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们怒放着生命 飞翔在创业的辽阔天空

作者:台海网

来源:台海网

他们怒放着生命 飞翔在创业的辽阔天空
他们怒放着生命 飞翔在创业的辽阔天空

陈龙彪

他们怒放着生命 飞翔在创业的辽阔天空
他们怒放着生命 飞翔在创业的辽阔天空

郑华安

他们怒放着生命 飞翔在创业的辽阔天空

洪荣集

他们怒放着生命 飞翔在创业的辽阔天空

谢启明

台海网4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奋斗,是青春的底色,是劳动者的赞歌。

明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在我们这座城市,有许许多多的劳动者,挥洒着青春与热血,奔跑在干事创业的征程上。

他是海归博士,不远万里回到祖国,为“数字厦门”建设献智出力;他是“最美农民”,不仅是乡里的种植能手,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是“独腿义务交警”,热心投身公益,带领残疾人共同创业就业;他是科技公司CEO,把人工智能新赛道带回翔安,为厦门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他是技术能手,自主研发的小小零件,填补了国内空白……

他们与时代赛跑,与鹭岛同频共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怒放着生命,飞翔在这片热血创业的辽阔天空。青春在创业奋斗中激扬,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点燃“强劲引擎”。

陈龙彪

海归博士,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

看好人工智能赛道创业第一站选在厦门

台海网4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通讯员项亮 采访对象供图) 他是留学法国的博士,曾任法国国立电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在人生的追梦之路上,他不远万里回到祖国,在厦门这片热土上热血奋斗,把青春写在鹭岛大地上。

2018年,陈龙彪在法国索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但在他的内心,始终记挂着祖国的召唤、家乡的建设。他花了半年时间,辗转于深圳、无锡、杭州、南京等多个城市考察。

他发现,厦门正在不断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4+4+6”现代产业体系,并且在留学人才政策、人工智能产业基础等方面优于其他沿海城市,越来越多的留学人才都在瞄准这片创业热土。

于是,陈龙彪毅然决定,将回国创业的第一站选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看好人工智能这一赛道,他和团队聚焦于群体智能、数字孪生、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等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应用,创办了厦门博智深度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通俗一点说,我们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城市治理、应急响应等方面,通过采集大数据,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数字城市’,实现模拟、重建、预测等功能。举个例子,厦门每年都有很多台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在台风过境之后半小时内,计算出哪里有道路积水、树木倒伏、交通事故等,哪怕在摄像头拍不到的地方也可以精确识别,为应急抢险提供快速的技术保障。”陈龙彪说。

创业初期,厦门博智科技入选了人社部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获得厦门市留学人员科研项目配套资助,2022年入选厦门市“双百计划”。同时,厦门大学团队也为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

五年多过去,陈龙彪收获了一系列的荣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等。

“从公司落地厦门,几年来生根发芽、不断壮大,这一路走下来,我们获得了很多的支持,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诚意和对创业者的温暖。”陈龙彪说,“现在,我的公司在逐步成熟,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加入。厦门不断加码的人才政策,不仅让我本人受益,更为我的团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我们都是这座城市里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我们有信心,在这里挥洒青春,大胆追梦,书写奋斗的故事,为‘数字厦门’建设添砖加瓦。”

郭防

翔安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从3分地到300多亩打造“科技范”新农具

台海网4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郑丽金/文 采访对象供图)当前正值春季农忙时节,走进厦门翔安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棚,一片翠绿映入眼帘,各式蔬菜瓜果长势喜人。郭防是这片大棚的负责人,扎根农业数十年,从气候差异化种植到转型生态农业,再到探索生态种植技术,对他来说,农业已不止是一种耕耘,更是一种对农业发展新路径的无尽探索。

郭防出生在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家里祖辈都是农民,受家庭影响,他从小便对农业种植感兴趣。他小时候家里主要种植稻谷、地瓜等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1984年,16岁的郭防开始订购农业相关的报刊书籍,购买蔬菜品种,尝试种植经济作物,边种植边钻研。

