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作者:雯之秦秦

文 | 雯之秦秦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欢迎关注。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一个普通人摇身一变成为全民追捧的英雄需要多久时间?一夜之间。他再从一个英雄被从神坛上拉下,转而成为被调查的嫌疑犯又需要多久呢?三天。

这不是我凭空杜撰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史实。

曾经斩获5座奥斯卡小金人的金牌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对这件事深受触动,年近90岁的他将故事搬上大荧幕,拍成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年近90岁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电影无论从从选角到场景,几乎是事无巨细地将事实还原到观众面前:他想要如实重现这个历史丑闻。

这部电影于2019年12月13日在美国上映,被评为2019年度十佳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扮演者也获得了最佳突破表演奖;而波比·朱维尔(理查德母亲)的扮演者凯西·贝茨则凭借精妙的演技摘得了第77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女配角的桂冠。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海报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在美国如期举行。这个体育盛事原本应该被盛大的开幕仪式,奥运健儿的汗水和拿到奖牌激动的泪水,举世关注的焦点和赞誉所包围。

让人猝不及防的是, 当时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中央公园发生的一场震惊世界的爆炸案,一时间让整个亚特兰大、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陷入到恐慌中。

为了庆祝奥运会的举办,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中心公园举行了连续三晚的狂欢晚会,现场聚集了很多民众。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爆炸案当晚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中央公园的狂欢盛况

爆炸事件最终导致2人死亡,112人受伤。炸弹的杀伤力原本远远超过这个伤亡数,幸亏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在执勤时发现了装满炸药的背包并及时上报。相关工作人员立即紧急疏散了人群,才让很多人幸免于爆炸事件的伤亡。

一夜之间,理查德成为了救人无数的全民英雄。媒体争相报道他的英雄事迹,甚至有出版社要为他写传记。理查德第一次觉得,自己终于成为了母亲的骄傲。

然而仅仅三天,这位广受追捧的“全民英雄”转而又被联邦调查局和媒体诬陷为爆炸案疑凶,他被认为是“贼喊捉贼”,为的是满足他一直以来荒唐的“英雄梦”。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理查德·朱维尔本身的性格缺陷

“勤奋和负责让他变成所谓的嫌疑犯。朱维尔一直为自己曾经是一名警察、是一位执法者而感到骄傲。讽刺的是,这竟然让他成为了冤假错案的代表”。 朱维尔的辩护律师布莱恩特如是说。

理查德·朱维尔是一个遵守原则到近乎迂腐的人。对于“执法”的痴迷一度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反面的效果:他曾经确实是一名执法者,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但由于执法过度,在一次巡逻中撞毁了警车,后来被迫辞职。

辞职后他在皮特蒙学院担任校警,这个职位只用负责校园及周边500英尺以内的区域。但由于对执法的痴迷,他曾经在高速公路上追逐超速的汽车,跟其他警察争抢地盘。他自始至终没有从“执法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

作为美国社会普通的小人物,他毕生都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而努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因为肥胖和笨拙,不被任何人放在眼里。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理查德·朱维尔原型

公众对于“肥胖者”的歧视和偏见

“为什么你会选择我作为你的辩护律师?电话簿里有这么多律师的号码,为什么要打给我?” “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把我当五岁小孩,还叫我“零食袋”、“飞艇”、米其林”。你是唯一一个把我当正常人看待的人”。 当律师布莱恩特问理查德为什么选择他做辩护律师时,理查德无奈地回应道。

“英雄”这个词,在人们的心中总是高大而伟岸的。这样一个笨拙的底层的肥宅,一个失败者,一个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米其林”,怎么会是那个拯救了无数生命的英雄?

接到曾经聘用过理查德·朱维尔为保安员的皮特蒙学院校长的举报后,fbi开始对朱维尔进行了心理侧写:平庸、肥胖,一向不被人认可,三十岁仍旧没什么成就还依赖着母亲生活,对“执法者”这个身份狂热到接近痴迷的前执法者—— 这多么像是犯罪者本身啊!这个侧写简直就是“完美匹配”。

一夜之间,名利双收,受人争相追捧,回到执法队伍。这不就是他想达到的目的吗?

