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作者:雯之秦秦

文 | 雯之秦秦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歡迎關注。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一個普通人搖身一變成為全民追捧的英雄需要多久時間?一夜之間。他再從一個英雄被從神壇上拉下,轉而成為被調查的嫌疑犯又需要多久呢?三天。

這不是我憑空杜撰的故事,而是真實發生的史實。

曾經斬獲5座奧斯卡小金人的金牌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對這件事深受觸動,年近90歲的他将故事搬上大熒幕,拍成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年近90歲的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電影無論從從選角到場景,幾乎是事無巨細地将事實還原到觀衆面前:他想要如實重制這個曆史醜聞。

這部電影于2019年12月13日在美國上映,被評為2019年度十佳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扮演者也獲得了最佳突破表演獎;而波比·朱維爾(理查德母親)的扮演者凱西·貝茨則憑借精妙的演技摘得了第77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的桂冠。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海報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在美國如期舉行。這個體育盛事原本應該被盛大的開幕儀式,奧運健兒的汗水和拿到獎牌激動的淚水,舉世關注的焦點和贊譽所包圍。

讓人猝不及防的是, 當時亞特蘭大奧林匹克中央公園發生的一場震驚世界的爆炸案,一時間讓整個亞特蘭大、整個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陷入到恐慌中。

為了慶祝奧運會的舉辦,亞特蘭大奧林匹克中心公園舉行了連續三晚的狂歡晚會,現場聚集了很多群眾。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爆炸案當晚亞特蘭大奧林匹克中央公園的狂歡盛況

爆炸事件最終導緻2人死亡,112人受傷。炸彈的殺傷力原本遠遠超過這個傷亡數,幸虧保安理查德·朱維爾在執勤時發現了裝滿炸藥的背包并及時上報。相關從業人員立即緊急疏散了人群,才讓很多人幸免于爆炸事件的傷亡。

一夜之間,理查德成為了救人無數的全民英雄。媒體争相報道他的英雄事迹,甚至有出版社要為他寫傳記。理查德第一次覺得,自己終于成為了母親的驕傲。

然而僅僅三天,這位廣受追捧的“全民英雄”轉而又被聯邦調查局和媒體誣陷為爆炸案疑兇,他被認為是“賊喊捉賊”,為的是滿足他一直以來荒唐的“英雄夢”。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理查德·朱維爾本身的性格缺陷

“勤奮和負責讓他變成所謂的嫌疑犯。朱維爾一直為自己曾經是一名警察、是一位執法者而感到驕傲。諷刺的是,這竟然讓他成為了冤假錯案的代表”。 朱維爾的辯護律師布萊恩特如是說。

理查德·朱維爾是一個遵守原則到近乎迂腐的人。對于“執法”的癡迷一度給他的職業生涯帶來了反面的效果:他曾經确實是一名執法者,每天工作超過14小時,但由于執法過度,在一次巡邏中撞毀了警車,後來被迫辭職。

辭職後他在皮特蒙學院擔任校警,這個職位隻用負責校園及周邊500英尺以内的區域。但由于對執法的癡迷,他曾經在高速公路上追逐超速的汽車,跟其他警察争搶地盤。他自始至終沒有從“執法者”的角色中抽離出來。

作為美國社會普通的小人物,他畢生都在為成為一名優秀的警察而努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因為肥胖和笨拙,不被任何人放在眼裡。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理查德·朱維爾原型

公衆對于“肥胖者”的歧視和偏見

“為什麼你會選擇我作為你的辯護律師?電話簿裡有這麼多律師的号碼,為什麼要打給我?” “因為你和别人不一樣,别人都把我當五歲小孩,還叫我“零食袋”、“飛艇”、米其林”。你是唯一一個把我當正常人看待的人”。 當律師布萊恩特問理查德為什麼選擇他做辯護律師時,理查德無奈地回應道。

“英雄”這個詞,在人們的心中總是高大而偉岸的。這樣一個笨拙的底層的肥宅,一個失敗者,一個不被主流社會接受的“米其林”,怎麼會是那個拯救了無數生命的英雄?

接到曾經聘用過理查德·朱維爾為保安員的皮特蒙學院校長的舉報後,fbi開始對朱維爾進行了心理側寫:平庸、肥胖,一向不被人認可,三十歲仍舊沒什麼成就還依賴着母親生活,對“執法者”這個身份狂熱到接近癡迷的前執法者—— 這多麼像是犯罪者本身啊!這個側寫簡直就是“完美比對”。

一夜之間,名利雙收,受人争相追捧,回到執法隊伍。這不就是他想達到的目的嗎?