1986年,郭防从父亲那里要到了三分地,尝试种植新品种西瓜。没想到,错季上市的西瓜很受市场欢迎,“当时我三分地的西瓜卖了2800元,抵得上我家一年的收入了”。郭防说,第一次尝试成功后,他开始引进更多的蔬菜新品种,先后引进了“夏阳白”大白菜、包菜、紫长茄等新品种,种植的蔬菜远销上海、北京等地,周边的许多村民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始种植蔬菜、水果。

喜欢“折腾”是郭防对农业探索的真实写照。种的蔬菜品种多了,产量也大了,郭防开始思考,如何让市民吃上安全健康的蔬菜?2009年,郭防成立了厦门市翔安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始向绿色生态农业转型,探索种植绿色有机蔬菜。

想要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就不能用化学农药和肥料,郭防引进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发酵技术,把蔬菜农作物垃圾转化成有机肥,全部改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但这样种出的蔬菜卖相并不好,刚开始没人要,只能低于市场价售卖。郭防连续亏损了4年,为了节省人工成本,他凡事都自己干,每天清晨5点起床到田里,收菜、包装、送菜全都亲力亲为,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坚持到第5年时,郭防的有机蔬菜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元初、夏商等大型超市连锁店陆续来找他采购,逐步扭亏为盈。郭防的蔬菜种植面积也从三分地发展到4个农业基地共300多亩。2017年,合作社种植的多种蔬菜还通过层层检测,被选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食材供应商之一。

如今,郭防又开始探索生态种植技术,让自动机械变为“新农具”,“希望借用科技力量改变田间劳作时‘人牛力俱尽’的场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农业种植,助力科学农业”。去年,郭防发明的一种多功能地草膜及其制备方法已经获得了发明专利。

郑华安

技术专家,厦门市行业工匠

了不起的橡胶密封件游走“冰山火海”间

台海网4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郑炜 文/图) 小小的一个高性能橡胶密封件,却有大大的能耐,能在火海和极寒环境里“稳如泰山”,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郑华安及其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合成改性橡胶就练就了这一身“本领”。据悉,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高端橡胶密封件的技术空白。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反反复复的推倒和重来,是匠人精神的生动体现。郑华安是厦门麦丰密封件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专家,公司位于同安区。此前,高端橡胶密封件的技术一直被欧美、日本等国家垄断。为了打破这一技术壁垒,郑华安经过前期几年的扎实准备,成立了专项攻坚组。组员10人,半年之间,历经了前后50多次的试验失败,最终得以研发成功。

郑华安介绍说,通过选用特殊的高性能生胶型号,再调配特别的配合体系,并设计特殊的制造生产工艺,研发出可以应对恶劣应用环境的高性能橡胶材料。如海上钻井平台以及各类高转速条件或各种高低温环境,使用环境横跨-50多℃到150多℃之间,实现了国内该领域重大技术突破。

团队领头人郑华安曾获厦门市行业工匠、同安区首批工匠人才、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还担任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委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委员。2023年5月,公司内部成立了郑华安技术创新工作室,将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汇集在一起,凝聚团队智慧,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发展瓶颈。工作室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泉州黎明大学均进行了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参与新产品及新项目的产业研发和协同创新。此外,工作室还拥有一个国家级CNAS检测中心。

近年来,郑华安技术创新工作室共取得成果转化项目3项,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拥有有效知识产权26项、外观专利2项、实用新型43项。

洪荣集

厦门市“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

“一路过关斩将”创业永远在路上

台海网4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艺轩/文 采访对象供图) 走进位于翔安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的绩牛信息办公室,温馨、整洁、舒适的环境给导报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家公司由土生土长的翔安人洪荣集一手创办,主要聚焦重点产业数字化创新,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营销的解决方案。