为什么刚好是他发现了炸弹,会不会其实就是他放的?为什么炸弹爆炸的时候他刚好可以避开?这么多人被炸飞,为什么他这么笨拙的人却毫发无伤?再深入调查,朱维尔家里藏着不少枪支,身为前执法者有过度执法的经历。是的,这份狂热,足以支撑他完成这个疯狂的举动!

正如fbi对理查德·朱维尔最后的质问:"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你是怎么知道在塔的另一头是可以躲避爆炸攻击的?一颗炸弹正好就在你站岗的地方爆炸,一片混乱,警察都被炸飞了,你却毫发无伤。这是为什么?"

没错,当你被认定为是罪犯时,不仅你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拿来作为呈堂证供,而且你连活下来都是错的。

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爆点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

媒体是一个放大器。如果说热点爆点是所有媒体人为了求生存的砝码,那么我们不禁要叩问的是:媒体的底线应该在哪里?在这个事件中,《亚特兰大宪报》凯西·斯克拉格斯是负责警务的明星记者,与亚特兰大警方和联邦调查局关系非同一般。

但是她为了索取新闻爆料的手段和嘴脸让人深感不适甚至极度反感。 她可以藏在律师布莱恩特的车里,等他开车的时候突然冒出来套他的说辞,即便是律师恼羞成怒地要求她下车,她仍然可以死皮赖脸的赖在车上,没有料她就不下车;她可以色诱调查朱维尔的fbi肖探长只为了获取独家猛料。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爆料的记者凯西·斯克拉格斯电影的扮演者和原型

众所周知,媒体是舆论的风向标。任何事情一旦被媒体抢先带节奏,说是将朱维尔列入“嫌疑人”名单并对其进行调查,这就意味着:“平民英雄”被列为调查对象,他不但可能不是英雄,反而会是这起爆炸案自导自演的始作俑者。

fbi为了甩锅的强行“定罪”

fbi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将朱维尔是嫌疑人这一点泄露给了媒体。原本在没有定案前,任何人接受fbi的例行问询都是很正常的。

当理查德·朱维尔被列为嫌疑犯之一这件事情经过媒体的大肆宣扬甚至添油加醋后,fbi的行为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假设最终发现罪犯另有其人,那么fbi的办案能力显然会受到质疑。

于是,他们不愿承认确实没有任何证据指向理查德,甚至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根据证据来查案,而是根据结论来反推证据。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电影中一直诱导理查德认罪的两位fbi探长

他们采用“疑罪从有”的逻辑,以拍摄宣传片为由对理查德进行诱导招供;搜查证物时让朱维尔不断重复嫌疑人拨打911时的话,多达12遍;他们私自在朱维尔家安装了窃听器,希望能窃听到他时罪犯的蛛丝马迹。

起初一直以为是演习的朱维尔直到发现fbi开始让他真实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时,曾经有过执法者的经验告诉他事情不妙,这时他才开始警惕,开始要求见自己的辩护律师。

当他慢慢看清fbi为了将他定罪的种种劣迹,他才终于明白,无论他怎么解释,都不是fbi想听的,fbi唯一想听的是他认罪。唯有这件被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以理查德是罪犯为结局,才能保住fbi的声誉。

所以当调查进行到第88天,fbi没有证据而将不得不将理查德·朱维尔排除在嫌疑人之外时,肖探长仍然心有不甘的说:“我个人还是认为你就是罪犯”。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理查德最后面对fbi的陈述

新闻爆点总是一时的,大家争相追捧的都是当下的热点、爆点。相比于一个“平民英雄”的诞生来说,大众的口味更偏向于把一个英雄拉下神坛,最好是摔得粉身碎骨。这种强烈反差带来的视觉和情感的冲击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也吸尽了众人的眼球。没有人会在意当事人的感受,他们用高倍望远镜持续监视,不放过任何能定他罪的蛛丝马迹。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理查德的母亲波比·朱维尔泣不成声

所以在这里,我们不禁要叩问的是,究竟是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导向的结果比较重要?

在网络尚且不够发达的24年前,纸媒、新闻媒体的发声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到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各种平台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

互联网的发展无疑对相关部门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尽可能短时间内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及时辟谣和及时采取接收有效信息并采取行动之间找到平衡?如何不助长虚假消息的传播同时又能传递吹哨人的哨鸣?是否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研究出帮助提升甄别效率的科技产品?

