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肅電影院黑河人難忘的電影記憶

作者:灑在濟南

9月13日晚,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中,黑河王肅電影院舊址隻剩下殘垣斷壁,黑河人半個多世紀的記憶從此終結。

歲月更疊,滄海桑田。王肅電影院雖然在多年前就已退出黑河的曆史舞台,但它曾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對很多黑河人來說,它不僅僅是一個電影院,更是自己曾經朝夕相處的鄰居和年輕時代的浪漫回憶。

電影院裡的孩子 講述童年的故事

提起黑河王肅電影院,50歲以上的黑河人幾乎沒有沒去過的。當時群衆的生活很單調,尤其是上個世紀60年代,看電影和看戲是黑河人唯一的文化娛樂方式。

在黑河市司法局工作的吳邊疆說,王肅電影院留給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小時候幾乎就是在那裡長大的。他的一個小夥伴的媽媽曾在電影院工作11年。當時,她的主要工作是賣電影票,由于是當場賣當場的,她每天很晚才下班,工作非常辛苦。

“由于小夥伴的媽媽在電影院工作,我和小夥伴經常去電影院,電影院照顧家屬,不花錢,讓很多人羨慕得不得了。一部電影我都反複地看。經常發生這種情況:當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時,母親就來電影院裡找我,讓我早點回家睡覺,因為第二天還得上學。我隻能撅着嘴,乖乖地跟母親回家。”吳邊疆說,“不久前,我在網上看見一組王肅電影院的老照片,很激動,它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當時,我對電影院的房間、坐席,台前幕後,上上下下,都那麼熟悉,後來文革,很少能放映電影了。再後來,老電影院拆了,蓋了新的電影院。今天回想起來,一切是那麼熟悉,又那麼陌生……”

像吳邊疆一樣,許多黑河人把童年的樂趣都留在了電影院裡,回憶童年的一幕一幕,永生難忘。

文革“批判電影” 特殊年代的回憶

在黑龍江水文監測站工作的張旭,小時候也是王肅電影院的“常客”,他回憶說,小時候,王肅電影院是他和同齡的孩子們最快樂的地方,很多故事都是在那裡看到的,看電影是他們當時最喜歡的娛樂活動。

“當時不像現在,有電視節目和dvd裝置,除了看電影,再沒其他更好的活動了。”張旭說。但留給張旭印象最深的還是文化大革命開始時,電影院放的“批判電影”。那時造反派們列出一些“批判電影”,由各個機關組織集體觀看,然後進行大批判。

據張旭回憶說,當時的“批判電影”有《早春二月》《逆風千裡》《清宮秘史》《武訓傳》《怒潮》等影片,看的時候組織者用話筒插話批判,很有點不倫不類。看的時候,誰也不敢多說話,唯恐惹禍。有趣的是,他們學校食堂的郭師傅沒搞懂那是“批判電影”,看完《清宮秘史》出來時,兩眼流着淚,有的同學逗他問:“郭師傅這電影好不好看?”,郭師傅答道:“挺好的,那珍妃太苦了!我還想看。”吓得大家誰也不敢再提了。

電影院裡相親 當年最浪漫的事

在特殊的年代裡,王肅電影院還給許多相親的年青男女,留下了浪漫故事。

愛輝區金蘭社群的李玉琴,今年66歲。她告訴記者,40多年前,她跟老伴兒都是黑河某國小的教師,他們互相愛慕但又不敢表白。一年夏天,她和老伴兒一同去電影院買了兩張《生死恨》的電影票,兩人借着電影院鬧哄哄的氣氛壯膽,互訴衷腸,看完電影出了電影院,兩人就确定關系了。“王肅電影院算是我倆的媒人呢。”李玉琴說。

在當時,青年男女一起去看電影是最浪漫的事了,如果不是相親,青年男女很難随意見面。愛輝區溫馨社群的宋大娘回憶說,她跟老伴兒也是在王肅電影院相親的,那次見面發生點小誤會,讓她和老伴兒至今難忘。

