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作者:河蚌旅行

水繪園曆來是如臯第一名勝,近代園林大家陳從周說它“既秀且雅,以水為貴,倒影尤佳”。水繪園不設圍牆,全部由水網貫通,北望城垣、南依市井,園内園外景物渾然一體,造景與借景相得益彰,這種半開放式的格局在古代私家園林中獨一無二,園中的小語溪、洗缽池、月池,白波浩淼,意趣無窮。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河蚌繪·清代水繪園。

水繪園原是冒家祖上冒一貫的置地,自明萬曆年間開始逐漸修建,最終在冒辟疆手中臻于完善,成為他隐居的主要場所。冒家衰敗後水繪園多次易手,幾經改建,清中葉以後成為書院義學,解放後改為縣招待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才在陳從周的指導下重新恢複舊貌。水繪園與蘇杭地區局促的鬧市園林不同,如臯城東北原為荒地,可以随意造景、借景。水繪園的構思就從人為模拟自然變成了在自然中點綴人工,園中的妙隐香林、壹默齋、 枕煙亭、寒碧堂、洗缽池、小語溪、鶴嶼、小三吾、波煙玉亭、湘中閣、澀浪坡、鏡閣、碧落廬等十餘處景觀無不遵循此理。明末清初,冒家逐漸走向衰落,水繪園建築簡樸,主要以自然和文化趣味取勝,是典型的江南文人園林。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水繪園大門。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冒襄塑像。

冒辟疆生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早年在祖父冒夢齡指導下讀書,十四歲就刊刻了詩集《香俪園偶存》,是神童一般的存在。後來他多次到南京應試卻屢試不中,此時明朝已到強弩之末、朝政日衰。1636年他參加了複社,這是一個江南文士為核心的政治、文學團體,以東林後繼自任,主張政治改革,關心民間疾苦。在複社中冒辟疆同陳貞慧、方以智、侯朝宗過從甚密,人稱“四公子”。他們年齡相仿,意氣相投,或結伴同遊,或詩酒唱和,或抨擊閹黨,或議論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危亡。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冒襄書法。

董小宛原名董白,字青蓮,名與字都來源于李白,原為書香門第,後來家道中落,流落風塵,與陳圓圓、柳如是、李香君等同為“秦淮八豔”。1639年,鄉試落第的冒襄與董小宛偶然在蘇州半塘相遇,當時董小宛剛剛外出回來并且喝高了,但還是對冒襄一見傾心,驚為“異人”,而冒襄早已屬意陳圓圓,并已訂下“嫁娶之約”。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今人繪制的董小宛畫像。

次年冒襄途經蘇州,重重訪陳圓圓時,卻是人去樓空。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錢謙益出面給董小宛贖身,然後雇船送到如臯。她在給冒辟疆的詩中寫道:“腸雖已斷情未了,生不相從死相從。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表現得熾熱而主動。冒襄開始顧忌正妻蘇元芳和父親冒起宗的态度,将她安頓在“水繪園豔月樓”内辟為“别室”。不料父母和正妻都默許了他這段感情,到第二年四月他正式立為董小宛為“如夫人”,平時口稱愛姬。這一年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董小宛20歲,冒襄33歲。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水繪園月湖。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月湖中的鏡閣,董小宛當年常在此撫琴,建築為後來恢複的。

如今我們能完整了解的董小宛生平都來自于冒襄的《影梅庵憶語》,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回憶體的散文,詞句清麗,行文真切,後來的《浮生六記》等作品都受此影響。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董小宛作品,《秋閨詞》扇面。

董小宛嫁入冒家後,他們的情感大都寄托在藝術和文學上。董小宛本來很能喝酒,而冒辟疆卻不善飲,于是董小宛也改喝茶了,兩人經常在園中月下對坐品茶或評點茗香,意趣相投。當時冒襄在彙編整理《四唐詩》(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董小宛擔任助手負責整理抄錄,對于詩文她無一不解,而且常有獨特見解,有時候睡着了,手裡還抱着書。這就是文中說的“午夜衾枕間,猶擁數十家《唐書》而卧”。董小宛不僅喜讀詩書,還能詩善畫,尤其擅長撫琴。冒襄說她“能做小叢寒樹,筆墨楚楚,時于幾硯上辄自圖寫,故于古今繪事,别有殊好。”董小宛所繪《彩蝶圖》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今日水明樓内的古琴台,也是她當年心愛之物。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水明樓内的古琴台,水明樓為清代中葉修建,當時園子已不屬冒家,裡面保留了一些冒家的遺物。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園中水明樓,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可惜這種神仙般的詩意生活隻維持了一年多,第二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挂東南枝,明朝滅亡,不久清軍大兵南下,城中富戶扶老攜幼逃往江南,一時間如臯人去樓空,最後隻剩冒家還飄出炊煙。在這種危急下,冒襄将父母正妻藏到城外,家中隻有他和董小宛兩人打點行囊、分裝衣物字畫。此時城中盜賊四起,百日搶劫殺人,無奈全家隻能逃往江南避禍。為了防備路上遭搶,董小宛将散碎銀兩分裝成一百多包,每包寫明數量輕重,以備倉促間随手取用。連冒襄的父親見到了都十分驚訝,不知她在倉促間是如何做到的。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冒襄作品《樵唱驚開圖》。

