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切腹”究竟為哪般?看日本武士的花樣死法

作者:西風軍事

雖然武士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對于從整體上了解日本武士都是重要的,但沒有什麼能比武士在彌留之際所持的信仰和傳統做法更能深刻地揭示武士的精神世界。在諸多武士題材的日本文學作品中,不論他們是自願還是被迫選擇死亡,都有對武士終結生命這一話題集中、頻繁的渲染。

“切腹”究竟為哪般?看日本武士的花樣死法

▲ 一個瀕臨死亡的武士。這個受了緻命傷的武士正奮力借着沾滿鮮血的武士刀的幫助,把身體撐起來。

撇開自然災害導緻的死亡不談(如地震,這在日本一直以來都是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考慮到武士的天職便是戰鬥,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戰争死亡被認為是武士早就應該想到的事情。

按照禮儀自殺

“切腹”這個詞指的是一種把腹部剖開緻死的自殺方式。按照武士的價值觀來說,這是一種光榮就義的死亡方法。切腹可以在個人的家中,經過一定準備後,按照一定的禮儀進行,也可以在戰場上一處安靜的角落,在戰友暫時抵擋住敵人的短暫片刻中進行。

在武士的世界裡,切腹自殺是一種真正勇敢的行為,武士在知道即将戰敗,遭遇了丢臉的事情,或者受到緻命的傷害後選擇切腹自盡,是受人欽佩的。這意味着,他用終結自己生命的方式抵消了自己的罪過,他的名譽不僅沒有是以而受損,實際上反而得到了增強。切腹以最激烈的方式展示了武士的氣節,但切腹也是非常痛苦的和非常令人不愉快的死亡方式,有時武士會請求忠誠的戰友在那個痛苦的時刻幫忙砍掉自己的頭。

“切腹”究竟為哪般?看日本武士的花樣死法

▲ 武田勝賴切腹自盡的場面,見于長筱城址史迹儲存館畫軸局部。該卷軸描繪了織田信長大軍逼近之際,武田勝賴切腹的場景。注意他已經脫掉了身上的盔甲,以便在行動時不受盔甲的阻礙。畫家以繪畫的形式再現了切腹一瞬間腹部被切開的情景。

在日本戰争史上第一個知名的切腹的人是著名弓箭手源為朝。在平家武士進攻的船靠近他被流放的島嶼時,源為朝選擇了切腹自殺這種方式。1180年第一次宇治川之戰時,源賴政在戰鬥尚未結束時就因戰敗不可避免而自殺。這是曆史中被記載下來的第一個剖腹自盡的案例。源賴政自殺的過程非常講究,以至于他的做法成了以後數個世紀間高貴且武勇的切腹方式的榜樣。

自盡贖罪

在武士的自殺史上,有些自殺是因為武士的個人失敗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武士進行的是“贖罪式的自殺”,期望在生命消逝的同時也将自己的罪孽一筆勾銷。這方面的例子有的非常離奇。公元1561年第四次川中島大戰中的山本勘助就是一例。山本勘助是武田信玄的主要幕僚,依靠他的戰術策劃,武田軍曾屢次打敗上杉家的軍隊。但是這一次,當他的戰略方案使己方陷入了暫時的困境時,山本便拿起長矛躍入敵陣,以死謝罪。然而,山本勘助的悲劇在于,他錯誤估計了當時的形勢,武田軍的命運并沒有如他設想的那樣無可挽回。援軍到來後,武田軍士氣大振,最終反敗為勝。但無論如何,武田家失去了一位富有經驗的得力将領,而山本勘助如果沒有選擇死亡,也可以更好地輔佐他的主公取得更大的成功。

當然,有時自殺可能并非武士主動做出的選擇。如果違反了武士階層的規則,犯下重大的罪行,武士也很可能會被要求自盡。1588年,豐臣秀吉就曾因手下佐佐成政鎮壓領地暴動不力而賜他自殺謝罪。

有時,作為和平協定的一部分,會要求敵對方的大名切腹自盡。通過這種方式,得勝一方可以大大削弱戰敗一方的勢力,戰敗集團的反撲或抵抗也往往因為己方的首領已自殺而威力大減。豐臣秀吉就曾多次利用這類協定,通過讓戰敗方的首領自殺來鞏固自己的勢力。此外,戰勝方通常希望除掉敵方的部将。這些戰敗大名的部将們制造的威脅更大,他們固守城池,拼死抵抗,是以破城後,勝利者也往往希望将這部分人一并鏟除。

