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和下西洋”VS“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啥不一樣?

兩者進行一下對比,其實很有意思:

一、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鄭和下西洋”VS“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啥不一樣?

首先,鄭和下西洋的曆史年代是永樂年間,朱棣通過武力奪取了帝位,獲得了國家的統治權。通過明太祖朱元璋31年的勵精圖治,國家農業經濟以及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另外,明初更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官營造船業。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赢得了很高的聲譽。而中國對香料具有很大需求。

造船業的發達,羅盤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培養,航海知識的增加,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條件。

“鄭和下西洋”VS“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啥不一樣?

在完成了這七次大規模的遠洋航海之後,鄭和船隊下一次航海目标是要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北航行,繼續發現新的陸地國家,開展貿易與往來。

“鄭和下西洋”VS“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啥不一樣?

但是,鄭和船隊的第八次遠洋航行卻未成行,從此拉下帷幕,為啥?

在我們國家曆史朝代,均是皇權至上,唯一能夠派出如此規模宏大船隊的肯定是皇帝。前期基于朱棣渴望恢複以大明王朝為中心的東亞封貢體系,後期卻基于皇帝虛榮心的“厚往薄來”原則 ,使得國家财政開銷過大,入不敷出,使得遠航難以為繼。

其實,從更長遠的各個朝代更替曆史可以發現:在我們曆史朝代更替盤踞的核心地區,即華北及東南地區,沒有橫亘在中心的山脈以及輻射狀流淌的河流,使得我們易于形成并保持統一的政治體系,是以我們國家的曆史是在一條主線上持續更替發展。另外,統一的政治體系有時會帶來有利條件,比如内部管理與對外戰争;有時則會成為不利因素,比如創新發展與靈活機制。

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歐洲大陸被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意大利的亞平甯山脈以及從阿爾卑斯山脈呈輻射狀流出主要河流分割成多個散亂的區域,另外歐洲還具有許多大的半島,如意大利、希臘、西班牙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兩個大的島嶼,不列颠和愛爾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國家,如波河流域的意大利人、羅讷河流域的法國人、萊茵河流域的德國人、多瑙河流域的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英國的昂撒人。

歐洲的半島、山脈、島嶼以及河流,地理條件将歐洲分割成零碎的地區,加上日耳曼人、維京人等蠻族的入侵,以及不同種族的融合發展,使得歐洲形成如今的碎小格局。

但是,從事務的兩面性來講,“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正是由于歐洲大陸多國并存的局面予以那些想成為探險家和發明家的人們許多機會,讓他們更有可能獲得支援,幾十個國家裡的數百個諸侯意味着可以有幾百次或者至少數十次嘗試,比如哥倫布的故事,看完大家可能覺得他就是一個瘋子!

“鄭和下西洋”VS“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啥不一樣?

哥倫布是意大利人,想要搞到三艘船向西方航行,穿過大西洋到達亞洲。意大利的諸侯們對他說:“你是個瘋子。”

接着,他請求一位法國公爵為他提供船隻,這位法國公爵說:“這真是荒唐透頂!”

不死心,哥倫布繼續向葡萄牙國王提出請求,葡萄牙國王笑而不語。

然後,哥倫布又跑去找西班牙公爵,公爵說:“愚蠢的想法!”哥倫布厚着臉皮繼續遊說,伯爵尖叫起來:“你tmd是在揮霍寶貴的黃金!”

哥倫布隻好去請求西班牙國王和王後,希望他們能為他提供船隻,西班牙國王和王後聽了他的想法後直接拒絕。但是,哥倫布并不放棄,在第七次遊說西班牙國王和王後的時候,他們看了下國家财政收支本,鑒于“死馬當做活馬醫”的心态,終于同意了。

結果卻改變了曆史,瘋子成為了傳說:靠着這三艘小船,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他返航回到歐洲,把他的經曆公諸于世。其後,西班牙派出了更多的艦隊,葡萄牙、英格蘭、荷蘭及比利時等争先恐後,這也開啟了後來的殖民大潮,也将歐美列強的管理體制帶到了各個殖民地,造就了現今的非洲、中東及東南亞的沖突不斷,以及印度經常讓人瞠目結舌的喜劇場面。

“鄭和下西洋”VS“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啥不一樣?

由此可見,歐洲零散碎塊狀地理結構與中華統一整體性地理結構、以及歐洲民主議會制度與中華曆史君王統一制度對于兩者之間的曆史差異發展起着決定性作用,一個地區的先天條件造就了适應于當地的管理制度,反之也有利于促進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是以,套用馬克思恩格斯共産主義先驅的真理: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生産關系促進生産力!沒有那種制度是絕對正确、優越的,還是要實事求是,動态調整,建立适應于本地區的管理模式。

繼續閱讀