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前言:
《紀錄中醫》一直關注着中醫藥在新冠疫情中的作用,我們也多次采訪了廣東著名的德叔,德叔是誰呢?相信經常關注我們内容的朋友們也不陌生。他去過湖北武漢、河北邢台、雲南瑞麗、遼甯營口,現在他人身在廣州,繼續參與對新冠疫情的防控和治療工作。在我們剛剛完成的采訪中,我們再次對中醫藥在面對新冠疫情的治療思路、治療方法,進行了采訪交流,也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啟發和幫助。

周兵:德叔,你好
張忠德:周兵,周導好。
周兵:不好意思,您這麼忙還打擾你。我看您這半年就一直在疫情第一線,武漢、河北、雲南是吧?還有遼甯你也去了。
張忠德:這剛從遼甯回來三天,就過來了,我5月26日回來的。
周兵:回來以後廣州現在有疫情了,是以我們就想正好電話采訪一下您,主要是中醫防疫的一些内容。中醫藥介入疫情治療不是在不同的地方嗎,武漢、邢台,還有雲南的瑞麗,你也去了遼甯,這些治療的方案都是一樣的嗎,還是不一樣的?
張忠德:中醫的治療方案,有一樣,也有不一樣。我們指的一樣是指中醫的治療方案叫做核心病機的尋找上面是一樣的。但是在它具體落到藥物那些治療的方面,因為中醫它根據它的區域性的不同,又稍微有改變,但是大的方向是一樣的。比如說大多數采用“三方三藥”的同時,要根據地方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環境因素、氣候因素和病人的體質有一些小的不同,加以一些地方的差異性的一些東西進去,但是總體上還是不變的,第一它的核心病機沒變,它的發因病因不變,處方用藥大緻是一樣的,但是有适當的調整。
周兵:如果從中醫的君臣佐使來這個思路來說的話,那麼“三方三藥”的君藥是哪一個呢?
張忠德:麻黃、石膏。
周兵:然後您說的處方大緻條件,因為我也最近這幾年也了解了很多中醫的一些治療的方法,那麼這一次北方你看好像是會用傷寒和溫病結合的方子去治療,但是廣東和南方好像更多的是溫病的方法嗎?
張忠德:對,我們在廣東在雲南這邊還是以溫病的方法來治療為主,但是也有一些病人就用了通方“清肺排毒湯”來進行治療。同時又有些病人,“清肺排毒湯”的症候不是特别符合的時候,我們就改用溫病的方。
周兵:你剛才提到一個,因為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飲食習慣,有不同的調節,調節的是哪一味藥呢,或者說做了哪些加減呢?
張忠德:原則上我們是不做大的調節,但是如果是在南方地區,濕熱比較重的,那我們會加大石膏和藿香的量。因為是我們南方地區,雲南、廣西、福建、廣東這邊暑濕很重,這種五月天,四月份三月份的時候,有些地方已經很熱了,跟北方不一樣。我們三月份去遼甯的時候,就已經二十八九度三十度了,又下了一場一場的雨,是以暑濕很重,是以我們就加大了祛暑、化濕的藥物在裡面,化濕我們主要是化表濕,是以我們在(加)藿香、石膏的量就會大,清熱的比較多和化濕的比較多,比如說薏米,藿香,有些我們會加重蒼術的量,反正我們是針對南方地區,這個是三月份到五月份氣候的暑、濕,結合化熱的輕重程度來進行适當調節,效果反而非常好。
周兵:這次廣州因為發生了一些變化,然後大家也比較關注,這一次也是以“三方三藥”為核心嗎?
張忠德:有“三方三藥”,也有“清肺排毒湯”,也有他們廣東本身就有抗擊新冠的一些很好的藥,加上這一次的病情是不同的病株,是以藥物使用方面我們三者結合起來一起用,原來廣東的比較好的方“肺炎一号方”,然後“清肺排毒湯”,再加上結合現在的,我們又選用我們的“大柴胡湯”、“扶正救肺湯”。
周兵:“大柴胡湯”是來自于傷寒的經方。
張忠德:對,我們在武漢的時候,當時也是用“大柴胡湯”為主來治療的,除了“大柴胡湯”,還有我們自己組的四逆東加減的“扶正救肺湯”。
周兵:扶正救肺是來自于溫病的啟發嗎?