“切腹”究竟為哪般?看日本武士的花樣死法

▲ 豐臣秀吉的遺孀、豐臣秀賴的母親澱君的自殺。在1614年豐臣家接受和平協定,結束德川家康發動的攻打大坂城的冬之陣的過程中,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士自殺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表達抗議,這種情況被稱為“死谏”。古代日本史上這樣的例子非常少,但“死谏”對戰國時代的一位最偉大的大名有着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就是織田信長。織田信長15歲時就繼承了父親的封地。年輕的他雖然勇武異常,但對管理領地卻沒有多大的興趣。他當時最優秀的一位家臣兼老師名叫平手政秀,平手政秀試圖勸說織田信長改變想法,但一直徒勞無益。最終,當他發現織田信長根本沒打算聽取自己的意見時,這位悲憤的家臣把所有的忠貞和情感都傾注在一封緻主公的信中,然後切腹自殺了。平手政秀的死給織田信長以極大的觸動,他終于痛下決心改弦更張,勵精圖治。事實證明,織田信長的有效統治給日本曆史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殉主而死

“殉死”,是武士需随時面對死亡的準備的第二條訓誡内容。1333年,鐮倉城陷落之際,大量的自殺事件随之發生。

還有一些情況是,主公尚未死去,家臣或武士就率先上演“殉死”一幕。1582年清水宗治在豐臣秀吉構築的人工湖裡轟轟烈烈地自殺前,曾有一位家臣把他請到自己的房間裡。這位忠誠的家臣解釋說,他希望能讓主人知道,切腹自殺其實是很容易做到的。随後,他解開了身上的袍子,清水驚訝地發現,家臣的腹部已經血肉模糊,慘不忍睹了。清水大為感動,他親自擔任了家臣的介錯,砍下他的頭顱,讓忠勇的部下盡快結束這一痛苦的儀式。

其實這一行為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不管這類行為對其他武士具有多麼重要的道義上的啟發意義,殉死仍然毫無意義,隻能令本來就糟糕的局勢雪上加霜。從17世紀中葉開始,殉死這一行為終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直到1912年,這一古老而備受争議的傳統舊俗才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一年,就在明治天皇葬禮舉行前夕,名将乃木希典攜妻自殺身亡。乃木希典戰功卓著,是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争期間日軍的指揮官,還曾在1904年至1905年間的日俄戰争中率軍攻擊過旅順口的俄軍。他的自殺轟動日本朝野,顯然,這一舉動盡管忠勇可嘉,但畢竟公然違背了天皇旨意,屬于違法行為。這一事件也清楚表明,在20世紀工業和槍炮唱主角的日本社會,古老的武士精神仍然以某種形式存活、延續着。

(全文改編、摘錄自《武士傳奇:菊與刀的世界 》一書)

“切腹”究竟為哪般?看日本武士的花樣死法

▼ 即将出版,敬請關注

“切腹”究竟為哪般?看日本武士的花樣死法

《武士傳奇:菊與刀的世界》

作者:斯蒂芬·特恩布爾

譯者:夏國祥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中世紀的日本武士作為一個精英職業軍人階層,具有強烈的榮譽感和高度的忠誠意識,是所有時代中最令人恐怖和值得尊重的戰士。但讓日本武士成為他們自己的并不僅僅是戰争。這本配有大量插圖的著作為我們展示了日本武士充滿活力和令人興奮的世界,讓我們看到一種不僅有着鐵血豪情,也充滿詩情畫意的多元文化。本書還引領我們探索了從其曆史起源階段開始,包括源平合戰、蒙古入侵、戰國時代在内,直到标志其悲劇性落幕的1877年薩摩藩叛亂時期的日本武士曆史。作者在本書中檢視了日本武士的日常生活、家居和城堡、信仰和戒律,以及武藝的培養和作戰裝備等各個方面,消除了加在這些傳奇戰士身上的神話,完整地為我們展現了這些在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軍事貴族的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