此後三年間,冒家輾轉逃亡于江南各地,全家主仆三十餘口都被擄掠殺盡,最後隻剩了八個人,财物也散失殆盡。到了後來,一家人饑寒交迫,幾乎靠要飯度日,“匍匐入城,告急于諸友,各乞鬥米束薪于諸家”。此時冒襄又身染重病,全靠董小宛細心伺候。“此百五十日,姬僅卷一破席,橫陳榻邊,寒則擁抱,熱則被拂,痛則撫摩。”冒家大約在1647年回到了如臯,此時明朝已亡,清朝初建,家中的光景也大不如前。冒辟疆之後又接連生了兩場大病,三次病危,直到1649年才逐漸好轉。由于此前的艱難生活,飲食難飽,又加上照料丈夫的辛勞,冒辟疆病愈後,董小宛也一病不起,一家人各方求醫,終難湊效。第二年正月,董小宛去世,年27歲。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湘中閣是水繪園内最高的建築。

曆經了國破家亡、喪亂流離、愛姬去世、多次病危之後的冒辟疆性情大變,從揮斥方遒的翩翩公子變為了淡泊名士,表現出文人的氣節與節操。清兵平定全國後,降清的複社成員陳名夏曾從北京寫信給他,稱他是“天際朱霞,人中白鶴”,要特薦他。但冒襄以痼疾堅辭,他的不合作态度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基于數年流離中的所見所聞,因而他的出世是比較着重實際的,不是單純的文人清高。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壹默齋是冒襄晏遊雅集、切磋詩書技藝的場所。

到了康熙年間,清廷開博學鴻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屬應征之列,但他視之如敝履,堅辭不赴。他以明朝遺民自居,繼續表現出決不仕清的态度。他在水繪園内增建了碧落廬以紀念明亡時絕食而死的好友戴建,還出資收養東林、複社和江南抗清志士遺孤。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碧落廬為近年來修複。

董小宛去世後,冒襄正妻蘇元芳“繪遺容,封幽宮,命兩兒春秋祭且拜之。”蘇元芳出身名門,性情溫厚善良,而且也有書畫才能。她與冒襄同歲,三歲就定了親,後來為冒襄生了三兒一女,最終一起老去。董小宛過門後蘇元芳真誠相待,教她學習女工,每晚還一起喝兩口。後來在冒家經濟日漸緊張時,蘇元芳與丈夫一同收養照料好友遺孤和族中晚輩子孫,從無怨言。看來冒襄确有魅力,無論是青梅竹馬的發妻,還是陳圓圓、董小宛都對他愛的死心塌地。即使在晚年落魄境遇下,身邊依舊不乏紅顔知己。無怪乎很多人都認定他是《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原型,說蘇元芳和董小宛就是寶钗和黛玉。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水繪園因樹樓。

康熙十年(1671年),蘇元芳去世,此時的冒襄也到了風燭殘年。由于同清廷的不合作态度,冒家斷絕了收入來源,晚年的冒辟疆生活窮困潦倒,入不敷出。水繪園等地産也相繼變賣,一家人被迫分居各處,最後冒襄隻能靠賣字度日。他在《附書邵公木世兄見壽詩》後自述道:“墓田丙舍,豪豪盡踞,以緻四世一家,不能團聚。兩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馬之養;乃鬻宅移居,陋巷獨處,仍手不釋卷,笑傲自娛。每夜燈下寫蠅頭小楷數千,朝易米酒。”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冒襄晚年的畫像。

昔日水繪園中的紅顔知己已經逝去,品茶折花、編書撫琴的生活也一去不返,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一個冬夜,冒辟疆貧病而死,年八十三歲。冒辟疆的一生如一部傳奇,晚年的生活更有一種悲劇氣質,所有偉大的悲劇都具主動性,在本可以走入仕途的情況下他選擇困居陋巷、窮困潦倒的終了一生。毛主席曾評價說:“所謂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在民族氣節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關後,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節而終。”

水繪園往事,冒襄與董小宛和蘇元芳,像極了《紅樓夢》中寶黛钗冒辟疆與董小宛在水繪園裡的隐居生活《影梅庵憶語》,餘一生清福,九年折盡矣水繪園中的明朝遺民,冒襄的悲劇晚年

水繪園俯瞰。

延伸閱讀:

水繪如臯(1)·外圓内方的如臯老城,東大街上的煙火氣息

水繪如臯(2)·從集賢裡到冒家巷,文化世家的集中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