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陳洪标寫字說畫」
中國書法史上最長的傳世經典長卷,莫過于黃庭堅所寫的草書《廉頗蔺相如列傳》。
有人會說,不是有1541.26米的《古文觀止》,甚至2000米長卷的《曆代名人詠潇湘》嗎?
沒錯,但那是現代書法家的東東,不管其水準如何,至少還沒有接受曆史的檢驗,等幾百年之後,讓後人去評說吧。
我要說的中國書法史上最長的長卷,是誕生于972年前黃庭堅在50歲時所寫的長卷,是他的草書代表作之一,更是傳世黃庭堅書法中的經典名迹,《式古堂書畫會考》、安歧的《黑緣會觀》等書均有著錄。
此卷全長21.784米,即34.3 x 2178.4 cm,原迹内心為32.5 x 1822厘米,卷尾無書寫紀年和史款。如有,會更加長。
卷内钤有“内府書印”“紹興”連珠印、“内省齋”“秋壑圖書”“歐陽玄印”“項子京家珍藏”等印鑒,還有項元汴跋。現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約翰·克勞弗德藏。
黃庭堅草書《廉頗蔺相如列傳》21長卷原迹長圖、本人所臨長卷圖檔見文尾。
[以下文中為黃庭堅草書《廉頗蔺相如列傳》長卷30張分段圖檔,不再另做說明]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号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又稱豫章黃先生,宋洪州分甯(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詩人、詞人、書法家,“宋四家”之一,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黃為其中一宗。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于蘇轼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他的詩生前與蘇轼齊名,世稱“蘇黃”,有《山谷詞》《豫章黃先生文集》。
黃庭堅的書法獨樹一格,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學書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尤為推崇王羲之《蘭亭序》,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蘇轼。
行書取法柳公權,中宮緊湊,筆畫向外擴張,長槍大戟,十分有陽剛之氣。
草書初學周越,後悟出張旭懷素醉酒作書的緣由漸成一體。黃庭堅的草書存留于世的隻有狂草。
這幅中國書法史上最長的傳世經典長卷的誕生,還有一個黃庭堅學寫草書最後形成了自己風格的故事。
南宋書畫家曾敏行(1118—1175) 在其著作《獨醒雜志》中有所記載,該書由其好友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遊、尤袤、範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亦稱“中興四大詩人”的楊萬裡作序。
曾敏行在《獨醒雜志》中是這麼說的:元祐初,山谷與東坡、錢穆父同遊京師寶梵寺。飯罷,山谷作草書數紙,東坡甚稱賞之。穆父從旁觀曰:“魯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迹爾。”
錢穆父即錢勰,比黃庭堅大11歲,是吳越武肅王六世孫,杭州人。其文章雄深雅健,作詩清新遒麗,著有《書史會要·梁溪集》。其書法,正書師歐陽詢,草書造王獻之。官至朝議大夫,熏上柱國,爵會稽郡開國侯。
錢穆父說黃庭堅的草書有點俗氣,俗氣是對書法家最嚴重的批評。是以,黃庭堅讨教,那是什麼緣故?穆父回答他,沒有其他原因,就是沒有懷素的一點痕迹罷了。
黃庭堅“心頗疑之”,好友蘇東坡很贊賞他的草書,為什麼穆父卻這樣說,心裡很懷疑穆父的判斷。
有過這次在衆友面前,被文章雄深雅健的大才子批評了之後,黃庭堅從此再也不肯寫草書給人看了。這裡有幾種可能,或許還在寫,隻是不拿出來給朋友看了;或許被批評了之後,真得感到渺茫,不知道怎麼去寫,而擱筆了。
但是從黃庭堅的經曆來看,他不寫更為可能。因為時間不允許。
被穆父批評的那次朋友聚會,時間是在元祐初,即宋元祐元年(1086年)。當時,宋哲宗即位,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讨官,主要任務是修《神宗實錄》。也在這一年,黃庭堅母親患病在床。黃庭堅性情至孝,孝順到什麼程度,上班回家,日夜察看顔色,衣不解帶。
第二年,黃庭堅提拔為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修成後,提拔為起居舍人。這一年,母親病逝喪。據載黃庭堅“築室于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
喪服解除後,黃庭堅提拔為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不久,終因修《神宗實錄》而遭誣陷,被貶涪州。
在這段時間,黃庭堅應該是心身疲憊,悲傷至極,無心學寫草書。
什麼時候,黃庭堅開始重寫草書的呢?
被貶期間,在唐兵部郎中仲覽之後、喜書畫的石揚休後人的家中見到了懷素的狂草《自叙帖》。借來摹臨,到了廢寝忘食的地步。
“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與元祐已前所書大異,覺前所作太露芒角。始信穆父之言不誣,而穆父死已久矣。”
是以,黃庭堅自謂“得草法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見也。”
黃庭堅體驗到“草書三昧”,尤其從張旭懷素的醉酒,轉而借助酒的力量,讓書法變化多端,無人能及。不飲酒的黃庭堅得其法與書中,更覺其妙,從此重新恢複寫草書。
草書《廉頗蔺相如列傳》長卷亦是這年所書。50歲的黃庭堅後一再被貶,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官職。
崇甯四年(1105年), 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布指令就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60歲。
黃庭堅草書《廉頗蔺相如列傳》長卷釋文:
廉頗者,趙之良将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将,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缪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将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賢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于是王召見,問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訓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據,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下圖為黃庭堅草書《廉頗蔺相如列傳》21長卷原迹長圖,請橫擺手機閱覽]
[本文作者所臨黃庭堅草書《廉頗蔺相如列傳》長卷習作6張分段圖檔]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陳洪标寫字」「陳洪标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