“我父親當時在地委工作,平時對我和妹妹家教很嚴,不讓我們和陌生的男人說話,比如平時坐車,如果旁邊是一個男的,我和妹妹會離得遠遠的。是以,我都二十幾歲了,也沒有對象,母親看着着急,就找人幫我介紹了一個。”宋大娘說,“有一天,母親突然對我說,你爸機關的劉叔給你介紹了一個對象,在客運站車隊上班,人即勤快又老實。今晚你去電影院,坐某排某号,你左邊的方臉年輕人就是給你介紹的對象。”宋大娘笑着繼續回憶說,“當晚的電影叫《革命家庭》,我到了電影院,發現左側空着沒人,等了半天,一個方臉的年輕人帶着一頂前進帽過來坐下。我倆都沒敢細瞅對方長得啥樣,隻是簡單地自我介紹了一下,就坐下來看電影。看電影時,我偷偷地觀察他,濃眉大眼,稍微有點胖,但挺英俊的,我心裡挺滿意,就想一會再跟他談談工作什麼的,沒想到剛過五分鐘,我就聽見旁邊有人打呼噜,仔細一看,他把帽子遮在臉上,竟然睡着了,我當時氣的不得了,心想他太沒情趣了,看電影都睡着了,我怎麼能跟這樣的人結婚?不等他醒,我就自己一個人走了。回到家裡,母親問我怎麼樣,我就把事情跟她說了,母親沒說話。第二天中午,我爸領回來一個男的,仔細一看,原來是他!我賭氣不理他,他急忙跟我解釋,昨晚之前他剛跑完一趟長途回來,兩天沒睡覺,昨天看着電影就睡着了,很不好意思。他看我還不理他,坐了一會兒就走了。我想走了也好,沒緣分,不成就不成吧,沒想到第二天,他又來跟我道歉,還請我去看電影,我又沒答應。就這樣反複幾次,我終于原諒他了,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相處,發現他真的對我好。第二年,在父母的督促下,我們結婚了,今年是我們結婚45周年。”

美工兼放映員“小項” 見證電影院的變遷

回憶當年的王肅電影院,許多黑河人都會想起美工兼放映員項福德。如今老人已故去多年。2006年夏,記者曾采訪耄耋之年的項老,了解了許多發生在電影院裡的故事。

項福德曾在王肅電影院工作幾十年,對那裡感情非常深。1946年,他剛到王肅電影院工作時,才二十多歲,别人都叫他“小項”,那時的“小項”是電影院的美工,每次新影片來了,他都要配上一幅宣傳畫。幾十年下來,他一共畫了幾千幅宣傳畫。

“當時,電影院天天放電影,下午放一場,晚上放兩場,有時學生包場。”項福德說,“平均三天換一部電影,我不僅是電影院的美工,還是放映員,每天都很忙,但特别有幹勁兒。忙忙碌碌的,一晃就是幾十年過去了。”

“五十年代末,電影票很便宜,幾分錢一張。後來長到一毛錢一張,到七十年代,已經三毛錢一張了。”項福德的老伴張淑蘭回憶說,“當時,老項的工資是電影院裡最高的,80多塊錢。我工齡短,那時工資隻有三十幾塊錢。”項福德生前經常去愛輝區老幹部局,找老朋友唠唠嗑,下下棋。愛輝區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的贲老、賈老都是他的老友,提起項福德,賈老說:“我和老項認識很多年,他曾是全國勞模,在電影院一幹就是幾十年,回憶當年去電影院看他放電影的情形,讓人感慨時間過的真快啊。”

王肅電影院變遷史

黑河曆史上最早的電影院叫明星電影院,是由同樂茶園改建的。

1939年明星電影院失火,維修後改名為海蘭電影院,1937年前主要放映上海各電影公司的影片。1937年後增加了滿州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影片和日本影片。

1945年8月,黑河解放,海蘭電影院停業。

1946年12月,由16人合股成立了海蘭劇場,向哈爾濱東北影片出口公司租片放映。

1947年6月,在王肅犧牲一周年時更名為王肅劇場。

1948年2月,王肅劇場改為民辦公助合營性經營。

1951年改為國營機關并更名王肅電影院。

1971年王肅電影院進行了翻建,座位由705個增加到1162個。文化大革命後期,王肅電影院停止放映影片,慢慢地淡出了黑河觀衆的視線。

王肅電影院黑河人難忘的電影記憶

1979年,黑河市王肅電影院門前等待入場的人們

王肅電影院黑河人難忘的電影記憶

六十年代初的王肅電影院

王肅電影院黑河人難忘的電影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