儿

贝蒂.史密斯: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一部自传小说。讲述的是生活在布鲁克林贫民区的小女孩弗兰西,在面对家境的贫困,同学的歧视和社会的不公,她始终像那棵生活在水泥中的“天堂树”一样,奋力生长,坚韧不屈的去承受着生活给予的各种洗礼,她有着敏感细腻的心思,爱好观察和想象,她用知识装点灵魂,最终考上大学。

贫民女孩弗兰西的逆袭,除却她对知识的无限追求和努力,家庭中的力量,是她成长路上助力的翅膀。

《布鲁克林有棵树》:家庭的力量是托举孩子飞翔的翅膀

1,父母相互恩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

弗兰西虽说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但是她是幸运的,母亲凯蒂和父亲约翰尼之间,无话不谈。他们经常彻夜不眠,聊着家长里短。这一度让成长中的弗兰西感觉很安心。

弗兰西的妈妈凯蒂,无疑是一位平凡且伟大的母亲。在面对一个经常酗酒、工作又不稳定的丈夫,她没有抱怨,没有争吵,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贬低父亲,她只是默默抗下生活的重担。

甚至在弗兰西的父亲去世,当凯蒂得知医生在丈夫死亡原因上写是过度酗酒和肺炎时,极力要求医生去掉“过度酗酒”。因为她想让成长中的孩子有个正面的父亲形象。

她爱着丈夫,包容着他的一切。父亲约翰尼虽然酗酒,但是心里始终是爱着妻子凯蒂,甚至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还对凯蒂有所愧欠。

夫妻关系融洽,孩子才能感觉生活安稳,才会有安全感。这让弗兰西在生活中有充足的时间去成长,去追寻梦想,而不是对安全感的寻寻觅觅。

《布鲁克林有棵树》:家庭的力量是托举孩子飞翔的翅膀

2,教孩子学会正面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思维阵地,就等于给了他面对世界的依仗。”

有了正确的思维阵地,就能自信勇敢的去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

弗兰西和弟弟尼雷在打疫苗那天,由于贪玩忘记了时间,没有清洗就到医院里打防疫针。被护士吐槽穷孩子就是脏,但是当弗兰西回到家里向妈妈诉苦时,妈妈并没有责骂弗兰西,而是转移了话题,告诉弗兰西这下终于可以分清左右手了,弗兰西对这个解释很满意,因为她一直分不清左右手。

打防疫针的经历,给弗兰西留下了不愉快的感觉,但是一经妈妈重新解读,就有了不一样的局面。

例如生活中,孩子考的不理想,老师批评太差,孩子备受打击,垂头丧气的回家。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建立正面思维。温柔平和的告诉孩子,其实老师本认为你可以考的更好,他对你有很大期待,评价太差是因为他觉得你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样可能会让孩子有不一样的感受。

孩子成长的路上,多多少少会遇到让自己困惑不安,丧失信心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这个年纪无法承受的之重,父母用正面的思维,给予孩子重新解读,就会让孩子信心大增。

《布鲁克林有棵树》:家庭的力量是托举孩子飞翔的翅膀

3,“逆行”教育方式的背后是尊重

弗兰西一家无疑是极度贫困的,孩子经常挨饿,上街捡废品,买霉面包,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们有一个很奢侈的习惯。

弗兰西妈妈每天会烧一大壶咖啡,然后从早喝到晚。弗兰西虽然酷爱咖啡,但是喝的不多,在享受那气味和温热之后,弗兰西都会把它倒进洗碗池。姨妈茜茜和艾薇每次来看到都会数落他们浪费。但是妈妈却这样解释:

弗兰西和其他人一样,可以每顿喝一杯咖啡。如果她觉得倒掉比喝来好,那也只好随她了。我个人觉得,我们这样的人家,偶尔有点东西浪费掉也不错,好歹也能体会体会手头有钱,不用东拼西凑是个什么感觉。

相比给孩子训斥一顿,这种奇特的教育方式,可能更会让孩子心里觉得满足和愉悦,对于孩子的心理,也不会造成匮乏感。弗兰西对妈妈这种奇怪的视角,也非常满意。

母亲没有在儿女的潜意识里输入生活的匮乏和沉重,孩子内心才更丰盈而流动。

就像长大后的弗兰西,再次去小时候糖果店,她付了钱,要求老板让某个孩子能够抽中玩具。

咖啡给了你,怎么处置由你来决定。凯蒂“逆行”的教育方式背后,实则是对弗兰西的尊重。

《布鲁克林有棵树》:家庭的力量是托举孩子飞翔的翅膀

4,爱和仪式感,让这个家庭温暖多彩

小说的最后,弗兰西母亲凯蒂又给他们生了个妹妹,最后凯蒂嫁给了一位警官,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弗兰西和弟弟觉得,妹妹劳瑞虽然不会像他们那样挨饿,但是没有他们那样幸运。

我想弗兰西和尼雷所指的幸运,是这个家庭里流动的爱和仪式感,是指他们的精神财富。

母亲似乎更偏爱弟弟尼雷,但是母亲更了解弗兰西。而且父亲更疼爱弗兰西。父亲约翰尼喜欢宠溺的叫弗兰西小歌后,他帮助弗兰西转校,毕业之际,弗兰西还收到父亲生前托姨妈送的毕业鲜花。这些都是弗兰西内心爱的财富。

母亲凯蒂把霉面包变着花样做,让孩子百吃不厌。她做了一道菜,取女儿和儿子的名字,让孩子们觉得乐趣无穷。她坚持给孩子读《圣经》和莎士比亚,直到他们自己可以自主阅读。她把千篇一律和贫瘠的生活,变的有仪式感和有趣。

她虽然穷困,但是勤劳能干,始终保持着自尊,不受嗟来之食。为了尊严,为了儿女,她三次迁家。她用一双久经浸泡且粗糙不堪的手把生活过的像花一样,这些都无形中影响着弗兰西和尼雷。

每个家庭有不同的力量,这些力量是托举孩子成长的翅膀。

--感谢阅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