張忠德:不是,我們的扶正救肺主要是對于一些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出現,它最具有邪毒未淨還要郁,但是正氣又虧虛的,在解毒的同時給予了四逆湯在裡面。
周兵:我自己個人的感受就是不管是每一次疫情的話,其實張仲景的傷寒論還是一直也很神奇,應該有1700年的傳承,它依然還是有效,很多老百姓不知道這個資訊,其實我是想一次一次地把這些資訊要傳播出去,就是我們中醫的這種傳承。
張忠德:對,一個是吳鞠通的,一個葉天士的,一個是吳又可的,這三個溫病大家的加上雜病的張仲景的,這次抗疫應該主要是來自四個大家的理論體系和基本方。後人你不管什麼,所有的方都是從這四個大家裡面的理論體系跟他的原方,根據現在的不同來進行調整,化裁出來的。
周兵:從吳又可到葉天士再到吳鞠通,他們之間是有将近100年的傳承,然後他們一直在解決中國出現的各種瘟病各種瘟疫,他們這種思路到現在就對您來說是很好的綜合的傳承應用在這次防疫的過程中是吧?
張忠德:是的,尤其是在南方地區,他對我們的指導性特别大。
周兵:他為什麼指導性特别大呢?
張忠德:因為他們的藥物在這裡,他們也是總結了嶺南地區浙南閩地區濕溫,這個溫它用溫病理論體系,這也叫瘟疫或者疫病理論體系,它的就是以都是在這種季節出現的一種濕毒、郁結、化熱的濕、毒、熱、郁結在一起的一種藥物,多講究解毒、祛濕、清熱,同時給予扶正。是以你看我們很多人他沒有看過溫病大家的方,他們開出來的都是一些一片苦寒的藥,都是清清清化化化,但是溫病大家特别強調扶正。
周兵:扶正清肺的它的君藥是什麼呢?
張忠德:幹姜、附子。
周兵:幹姜、附子,這跟扶陽的理論也有點相通的。
張忠德:是以我們對這些病人有陽氣虧虛的病人,這種濕毒邪又很重的時候,光清是清不了的,光解也是解不了的,一定要扶正來驅邪。
周兵:實際上這次我聽來就是說它的綜合應用、治療方法很多,有漢代的張仲景的方法,有明代的吳又可的方法,清朝吳鞠通,包括您說的葉天士等等,到最後扶陽的理論,他實際上是非常綜合的這種各種治療方案的彙集吧?
張忠德:對,是以他就是中醫的博大精深,是三因制宜、辨證論治的一種展現,他既守古時候的精華,他又不隻看古時候的,他要看現代人的體質,現代人的生活環境,現在的症狀症候改變,每個時代都有不同,如果每個時代都一樣,那吳又可、葉天士、吳鞠通他們就不用改變了是吧,他們也在改變。
周兵:您覺得這次最大的一個改變,就是新的思路有什麼一個點嗎?或者是有一個創新性的變化嗎?
張忠德:創新性的變化就是在應用過程中,這一代的中醫人會綜合地使用、不排除。既不排除傷寒,也不排除溫病,可以把溫病跟傷寒結合來使用。我想這就是它的好處所在,以病人的療效來判定,不以門派來判定,更包容更綜合。古代的人跟現代的人擷取資訊的管道的方法不同,以前那些讀《傷寒論》的人,肯定你要了解南方的東西,那是相當困難的是吧?現在不同,世界的東西,一小時我就可以了解清楚了,它這種綜合資訊的面就更大了,北方的這個方藥組成真的是以傷寒為主的,北方人一看他南方的真的是以這個為主的,但是兩者之中又還有小部分是溝通的,他都會有綜合的。是以現在的人,學習包容産業面更廣,更容易綜合了。是以我就這樣感覺,這一次的創新就是,傷寒雜病和溫病一起統一在這次抗疫中,一起發揮它各自的長處,綜合在一起來進行救治。
疫情時有反複,南方又開始濕熱,常使人煩躁,氣郁!
有中醫師,以藥食同源之理,用日常茶飲、食療之理,配伍此方。
生黃芪補氣養血、升陽、利水消腫,陳皮行氣寬中、降逆化痰,蘆根清熱生津,桑葉祛風利濕、潤肺止咳,藿香芳香化濕、和脾胃。
在此疫情防控時,推薦此茶飲。
防疫抗疫 紀錄中醫誠意推薦
《紀錄中醫》版權聲明
本文内容版權歸《紀錄中醫》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本公衆号擷取授權;文章内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公衆号立場。文中所涉及所有處方及操作作為學習參考之用,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學習、使用,《紀錄中醫》不對任何人進行模仿學習、使用時引發任何不良後果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