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作者:說書人阿偉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昌明教育平生願,故向書林努力來。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獲仗群才。”

這首出自張元濟之手的詩,用以與一同奮鬥在商務出版社的同仁告别。短短四句,卻道盡他終生的信念——以書籍提學識,以教育啟民智。這絕非冠冕堂皇的空話,他幾乎用盡自己的一生去為之奮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張元濟曾花費了幾十年的心血搜集萬冊古書,卻在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年,被一顆炮彈将一切毀于一旦。頃刻之間,大火肆虐在商務印書館中,濃煙密布,紙灰飄舞,萬冊千年古籍化做沒膝高的灰燼……或許在動蕩的年代,戰争本就就該是頻繁之事,可後來日寇的一番話,卻足以證明這一切都是早有預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日本人的處心積慮,又到底是為了什麼?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1867年,張元濟于書香世家出生,從小他便受到學識的熏陶,展現出過人的學習天賦,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望以光宗耀祖。寒窗苦讀十幾載,十八歲考中秀才,二十三歲高中舉人,二十六歲竟又成了進士。後來,他便入了翰林院任職,又任刑部主事。

如此年輕便考的這番功名,在當時已經算是天才。一時之間張元濟可謂風光無限,他的仕途一片光明,衆人皆覺他将有一番大作為。但或許正是因為他的聰慧與通透,張元濟輕易便看清,那時的清朝其實已是強弩之末,若再繼續腐敗發展,終将走向滅亡。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是以,在光緒皇帝單獨召見時,張元濟毫無保留發表自己對維新變法這一改革的意見。後上奏變法足四十條闡述自己觀點,且請求聖旨,望能大力發展實業。誰料就在次日,慈禧太後便發動政變,維新變法剛滿百日便荒唐地落下帷幕。

或許将希望寄托在毫無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又或是寄托在袁世凱和西方列強上本就是個錯誤,但這一運動終究是前衛的,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思想的發展。雖有意義,可當時與之相關聯的大臣們卻遭了殃,張元濟更是直接被革除職位,慈禧還表示“永不再用”,至此,張元濟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在張元濟窮途末路之時,李鴻章不忍他的才華被埋沒,為他引薦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一職,主要負責翻譯國外優秀作品。在他的管理之下,嚴複翻譯的《原富》(即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得以順利出版,這一經濟學經典著作得以問世。

無疑,張元濟的能力擔得上這一份“香饽饽”,隻要安穩地做下去,既能夠保一家衣食無憂,又能圓他心中育人強國的理念。但時過三年,張元濟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毅然決然辭去了南洋公學譯書院的職務,選擇加盟商務印書館。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當時的商務印書館隻不過是一個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場,與南洋公學譯書院相比可謂雲泥之别,他的這一舉動也引起了衆人的猜測,後來人們才從他的告别詩中得知,他早已把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的現代性變革連接配接起來。張元濟迫切地想要培養更多的西式人才,望以此普及教育,強國壯國,而南洋公學院幾乎已經定型了的規模是一定難以滿足他的目标的。

為了祖國的強盛,有人抛頭顱灑熱血奮戰在前線,有人走上仕途為官為民,還有人奮筆疾書将民族之魂刻成一字一句……而張元濟則是選擇了出版。他嘔心瀝血搜集整理校對了大量流落民間的古書,參與了商務印書館裡所有的出書計劃,聘請了一大批有教育之志的人才,組織翻譯了大量的國外著作,還編寫了從國小至大學的全套教科書……

在張元濟的努力之下,1926年,商務印書館從當初的小廠變成了遠東最大的出版商,分館遍及全國,成為了晚清以來,普及、傳播新知新學的文化重鎮。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張元濟在編書出書之餘,花費最多心力的便是搜集古書。當時政局動蕩,許多寶貴的藏書颠沛流離,不知去向。他擔心自己錯過藏書,便在自家門前豎起“收買舊書”的招牌。他對古書的搜集、編輯排版、影印等都事必躬親,為找到合适出版的版本,不僅會找公私藏書家借印以求達到完美,還專門在報上刊登了收購古籍的廣告,向廣大群衆以高價購買古籍善本。

