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肃电影院黑河人难忘的电影记忆

作者:洒在济南

9月13日晚,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中,黑河王肃电影院旧址只剩下残垣断壁,黑河人半个多世纪的记忆从此终结。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王肃电影院虽然在多年前就已退出黑河的历史舞台,但它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对很多黑河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电影院,更是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的邻居和年轻时代的浪漫回忆。

电影院里的孩子 讲述童年的故事

提起黑河王肃电影院,50岁以上的黑河人几乎没有没去过的。当时群众的生活很单调,尤其是上个世纪60年代,看电影和看戏是黑河人唯一的文化娱乐方式。

在黑河市司法局工作的吴边疆说,王肃电影院留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小时候几乎就是在那里长大的。他的一个小伙伴的妈妈曾在电影院工作11年。当时,她的主要工作是卖电影票,由于是当场卖当场的,她每天很晚才下班,工作非常辛苦。

“由于小伙伴的妈妈在电影院工作,我和小伙伴经常去电影院,电影院照顾家属,不花钱,让很多人羡慕得不得了。一部电影我都反复地看。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当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时,母亲就来电影院里找我,让我早点回家睡觉,因为第二天还得上学。我只能撅着嘴,乖乖地跟母亲回家。”吴边疆说,“不久前,我在网上看见一组王肃电影院的老照片,很激动,它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当时,我对电影院的房间、坐席,台前幕后,上上下下,都那么熟悉,后来文革,很少能放映电影了。再后来,老电影院拆了,盖了新的电影院。今天回想起来,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像吴边疆一样,许多黑河人把童年的乐趣都留在了电影院里,回忆童年的一幕一幕,永生难忘。

文革“批判电影” 特殊年代的回忆

在黑龙江水文监测站工作的张旭,小时候也是王肃电影院的“常客”,他回忆说,小时候,王肃电影院是他和同龄的孩子们最快乐的地方,很多故事都是在那里看到的,看电影是他们当时最喜欢的娱乐活动。

“当时不像现在,有电视节目和dvd设备,除了看电影,再没其他更好的活动了。”张旭说。但留给张旭印象最深的还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电影院放的“批判电影”。那时造反派们列出一些“批判电影”,由各个单位组织集体观看,然后进行大批判。

据张旭回忆说,当时的“批判电影”有《早春二月》《逆风千里》《清宫秘史》《武训传》《怒潮》等影片,看的时候组织者用话筒插话批判,很有点不伦不类。看的时候,谁也不敢多说话,唯恐惹祸。有趣的是,他们学校食堂的郭师傅没搞懂那是“批判电影”,看完《清宫秘史》出来时,两眼流着泪,有的同学逗他问:“郭师傅这电影好不好看?”,郭师傅答道:“挺好的,那珍妃太苦了!我还想看。”吓得大家谁也不敢再提了。

电影院里相亲 当年最浪漫的事

在特殊的年代里,王肃电影院还给许多相亲的年青男女,留下了浪漫故事。

爱辉区金兰社区的李玉琴,今年66岁。她告诉记者,40多年前,她跟老伴儿都是黑河某小学的教师,他们互相爱慕但又不敢表白。一年夏天,她和老伴儿一同去电影院买了两张《生死恨》的电影票,两人借着电影院闹哄哄的气氛壮胆,互诉衷肠,看完电影出了电影院,两人就确定关系了。“王肃电影院算是我俩的媒人呢。”李玉琴说。

在当时,青年男女一起去看电影是最浪漫的事了,如果不是相亲,青年男女很难随意见面。爱辉区温馨社区的宋大娘回忆说,她跟老伴儿也是在王肃电影院相亲的,那次见面发生点小误会,让她和老伴儿至今难忘。