為什麼剛好是他發現了炸彈,會不會其實就是他放的?為什麼炸彈爆炸的時候他剛好可以避開?這麼多人被炸飛,為什麼他這麼笨拙的人卻毫發無傷?再深入調查,朱維爾家裡藏着不少槍支,身為前執法者有過度執法的經曆。是的,這份狂熱,足以支撐他完成這個瘋狂的舉動!

正如fbi對理查德·朱維爾最後的質問:"當炸彈爆炸的時候,你是怎麼知道在塔的另一頭是可以躲避爆炸攻擊的?一顆炸彈正好就在你站崗的地方爆炸,一片混亂,警察都被炸飛了,你卻毫發無傷。這是為什麼?"

沒錯,當你被認定為是罪犯時,不僅你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被拿來作為呈堂證供,而且你連活下來都是錯的。

媒體為了追求新聞爆點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

媒體是一個放大器。如果說熱點爆點是所有媒體人為了求生存的砝碼,那麼我們不禁要叩問的是:媒體的底線應該在哪裡?在這個事件中,《亞特蘭大憲報》凱西·斯克拉格斯是負責警務的明星記者,與亞特蘭大警方和聯邦調查局關系非同一般。

但是她為了索取新聞爆料的手段和嘴臉讓人深感不适甚至極度反感。 她可以藏在律師布萊恩特的車裡,等他開車的時候突然冒出來套他的說辭,即便是律師惱羞成怒地要求她下車,她仍然可以死皮賴臉的賴在車上,沒有料她就不下車;她可以色誘調查朱維爾的fbi肖探長隻為了擷取獨家猛料。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爆料的記者凱西·斯克拉格斯電影的扮演者和原型

衆所周知,媒體是輿論的風向标。任何事情一旦被媒體搶先帶節奏,說是将朱維爾列入“嫌疑人”名單并對其進行調查,這就意味着:“平民英雄”被列為調查對象,他不但可能不是英雄,反而會是這起爆炸案自導自演的始作俑者。

fbi為了甩鍋的強行“定罪”

fbi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将朱維爾是嫌疑人這一點洩露給了媒體。原本在沒有定案前,任何人接受fbi的例行問詢都是很正常的。

當理查德·朱維爾被列為嫌疑犯之一這件事情經過媒體的大肆宣揚甚至添油加醋後,fbi的行為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假設最終發現罪犯另有其人,那麼fbi的辦案能力顯然會受到質疑。

于是,他們不願承認确實沒有任何證據指向理查德,甚至開始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根據證據來查案,而是根據結論來反推證據。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電影中一直誘導理查德認罪的兩位fbi探長

他們采用“疑罪從有”的邏輯,以拍攝宣傳片為由對理查德進行誘導招供;搜查證物時讓朱維爾不斷重複嫌疑人撥打911時的話,多達12遍;他們私自在朱維爾家安裝了竊聽器,希望能竊聽到他時罪犯的蛛絲馬迹。

起初一直以為是演習的朱維爾直到發現fbi開始讓他真實地簽上自己的名字時,曾經有過執法者的經驗告訴他事情不妙,這時他才開始警惕,開始要求見自己的辯護律師。

當他慢慢看清fbi為了将他定罪的種種劣迹,他才終于明白,無論他怎麼解釋,都不是fbi想聽的,fbi唯一想聽的是他認罪。唯有這件被鬧得沸沸揚揚的事情以理查德是罪犯為結局,才能保住fbi的聲譽。

是以當調查進行到第88天,fbi沒有證據而将不得不将理查德·朱維爾排除在嫌疑人之外時,肖探長仍然心有不甘的說:“我個人還是認為你就是罪犯”。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理查德最後面對fbi的陳述

新聞爆點總是一時的,大家争相追捧的都是當下的熱點、爆點。相比于一個“平民英雄”的誕生來說,大衆的口味更偏向于把一個英雄拉下神壇,最好是摔得粉身碎骨。這種強烈反差帶來的視覺和情感的沖擊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也吸盡了衆人的眼球。沒有人會在意當事人的感受,他們用高倍望遠鏡持續監視,不放過任何能定他罪的蛛絲馬迹。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理查德的母親波比·朱維爾泣不成聲

是以在這裡,我們不禁要叩問的是,究竟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導向的結果比較重要?

在網絡尚且不夠發達的24年前,紙媒、新聞媒體的發聲是輿論傳播的主要方式。到今天的新媒體時代,微網誌、微信等各種平台的普及,資訊傳播的速度更快。

網際網路的發展無疑對相關部門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盡可能短時間内甄别資訊的真實性?如何在及時辟謠和及時采取接收有效資訊并采取行動之間找到平衡?如何不助長虛假消息的傳播同時又能傳遞吹哨人的哨鳴?是否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研究出幫助提升甄别效率的科技産品?