“我曾经认为联邦执法部门是一个人所能企及的最高要求,但是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现在不这么想了。那天晚上我完成了我的本职工作,因此有些人还活着。你觉得下次有保安看到一个可疑的包裹他会再打电话报告吗?我觉得不会。因为他们会想:我不想成为另一个理查德·朱维尔。”

在调查进行到第88天时,由于证据不足,理查德终于被排除在fbi调查目标名单以外;6年后,埃里克·鲁道夫被捕,他承认了自己是当年奥林匹克中央公园爆炸案的罪犯。

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可是这时候fbi肖探员、媒体去哪了呢?

时隔这么久,早在理查德被排除在调查目标之外时,这件事情就过去近三个月了。对于媒体来说,早已没有了热度,他们早就去追更新的新闻了。没有人会再回过头来“炒冷饭”。

况且,“一个平民英雄的诞生”远没有“英雄实际上就是罪犯”更具有话题性。媒体深谙这一点。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电影的细节处理:完全还原当年报纸的标题

现实往往就是如此凄凉,没错,真相与正义会到来,可是它总是会延迟。当铺天盖地的舆论风暴把你吹打得风雨飘摇毫无招架之力时,它偷偷地离去;而当风雨骤歇、看热闹的人们唏嘘散场、一切都回归平静时,它又突然出现,给你黑暗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安慰你说:我来了,我知道你是无辜的,你蒙冤了,你受苦了。

可对于理查德·朱维尔来说,“怀疑”早已摧毁了他本该安稳的人生,而他甚至从未受到一句道歉。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理查德·朱维尔的原型拿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报纸

正如电影结尾的一纸文件,它是正义,它是真相。可是这88天的煎熬,真的是一纸文件就可以抹去的吗? 世界在88天之后早已悄悄换了一副面孔,关注理查德·朱维尔一案的人们早已潦草离场,又有更新的,更劲爆的新闻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所以谁还会关心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理查德·朱维尔在被媒体从“英雄”的神坛上拉到“嫌疑犯”的地狱时,就已经被舆论“定罪”了。这件事情热度过去后,就已经定格了,最后甚至知道并关注真相的人少之又少。

2007年8月29日,理查德·朱维尔因心脏病郁郁而终,享年44岁。

这部电影不禁让我想起了从2020年1月到现在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当初,吹哨人李文亮医生传递出了确认病毒的消息,被执法人员训诫,说他“造谣”。可事实证明他没有错,他的发声,是疫情肆虐前的哨鸣啊。

2020年2月6日晚,千千万万的国人不眠,都在等待一个奇迹。李文亮医生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后,当晚病情急转直下,医院仍在努力,大家都在祈祷,然而奇迹没有发生。2月7日凌晨,医院公布了他去世的消息。

3月19日,国家监委调查组发布了《关于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有关情况调查的通报》,处分了当时给李文亮医生出具训诫书的有关执法人员以记过警告处分,并向其家属郑重道歉。

很多人说,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当英雄被污名所累,被舆论消费,最后郁郁而终;当吹哨人发出警世的哨鸣,却被当作谣言的传播者,被执法部门训诫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是否应该更加审慎地去判断,去引导,去调查那些具有引导性的言论。

有些伤害已经造成了,不是时过境迁就可以云淡风轻的。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心灵的凌迟,是人生的污点。就好像fbi取证的时候把理查德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用马克笔做了编号一样,就算调查后全部还回来,那上面的编号也擦不掉了。

豆瓣8.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哀歌的背后对于人性的思考“英雄”与“嫌疑犯”之间,有时只是“一念”的距离吹哨人变为“嫌疑犯”,究竟是谁的错?真相比较重要,还是舆论的结果比较重要?真相大白了,可是不该“走”的人还是“走"了写在最后的话

当事人的心灵创伤就像这抹不去的马克笔笔迹

也许我们该做的,是在取证之前,多做一些客观的调查,用证据用事实来佐证;而不是靠臆想、凭主观意愿,为了一己私利而对那些勇敢的吹哨者做出不公正的对待。正如理查德所说,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吹哨人越来越少,因为没人想成为第二个被冤枉的理查德·朱维尔。

雯之秦秦:多文化视角看世界。就算看过世界的背面,也要一直保持阳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