“我父亲当时在地委工作,平时对我和妹妹家教很严,不让我们和陌生的男人说话,比如平时坐车,如果旁边是一个男的,我和妹妹会离得远远的。因此,我都二十几岁了,也没有对象,母亲看着着急,就找人帮我介绍了一个。”宋大娘说,“有一天,母亲突然对我说,你爸单位的刘叔给你介绍了一个对象,在客运站车队上班,人即勤快又老实。今晚你去电影院,坐某排某号,你左边的方脸年轻人就是给你介绍的对象。”宋大娘笑着继续回忆说,“当晚的电影叫《革命家庭》,我到了电影院,发现左侧空着没人,等了半天,一个方脸的年轻人带着一顶前进帽过来坐下。我俩都没敢细瞅对方长得啥样,只是简单地自我介绍了一下,就坐下来看电影。看电影时,我偷偷地观察他,浓眉大眼,稍微有点胖,但挺英俊的,我心里挺满意,就想一会再跟他谈谈工作什么的,没想到刚过五分钟,我就听见旁边有人打呼噜,仔细一看,他把帽子遮在脸上,竟然睡着了,我当时气的不得了,心想他太没情趣了,看电影都睡着了,我怎么能跟这样的人结婚?不等他醒,我就自己一个人走了。回到家里,母亲问我怎么样,我就把事情跟她说了,母亲没说话。第二天中午,我爸领回来一个男的,仔细一看,原来是他!我赌气不理他,他急忙跟我解释,昨晚之前他刚跑完一趟长途回来,两天没睡觉,昨天看着电影就睡着了,很不好意思。他看我还不理他,坐了一会儿就走了。我想走了也好,没缘分,不成就不成吧,没想到第二天,他又来跟我道歉,还请我去看电影,我又没答应。就这样反复几次,我终于原谅他了,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发现他真的对我好。第二年,在父母的督促下,我们结婚了,今年是我们结婚45周年。”

美工兼放映员“小项” 见证电影院的变迁

回忆当年的王肃电影院,许多黑河人都会想起美工兼放映员项福德。如今老人已故去多年。2006年夏,记者曾采访耄耋之年的项老,了解了许多发生在电影院里的故事。

项福德曾在王肃电影院工作几十年,对那里感情非常深。1946年,他刚到王肃电影院工作时,才二十多岁,别人都叫他“小项”,那时的“小项”是电影院的美工,每次新影片来了,他都要配上一幅宣传画。几十年下来,他一共画了几千幅宣传画。

“当时,电影院天天放电影,下午放一场,晚上放两场,有时学生包场。”项福德说,“平均三天换一部电影,我不仅是电影院的美工,还是放映员,每天都很忙,但特别有干劲儿。忙忙碌碌的,一晃就是几十年过去了。”

“五十年代末,电影票很便宜,几分钱一张。后来长到一毛钱一张,到七十年代,已经三毛钱一张了。”项福德的老伴张淑兰回忆说,“当时,老项的工资是电影院里最高的,80多块钱。我工龄短,那时工资只有三十几块钱。”项福德生前经常去爱辉区老干部局,找老朋友唠唠嗑,下下棋。爱辉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贲老、贾老都是他的老友,提起项福德,贾老说:“我和老项认识很多年,他曾是全国劳模,在电影院一干就是几十年,回忆当年去电影院看他放电影的情形,让人感慨时间过的真快啊。”

王肃电影院变迁史

黑河历史上最早的电影院叫明星电影院,是由同乐茶园改建的。

1939年明星电影院失火,维修后改名为海兰电影院,1937年前主要放映上海各电影公司的影片。1937年后增加了满州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影片和日本影片。

1945年8月,黑河解放,海兰电影院停业。

1946年12月,由16人合股成立了海兰剧场,向哈尔滨东北影片出口公司租片放映。

1947年6月,在王肃牺牲一周年时更名为王肃剧场。

1948年2月,王肃剧场改为民办公助合营性经营。

1951年改为国营单位并更名王肃电影院。

1971年王肃电影院进行了翻建,座位由705个增加到1162个。文化大革命后期,王肃电影院停止放映影片,慢慢地淡出了黑河观众的视线。

王肃电影院黑河人难忘的电影记忆

1979年,黑河市王肃电影院门前等待入场的人们

王肃电影院黑河人难忘的电影记忆

六十年代初的王肃电影院

王肃电影院黑河人难忘的电影记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