“我曾經認為聯邦執法部門是一個人所能企及的最高要求,但是經曆了這一切之後,我現在不這麼想了。那天晚上我完成了我的本職工作,是以有些人還活着。你覺得下次有保安看到一個可疑的包裹他會再打電話報告嗎?我覺得不會。因為他們會想:我不想成為另一個理查德·朱維爾。”

在調查進行到第88天時,由于證據不足,理查德終于被排除在fbi調查目标名單以外;6年後,埃裡克·魯道夫被捕,他承認了自己是當年奧林匹克中央公園爆炸案的罪犯。

真相終于浮出水面,可是這時候fbi肖探員、媒體去哪了呢?

時隔這麼久,早在理查德被排除在調查目标之外時,這件事情就過去近三個月了。對于媒體來說,早已沒有了熱度,他們早就去追更新的新聞了。沒有人會再回過頭來“炒冷飯”。

況且,“一個平民英雄的誕生”遠沒有“英雄實際上就是罪犯”更具有話題性。媒體深谙這一點。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電影的細節處理:完全還原當年報紙的标題

現實往往就是如此凄涼,沒錯,真相與正義會到來,可是它總是會延遲。當鋪天蓋地的輿論風暴把你吹打得風雨飄搖毫無招架之力時,它偷偷地離去;而當風雨驟歇、看熱鬧的人們唏噓散場、一切都回歸平靜時,它又突然出現,給你黑暗的人生點亮一盞明燈,安慰你說:我來了,我知道你是無辜的,你蒙冤了,你受苦了。

可對于理查德·朱維爾來說,“懷疑”早已摧毀了他本該安穩的人生,而他甚至從未受到一句道歉。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理查德·朱維爾的原型拿着改變自己命運的報紙

正如電影結尾的一紙檔案,它是正義,它是真相。可是這88天的煎熬,真的是一紙檔案就可以抹去的嗎? 世界在88天之後早已悄悄換了一副面孔,關注理查德·朱維爾一案的人們早已潦草離場,又有更新的,更勁爆的新聞吸引了他們的眼球。

是以誰還會關心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在人們的刻闆印象中,理查德·朱維爾在被媒體從“英雄”的神壇上拉到“嫌疑犯”的地獄時,就已經被輿論“定罪”了。這件事情熱度過去後,就已經定格了,最後甚至知道并關注真相的人少之又少。

2007年8月29日,理查德·朱維爾因心髒病郁郁而終,享年44歲。

這部電影不禁讓我想起了從2020年1月到現在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當初,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傳遞出了确認病毒的消息,被執法人員訓誡,說他“造謠”。可事實證明他沒有錯,他的發聲,是疫情肆虐前的哨鳴啊。

2020年2月6日晚,千千萬萬的國人不眠,都在等待一個奇迹。李文亮醫生确診感染新冠肺炎後,當晚病情急轉直下,醫院仍在努力,大家都在祈禱,然而奇迹沒有發生。2月7日淩晨,醫院公布了他去世的消息。

3月19日,國家監委調查組釋出了《關于群衆反映的涉及李文亮醫生有關情況調查的通報》,處分了當時給李文亮醫生出具訓誡書的有關執法人員以記過警告處分,并向其家屬鄭重道歉。

很多人說,正義也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當英雄被污名所累,被輿論消費,最後郁郁而終;當吹哨人發出警世的哨鳴,卻被當作謠言的傳播者,被執法部門訓誡時,我們應該反思的是,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是否應該更加審慎地去判斷,去引導,去調查那些具有引導性的言論。

有些傷害已經造成了,不是時過境遷就可以雲淡風輕的。對于當事人來說,是心靈的淩遲,是人生的污點。就好像fbi驗證的時候把理查德家裡所有的東西都用馬克筆做了編号一樣,就算調查後全部還回來,那上面的編号也擦不掉了。

豆瓣8.2《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哀歌的背後對于人性的思考“英雄”與“嫌疑犯”之間,有時隻是“一念”的距離吹哨人變為“嫌疑犯”,究竟是誰的錯?真相比較重要,還是輿論的結果比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該“走”的人還是“走"了寫在最後的話

當事人的心靈創傷就像這抹不去的馬克筆筆迹

也許我們該做的,是在驗證之前,多做一些客觀的調查,用證據用事實來佐證;而不是靠臆想、憑主觀意願,為了一己私利而對那些勇敢的吹哨者做出不公正的對待。正如理查德所說,這樣做的後果隻能是吹哨人越來越少,因為沒人想成為第二個被冤枉的理查德·朱維爾。

雯之秦秦:多文化視角看世界。就算看過世界的背面,也要一直保持陽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