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姐有三個标簽讓人印象深刻:
第一,漂亮,無需多言。
第二,聰明,斯坦福碩士,做到谷歌副總裁。
第三,勤奮,據說每周工作130小時,也就是每天超過18小時。
這樣的女人是讓人敬仰的,但是,為什麼如此聰明與勤奮的梅姐,都沒能拯救雅虎呢?
坊間的揣測大緻有二:
1,反應緩慢,沒有跟上技術革命的趨勢;
2,錯失了太多機會,本來他們有可能買下谷歌和facebook的,但都因為一點蠅頭小利而放棄了。
這些實際上都是事後諸葛亮的總結,如果雅虎知道谷歌和facebook會成為未來的霸主,那是肯定不可能放過的。
他們其實也已經足夠的警惕了。據統計,自1997年以來,雅虎為了跟進技術革命的趨勢,累計收購了超過120家創業公司,花費了大約170億美金。或許在他們的盤算裡,那個未來的谷歌和facebook早已經被他們捏在手裡了。
當然,後來我們都知道,這筆錢幾乎完全是打了水漂,隻有那筆10億美元對阿裡巴巴的财務投資真正賺到了大錢。
我們需要确定的一點是:收購創業公司,真的能夠幫助一個科技巨頭抵禦革命的風暴嗎?
這個機率其實是很低的,不是說沒有,比如谷歌收購的安卓和youtube,就帶給了前者巨大的收益。但事實是,絕大部分案例的結果都不太美妙。比如王興創辦的校内網,當年火爆一時,自從賣掉并改名為人人網之後,很快就姿色平庸了。微軟收購的hotmail郵箱當年也是小鮮肉一枚,但今天已經完全被淡忘。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在競争激烈的科技行業,谷歌和facebook即使真的賣給了雅虎,也未必就能長成參天大樹,更大的可能性,或許是在雅虎的官僚制度下,逐漸消磨了銳氣,成為那些消亡的創業公司中的一員。
當然,這些都隻是猜測,我要探讨的重點也不在這裡。
至少在梅姐看來,“并購”是她快速改造雅虎的關鍵政策之一。對于雅虎這樣沒落的巨頭來說,想要從内部培養一個成功的新業務,無疑太難了。時不我待,唯有快速從外部注入新生力量,才能重塑雅虎。
此前的并購成效不彰,隻是沒找對方法。并購的目标有很多,是為了管道、産品、技術、還是人?如果市場上什麼熱點興起,就跟風去收購相似的産品或者企業,那麼多半都要失敗,如果是為了擴張管道或者品牌,對于雅虎這樣的巨頭來說,其實也沒有必要。
梅姐要的,隻是“人”,能夠融入雅虎,對雅虎施加化學反應的創業者和技術人才。是以我們看到,梅姐收購的50多家公司,除了tumblr,其他都被關閉了業務,讓他們的團隊進駐雅虎,試圖能夠激發雅虎的活力。
這樣的政策,可以說是相當聰明的。
但結果,還是失敗了,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這得從梅姐的思維局限說起。梅姐出身自谷歌,在那裡從一個基層員工幹到副總裁,谷歌的思維模式早已滲入了她的靈魂。谷歌的精神是什麼呢?相信技術可以改變一切,相信自動化最終将超越人工的效率,埋葬傳統的媒體行業。
這種精神最終被梅姐帶到了雅虎。梅姐渴望将雅虎打造為一家技術公司,但她的技術能力顯然不足以支撐這一點,于是期望通過收購技術人才的方式,來實作雅虎的轉型。
梅姐收購了哪些技術人才呢?我們看看這個表,這是雅虎在過去幾年裡收購的項目:
這些收購可以大緻歸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13年上半年以前,集中在社交推薦類的人才。這個時候的梅姐,新官上任,意氣風發,目标也是相當明确的,就是要将雅虎打造為一個年輕人的社交平台,意圖跟facebook一決雌雄。為了達成這個目标,甚至下決心花10億美元,一舉拿下了輕部落格網站tumblr。
很可惜,這樣的轉型未能收到成效,facebook繼續強大着,沒有被動搖半分,于是梅姐隻能轉入第二個階段的收購。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梅姐一口氣收購了大約30個創業公司,包括移動遊戲、視訊、電商、新聞聚合、crm、圖檔、音樂、時間管理應用。每個方向兩三個,感覺就是收購上了瘾,毫無頭緒。
大概真的是迷茫了,梅姐雖然仍一如既往的努力,卻不知道為何而忙。這些新加入的技術人才,就像打更新檔一樣鑲嵌進雅虎的體系裡,或許在細節上改善了雅虎各個層面的産品,卻無法從根本上扭轉雅虎的頹勢。這個時候的雅虎,似乎變成了一艘無人駕駛的巨輪,方向盤四處打轉。
2014年下半年之後,雅虎的收購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梅姐痛定思痛,不再亂撒錢了,而是将重點落在廣告技術人才的吸納上。可是這種改變,仍然像隔靴搔癢,無法阻止雅虎的營收繼續下降,虧損一年年加重。
梅姐企圖以技術的方式拯救雅虎,可是她收購來的技術,終究隻是二流,想靠他們的力量從已成參天大樹的facebook嘴邊奪食,無疑是癡人說夢了。梅姐甚至還嘗試過重振雅虎的搜尋技術,推出和谷歌youtube抗衡的視訊産品,可以很肯定的說,這些努力都是徒勞的,根本不存在成功的可能性。
梅姐從谷歌出來,帶走了對技術的信仰,卻沒有同時帶走創新的天賦。企圖以雇傭軍的技術,來和競争力強大的谷歌、facebook們開展陣地戰。這套思維,是不是很像井岡山年代的王明和博古呢?
最後時刻的梅姐,似乎是幡然醒悟了。
她明白到,雅虎的核心,終究是媒體,是以精英的智慧沉澱的内容深度。谷歌的技術再先進,也隻是表面資訊的搜羅,facebook人氣再旺,也敵不過朋友圈資訊的爛俗。他們能夠搶占的,永遠隻是大衆關注的淺層次内容,而那些高端、深度、滿足精英需求的内容,技術永遠也無法取代。
就像youtube并不能搶走netflix的觀衆一樣,隻要雅虎能夠築起媒體的内容深度,有的是生存的空間。君不見迪士尼、時代華納們,在網際網路時代不是一樣活的好好的?
事實上,雅虎也曾經引入過一批資深媒體人,比如2013年,雅虎就挖來了abc新聞主播凱蒂·柯麗克出任雅虎主播,還挖來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波格出任雅虎科技頻道掌門。
但這些,顯然并不足夠,如果雅虎能夠在那幾年裡,将花去買人才的幾十億美元,拿來收購一批重量級的傳統媒體,比如已被貝索斯買下的《華盛頓郵報》(隻要2.5億美元),被低價賤賣的《商業周刊》(隻要1美元)、《福布斯》、《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等。這些媒體的内容和口碑依然出色,隻是因為管道的變革失去了生命力,如果能夠對接上雅虎的品牌和管道,無疑有着巨大的機會和可能性。
隻要雅虎能夠在内容的深度上建構起自己的護城河,壟斷某些垂直領域的影響力,雅虎的處境将要比目前有利得多。但梅姐沒有這樣做,而是盲目的投入到與facebook們的競争中,浪費了太多的精力。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