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经典文言文赏析 | 陶侃惜分阴原文注释译文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人物故事出处启发与借鉴

作者:我爱文言文
经典文言文赏析 | 陶侃惜分阴原文注释译文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人物故事出处启发与借鉴

侃在广州①无事,辄②朝运百甓③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④优逸⑤,恐不堪⑥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⑦,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⑧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⑨逸游荒醉⑩。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侃在广州:指陶侃在广州担任刺史。

辄:总是,每次。

甓(pì):砖。

过尔:过甚,过分。

优逸:清闲安逸。

堪:胜任,承受。

敛膝危坐:敛膝,指盘腿。危坐,挺直身躯端坐。

未尝:不曾,未曾。

但:只,仅。

逸游荒醉:即吃喝玩乐。逸游,放纵游乐。荒醉,沉湎于酒。

陶侃在广州担任刺史,没有事情的时候,总是在早晨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傍晚再把砖搬进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陶侃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清闲安逸,恐怕以后不能承担大事,所以让自己先吃点苦。”

陶侃生性聪明敏锐,为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天盘腿端坐,对军中府中众多的事务进行管理和监督,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的清闲。陶侃经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却爱惜每一寸光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当爱惜每一分光阴,怎么能只想着吃喝玩乐呢?活着的时候对当时的国家没有贡献,死了以后也不被后人记得,这是自甘堕落啊!”

经典文言文赏析 | 陶侃惜分阴原文注释译文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人物故事出处启发与借鉴
经典文言文赏析 | 陶侃惜分阴原文注释译文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人物故事出处启发与借鉴

说“但”:“但”的本义是“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后来假借为“只,仅”。

“但”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的释义。

指“只,仅”。如上文中的“岂可但逸游荒醉”。又如《木兰诗》:“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指“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如《出塞二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指“只管,尽管”。如“但说无妨”,“但坐不妨”。

指“只是,但是”。如《与吴质书》:“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寸阴和分阴

上文中所说的“寸阴”、“分阴”,是指太阳的影子移动一寸、一分的时间,比喻极短的时间。

之所以这样说,是与古时候的计时工具“日晷”有关。

经典文言文赏析 | 陶侃惜分阴原文注释译文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人物故事出处启发与借鉴

“日”指“太阳”,“晷”指“影子”,“日晷”的意思就是“太阳的影子”。

日晷,又称“日规”,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原理就是通过测定晷针在晷面上投下的影子的变化来划分时刻。

日晷按照晷面的摆放角度,可分为地平式、垂直式、赤道式等,最常见的是赤道式日晷。

赤道式日晷的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面装在一个石台上并平行于赤道面,这样日晷的指针和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是平行的。

晷面的两面等分刻有十二时辰,正午时分,晷针的影子正好落在正北方向上。

每年春分以后看晷面上面的影子,秋分以后看晷面下面的影子。

日晷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阳光就不能使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所以古人还发明了“漏刻”,通过漏壶中水位的高低变化来计量时间。

陶侃,字士行,出身贫寒,最初只是县中的小吏,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崭露头角。

陶侃曾任荆州刺史,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安定,号称“路不拾遗”。

经典文言文赏析 | 陶侃惜分阴原文注释译文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人物故事出处启发与借鉴

陶侃文武双全,还是一位名将,曾经平定过多起叛乱,为东晋政权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

于是当时有人这样评价陶侃“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陶侃还有一位很有名的后人,就是被誉为“田园诗派鼻祖”的陶渊明,是他的曾孙。

陶侃能够有这样的成就,与陶母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下面这个故事就被人广为传颂。

封坛退鲊

陶侃年轻时曾经担任管理渔业的小官。

有一次,他的一位下属见陶侃生活清苦,就从府库中拿了一坛鱼鲊(即腌鱼)给陶侃。

孝顺的陶侃马上想到了母亲,便托人带给母亲。

经典文言文赏析 | 陶侃惜分阴原文注释译文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人物故事出处启发与借鉴

陶母收到鱼后十分高兴,随口问送鱼的人:“这坛鱼是哪里来的?”

送鱼的人说:“是官府的。”

陶母听后脸色一沉,将打开的腌鱼重新封好,然后写了封信让这个人把这坛鱼鲊退了回去。

信中对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愁啊!”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于是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记》

经典文言文赏析 | 陶侃惜分阴原文注释译文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人物故事出处启发与借鉴

陶侃严于律己,分秒必争,时刻牢记心中的大志,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

历史上的很多先贤,都是善于利用时间的典范。比如,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而欧阳修则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珍贵的,也是公平的,它不会给任何人多一分,也不会给任何人少一秒。但勤奋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而对于懒惰者,时间只会给他一头白发。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