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慧物流年投10億美元 UPS瞄準中小企業物流市場

擁有數百架貨機和數萬輛配送車輛,ups看上去是一家再重資産不過的物流巨頭,但如今他們更希望強調自己高科技企業的身份。

“我們總是說ups其實是一家高科技的公司,隻是有卡車而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期間,負責ups亞太區高科技産業的陳君儀笑着說。陳君儀是ups高科技市場亞太區經理,她介紹,ups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都有10億美元。

翻看ups去年的财報,10億美元接近公司一個季度的盈利。 陳君儀表示,因為很多新技術的運用已經打破了行業界限,“以前我們還會分什麼高科技産業、汽車業,但現在高科技産業等于所有,已經沒有界限了,物流公司也是一樣。”

為了證明對新技術的接受度,ups今年已經将無人機加入了配送大軍。而對物流業更有革新意義的新技術是一套名為orion的路徑規劃導航整合計算系統,這套系統可在3秒之内為司機在20萬個選擇當中給出最合适的路徑方案,進而每年可以節省3億到4億美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這一系統目前已經在美國70%的地區運用,明年全面鋪開,下一步還将引入包括中國在内的亞太地區。

而随着中國科技企業成長越來越快,目标客戶也越來越多出現在海外市場,并且越來越多在開拓歐美以外的新興市場——不少物流企業都看到了這一趨勢。ups中國區市場部進階經理劉子衛就向記者表示,ups的定位是未來争取80%的業務量都來自中小企業。

衛星、無人機等高科技武裝

強調高科技企業的身份,ups并不是開玩笑。就在接受記者采訪前不久,ups今年第一次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亞洲消費電子展(ces asia),這一展會已經成為觀察科技應用趨勢的重要視窗。

陳君儀介紹,從ups的業務來看,高科技産業在亞洲的業務比重是最高的,占到60%,這是ups着重這一領域客戶的重要原因。

在這一舉足輕重的客戶群體中,一些趨勢已經在發生。

“最近兩三年中國高科技市場有三個趨勢:一方面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很多企業開始做近岸外包,使生産基地更靠近客戶;不止是面向c端企業,很多to b企業也抓住電商管道開展業務。而随着國内和歐美成熟市場需求逐漸飽和,很多企業在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劉子衛介紹。

從展會上下來,劉子衛的觀察是,如今的高科技展和三五年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今年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産品朝着兩個極端發展:一方面出現了很多可穿戴式裝置,産品的體積越來越小;另外就是用途越來越多樣化,很多技術在嘗試如何與汽車、無人機這樣大體積東西結合。”

在觀察業界趨勢時,ups一直在嘗試新技術。上個月初,ups開始在非洲一些地區嘗試無人機送貨,為未來業務推開積累經驗。而更早的時候,ups在美國的100多家門店就已經提供3d列印服務,滿足部分訂制需求。

其中很多技術嘗試并不為國内熟知。陳君儀透露,ups每年有10億美元的研發投入。一部分用于類似3d列印、無人機這樣的新技術嘗試;另一部分則放在更為緊要的問題上:優化現有的物流配送業務。

“比如ups目前在美國運用的orion系統,依靠公司多年配送積累的資料和每個包裹使用的智能标簽,再與每台車的gps導航儀結合,我們可以在3秒之内,從a點到b點間的20萬個選擇中,給出20個最好的方案,從中司機就可以選出最合适的線路。”劉子衛介紹。

這一系統的第一代最早在1991年開始研發,到目前已是第五代,僅這一個路徑計算系統,每年就能節省3億到4億美元,相當于ups國際包裹業務至少一個月的盈利。

劉子衛表示,目前ups美國已經有70%的司機在運用這一系統,計劃明年全面鋪開,下一步還将考慮推廣到亞太地區。

為了更好地掌握天氣情況,ups甚至購買了一顆氣象衛星,配有專門的氣象學家監控,為ups機隊做出更好判斷提供依據。

瞄準中小企業物流藍海

這一系列技術領先的舉動,是為了打動要求更高的科技界客戶。

“高科技企業現在都要求在多個目标市場快速鋪貨,是以物流服務的速度非常重要。”劉子衛表示,“而且高科技産品對安全性要求也很高。我們發現,高科技産品運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産品損害,這不隻是成本問題,還在于這些産品的市場價格是波動的,很難掌控。”

随着越來越多新興it企業的湧現,以往服務大型客戶更多的ups也意識到,中國的中小企業存在特殊的物流需求。

“過去高科技企業供應鍊越大越好,産能越大越能拿到單,但現在更強調迅速變通和發明,這方面中小企業更有優勢。”陳君儀認為。

對于多數成立時間短暫的企業來說,其大部分精力放在技術和産品上,本身的倉儲和配送能力往往跟不上,此外,對于不同國家的關稅清關服務了解也有限,這些是國際物流企業的優勢。

按照ups的設想,未來在中國,中小企業對整個業務量的貢獻将達到80%左右。

ups看重中小企業市場的另一個原因是,當中急需進入新興市場的也越來越多。“我們最近兩三年看到中國高科技市場的一個趨勢是,國内需求以及歐美成熟市場的需求逐漸飽和,企業需要開拓更多的新興市場。”劉子衛說。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