曾有一次,張元濟得知極其珍貴的宋版書“皕宋樓”藏書即将被日本人收購,他毫無猶豫,立即動身前往藏書家後人陸氏處,想方設法要留住這珍貴的國寶,哪怕需要當時商務印書館五分之一的資産,他都慷慨予之,但這依舊與陸氏要價的“十萬”差上兩萬。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眼看藏書就要落入日本人之手,張元濟心急如焚,勸說管書大臣榮慶撥款收購,但後者卻不予理睬。萬般無奈,張元濟隻得四處借錢籌款,可最終藏書依舊被日本人買走了,每當想起這件事,張元濟都愧疚萬分,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今悔之無及,每每追思,為之心痛。”

張元濟勞心勞力,将精力心血全部放在書籍之上,雖經商如此成功,卻過着拮據節儉的生活,大量錢财都用以搜集古書。從他最開始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時,他每年不領工資,隻拿紅利,并且要求自己的紅利分成比别人低。不僅如此,他也從不大擺筵席、不鋪張浪費、不貪圖便宜,甚至連别人幫他洗相片寫電報的的錢也要分毫不差的還清,最終,他的工資全部作為了教育基金給了有需要的人。

就在這年複一年日複一日,風雨無阻的收書、校勘、注釋之中,涵芬樓(東方圖書館主樓)所藏古籍善本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國家圖書館,也被稱為了亞洲第一圖書館。後來,張元濟在涵芬樓的基礎上建成了著名的東方圖書館向公衆開放,他毫不吝啬,始終不曾忘記自己的初心,期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古文獻,能夠領略學識的魅力。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可誰又料到,花費了他幾十年心血的古書,竟在日寇的炮火之下毀于一旦。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争中,一顆炸彈落在油墨倉庫裡,轉瞬間,熊熊大火如同血盆大口吞噬了商務印書館。尖叫聲、痛哭聲、慌亂的腳步聲……聲聲不絕于耳,溶化的鉛字在地面蔓延流淌。緊接着,日本侵略者還在東方圖書館又點燃一把大火,那些花費了張元濟二十年心血搜集而成的古書,随着大火化成灰燼,濃煙四起,紙灰四處飄散。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大火熄滅之時,商務印書館失去了80%的資産,而東方圖書館46萬冊藏書,更是全部毀于一旦,燒出的紙灰甚至埋到了膝蓋。這46萬冊藏書中,包含善本古籍3700多種、35000多冊,這些僅存不多的中華文明的瑰寶,就此消失在人世間不複存在。見此,張元濟痛哭流涕,仰天長歎:“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書林換劫灰。”

後來張元濟還對他的夫人說:“這是我的罪過!如果我不将這些書搜羅起來,不是集中儲存,仍然讓它散存在全國各地,豈不可以逃過這場浩劫!”

其實張元濟也是氣昏了頭,如果散存在全國各地,指不定全給列強買走了!但結果卻是如此,确實令人悲痛萬分。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後來日本侵略者放言:“我炸了你一條街,明天就可以修複,但是我炸毀了商務印書館,你就永遠也恢複不了。”而這也證明,這場無可挽回的民族災難,其實是侵略者的早有預謀。他們不僅想侵略中華民族的土地,還想剝奪中華人民的思想,讓人民永遠活在愚昧之下,永遠沉睡。

可他們卻沒料到,中華民族強大的韌性,在這個民族裡,有着像張元濟願意為了普及教育燃燒自己一生的英雄。在商務印書館遭遇大火之後,接下來的幾十年,張元濟都奔波緻力于複興工作。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張元濟和家人

眼見日本侵略者越來越嚣張,八年抗戰拉開帷幕。張元濟堅守底線,絕不為日本人服務。即便生活艱辛,甚至到了需要賣字維生的地步,他也不曾猶豫動搖。1941年,張元濟和葉景葵傾家蕩産,居然又辦起了一座圖書館,直到新中國成立,這座圖書館裡的藏書竟達22萬冊,這在那段風雨飄搖的日子裡,是如此地難以想象!

1959年8月14日,張元濟去世,享年93歲。他留下一句詩歌:

“好副臭皮囊,為你忙着過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 這般新世界,縱我活不到一百歲,及身已見太平來。”

張元濟将此生的全部都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書籍,他的一生都在為國之崛起而努力。即便日本侵略者用炮彈、火焰吞噬了幾十萬冊藏書,但他們卻永遠都無法扼殺一名愛國者忠貞的熱忱!

張元濟斥巨資花20年搜古籍,日本一把大火,将35萬冊孤本全部燒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