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魯克林有棵樹》:家庭的力量是托舉孩子飛翔的翅膀

作者:悅兒育兒
《布魯克林有棵樹》:家庭的力量是托舉孩子飛翔的翅膀

文|悅兒育兒

貝蒂.史密斯: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作。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的一部自傳小說。講述的是生活在布魯克林貧民區的小女孩弗蘭西,在面對家境的貧困,同學的歧視和社會的不公,她始終像那棵生活在水泥中的“天堂樹”一樣,奮力生長,堅韌不屈的去承受着生活給予的各種洗禮,她有着敏感細膩的心思,愛好觀察和想象,她用知識裝點靈魂,最終考上大學。

貧民女孩弗蘭西的逆襲,除卻她對知識的無限追求和努力,家庭中的力量,是她成長路上助力的翅膀。

《布魯克林有棵樹》:家庭的力量是托舉孩子飛翔的翅膀

1,父母互相恩愛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夫妻關系,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

弗蘭西雖說生活在貧窮的家庭中,但是她是幸運的,母親凱蒂和父親約翰尼之間,無話不談。他們經常徹夜不眠,聊着家長裡短。這一度讓成長中的弗蘭西感覺很安心。

弗蘭西的媽媽凱蒂,無疑是一位平凡且偉大的母親。在面對一個經常酗酒、工作又不穩定的丈夫,她沒有抱怨,沒有争吵,也沒有在孩子面前貶低父親,她隻是默默抗下生活的重擔。

甚至在弗蘭西的父親去世,當凱蒂得知醫生在丈夫死亡原因上寫是過度酗酒和肺炎時,極力要求醫生去掉“過度酗酒”。因為她想讓成長中的孩子有個正面的父親形象。

她愛着丈夫,包容着他的一切。父親約翰尼雖然酗酒,但是心裡始終是愛着妻子凱蒂,甚至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還對凱蒂有所愧欠。

夫妻關系融洽,孩子才能感覺生活安穩,才會有安全感。這讓弗蘭西在生活中有充足的時間去成長,去追尋夢想,而不是對安全感的尋尋覓覓。

《布魯克林有棵樹》:家庭的力量是托舉孩子飛翔的翅膀

2,教孩子學會正面思維

教育家陶行知說:“父母給予孩子正确的思維陣地,就等于給了他面對世界的依仗。”

有了正确的思維陣地,就能自信勇敢的去面對未來的風風雨雨。

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打疫苗那天,由于貪玩忘記了時間,沒有清洗就到醫院裡打防疫針。被護士吐槽窮孩子就是髒,但是當弗蘭西回到家裡向媽媽訴苦時,媽媽并沒有責罵弗蘭西,而是轉移了話題,告訴弗蘭西這下終于可以厘清左右手了,弗蘭西對這個解釋很滿意,因為她一直分不清左右手。

打防疫針的經曆,給弗蘭西留下了不愉快的感覺,但是一經媽媽重新解讀,就有了不一樣的局面。

例如生活中,孩子考的不理想,老師批評太差,孩子備受打擊,垂頭喪氣的回家。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幫助孩子建立正面思維。溫柔平和的告訴孩子,其實老師本認為你可以考的更好,他對你有很大期待,評價太差是因為他覺得你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樣可能會讓孩子有不一樣的感受。

孩子成長的路上,多多少少會遇到讓自己困惑不安,喪失信心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許是這個年紀無法承受的之重,父母用正面的思維,給予孩子重新解讀,就會讓孩子信心大增。

《布魯克林有棵樹》:家庭的力量是托舉孩子飛翔的翅膀

3,“逆行”教育方式的背後是尊重

弗蘭西一家無疑是極度貧困的,孩子經常挨餓,上街撿廢品,買黴面包,在這樣一個貧困的家庭中,他們有一個很奢侈的習慣。

弗蘭西媽媽每天會燒一大壺咖啡,然後從早喝到晚。弗蘭西雖然酷愛咖啡,但是喝的不多,在享受那氣味和溫熱之後,弗蘭西都會把它倒進洗碗池。姨媽茜茜和艾薇每次來看到都會數落他們浪費。但是媽媽卻這樣解釋:

弗蘭西和其他人一樣,可以每頓喝一杯咖啡。如果她覺得倒掉比喝來好,那也隻好随她了。我個人覺得,我們這樣的人家,偶爾有點東西浪費掉也不錯,好歹也能體會體會手頭有錢,不用東拼西湊是個什麼感覺。

相比給孩子訓斥一頓,這種奇特的教育方式,可能更會讓孩子心裡覺得滿足和愉悅,對于孩子的心理,也不會造成匮乏感。弗蘭西對媽媽這種奇怪的視角,也非常滿意。

母親沒有在兒女的潛意識裡輸入生活的匮乏和沉重,孩子内心才更豐盈而流動。

就像長大後的弗蘭西,再次去小時候糖果店,她付了錢,要求老闆讓某個孩子能夠抽中玩具。

咖啡給了你,怎麼處置由你來決定。凱蒂“逆行”的教育方式背後,實則是對弗蘭西的尊重。

《布魯克林有棵樹》:家庭的力量是托舉孩子飛翔的翅膀

4,愛和儀式感,讓這個家庭溫暖多彩

小說的最後,弗蘭西母親凱蒂又給他們生了個妹妹,最後凱蒂嫁給了一位警官,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弗蘭西和弟弟覺得,妹妹勞瑞雖然不會像他們那樣挨餓,但是沒有他們那樣幸運。

我想弗蘭西和尼雷所指的幸運,是這個家庭裡流動的愛和儀式感,是指他們的精神财富。

母親似乎更偏愛弟弟尼雷,但是母親更了解弗蘭西。而且父親更疼愛弗蘭西。父親約翰尼喜歡寵溺的叫弗蘭西小歌後,他幫助弗蘭西轉校,畢業之際,弗蘭西還收到父親生前托姨媽送的畢業鮮花。這些都是弗蘭西内心愛的财富。

母親凱蒂把黴面包變着花樣做,讓孩子百吃不厭。她做了一道菜,取女兒和兒子的名字,讓孩子們覺得樂趣無窮。她堅持給孩子讀《聖經》和莎士比亞,直到他們自己可以自主閱讀。她把千篇一律和貧瘠的生活,變的有儀式感和有趣。

她雖然窮困,但是勤勞能幹,始終保持着自尊,不受嗟來之食。為了尊嚴,為了兒女,她三次遷家。她用一雙久經浸泡且粗糙不堪的手把生活過的像花一樣,這些都無形中影響着弗蘭西和尼雷。

每個家庭有不同的力量,這些力量是托舉孩子成長的翅膀。

--感謝閱讀--

圖檔來源網絡,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