作为闽南人的洪荣集,在创业路上将“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2012年还在读大学的他,乘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创业热潮,参与创立中文滑行输入法、海角在线教育等项目;2016年回到厦门后,他创立厦门大招科技有限公司,赋能能源电力、通信运营商等产业数字化转型;2018年创立厦门绩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聚焦金融零售数字化营销,打造数字化营销平台和多层次营销解决方案,助力推动银行、证券、基金、央国企等零售数字化。

回顾创业历程,洪荣集坦言创业之路其实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充满艰辛与泪水:“当年我创业时做出的产品拿到过千万元的‘天使投资’,但后来在移动互联的流量红利消退后,产品没能获得成功,合伙人也相继离开。这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打击,但我坚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是广阔的,于是选择埋头继续干,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近年来,在洪荣集的带领下,绩牛信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凭借领先的金融科技和创新能力,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福建省瞪羚企业、厦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厦门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服务覆盖证券、银行、基金、信托等百来家持牌金融机构总部,其中在增值创收和活动营销细分领域市占率第一,是国内知名的金融科技企业。

今年,洪荣集将公司总部从岛内迁往家乡翔安。谈起自己对翔安的深厚感情,他说:“这几年翔安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优惠的营商政策深深吸引了我,公司的发展赛道也与翔安的未来发展方向相符,这些因素让我下定决心将公司总部迁往家乡。接下来,我也将带领企业帮助翔安更好地开展招商工作,进一步助力家乡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将绩牛的数字化营销服务赋能金融行业外的更多行业。”

谢启明

厦门市中途之家脊髓损伤者服务中心负责人

“一条独腿”顶天立地为残友蹚出希望之路

台海网4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郑丽金/文 采访对象供图)从摆摊卖矿泉水,到创业开手机维修店,再到创办脊髓损伤者公益组织“中途之家”,帮助数千名残友重拾生活信心,融入社会……一路走来,谢启明不断突破身体的障碍,成为“全国自强模范”“福建好人”“感动福建2018年度十大人物”“福建省最美劳动者”“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先进模范人物”。

谢启明9岁时因交通事故失去右腿,从此便只能与拐杖为伴,长大成人后,因身体原因,求职屡次受挫。1998年,23岁的谢启明独身从三明老家来到厦门,准备干一番事业。刚到厦门人生地不熟的他发现很多路边都没有售卖矿泉水,于是他决定从摆摊卖矿泉水开始做起。

一辆自行车、一箱矿泉水,就是他启动的本金。每天早上5点起床,踩着自行车从莲坂一路骑到鹭江道摆摊叫卖,直到深夜十一二点才收摊回到出租屋。因长期拄腋拐搬重物,谢启明的腋下常常被磨伤出血,但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通过摆摊卖矿泉水还完了债务,并自学手机维修,开了手机维修店,在厦门安家落户。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有了能力后,谢启明也想为和他一样的残疾人“撑起伞”。2016年,他出资创办了厦门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和就业创业培训。谢启明说:“有很多残疾人看不到希望,常年在家走不出来,我们主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挖掘自我潜能,尽力减轻他们家庭负担,把日子过好。”

为了让“中途之家”持续发展走得更远,实现自我“造血”,谢启明开设了手机维修、电商运营、手工编织、自媒体运营等课程,让残友们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给残疾人培训上课、入户走访调查、直播卖货……作为厦门“中途之家”负责人,谢启明大小事项几乎都亲力亲为,经常忙到深夜。2022年,谢启明在三明老家也创办了“希望之家”助残服务中心。

退伍老兵李富财2013年因车祸瘫痪在床,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他妻子身上,生活艰难。谢启明得知此事后,来到李富财家中鼓励他走出家门。2021年,李富财来到厦门“中途之家”接受生活重建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李富财不仅实现了生活自理,还能帮妻子分担一些家务。如今,李富财在三明“希望之家”有了一份工作,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

截至目前,厦门“中途之家”和三明“希望之家”已经为5000多人次脊髓损伤者提供了有效的日常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并帮助了200多位残疾人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